寻找裸露的石头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魏影,王阳 著  页数:177  
Tag标签:无  

前言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部的界江,黑龙江省是中华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亘古以来众多先民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以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方式创造了黑龙江流域令世人惊叹的璀璨文明,为开发和守护这块热土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龙江流域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使黑龙江由中国的第三大内河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界江。尽管这一地区很早就受到国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关注,但直至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限于边界、历史、民族、自然生态等领域,而对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地区作整体的历史透视和文化形态梳理、对边界线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黑龙江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此,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经过反复研讨准备,于2008年夏天正式启动了“大界江畔——沿黑龙江百村历史文化行纪”课题。具体分工是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厉声、于逢春教授起草《当代中国边疆(黑龙江)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大纲》与《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入户调查问卷》,黑龙江大学段光达教授组织该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进行本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术调研与考察。  在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者们行走于中俄三千多公里界江地区,足迹上起洛古河口,下至抚远三角洲,选择沿黑龙江边界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100个行政村,以基层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切入点,在了解该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一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总体设计,将调研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还试图找出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此次沿黑龙江100个行政村的调研是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系统调研。调研获得的资料主要包括新发现的各种原始资料,如各级各类政府文件、统计资料、访谈记录、民间书信、讲演稿、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这为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翔实且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学者们在调研中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这不仅为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是弘扬黑土文化,发扬龙江精神,打造黑龙江的新形象、新特色,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编写的《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写者们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调研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对掀起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开发黑龙江的热潮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献给建国60周年庆典的贺礼。  最后,我代表“课题组”对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的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的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再次表示感谢!  厉声  二○○九年九月十日

内容概要

这里的村庄,背靠莽莽苍苍的群山,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江,山河吞吐,气象万千;这里的村庄,与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居据岸相望。既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又沐浴着和平的绵长;这里的村庄,繁衍栖息着勤劳勇敢的东北各民族百姓,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的辉映中演绎了一段段美丽的传奇;这里的村庄,多种文化元素于碰撞中吸引,在冲突中融合,山川灵秀,吐纳升沉,肝胆相照,胞族相依……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赫哲渔村到烟囱林立的满族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书籍目录

前言  江村百年依西肯  界江岸边的家园    依西肯村村名的由来    “奏捷之驿”与“黄金之驿”    卡伦设在依西肯    闯关东的依西肯人  依西肯的新生    依西肯设治的变迁    牺牲在依西肯的烈士们    山东移民的到来    上海知青在依西肯    邻村抓特务    依西肯划归塔河县    建起了联营林场  照片里的故事    多难的江岸    1958年特大洪水    古村罹难    八方共筑新家园    抵御冰凌灾害    寻访古村遗迹感受乡村  新村掠影    初秋麦收忙    “跑山”的人儿    养蜂人家    商业一条街    淳朴的依西肯人    村中的民主    热闹的江村婚礼    孩童们的游戏  盼国电进山村    客人们的无电生活    烛光下的乡村生活    渴望长电的乡村学校    黑夜中的白衣天使  一路到江边    塔河美    再现桦树皮工艺    龙站岛传说    游界江    风景如画的江村牧场    山花烂漫瓜果飘香    温暖朴实的小木屋    漫步在乡间小路附录 依西肯村大事记后记 归来《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后记

章节摘录

  来到依西肯,问起本村的历史,村民们会告诉你这里原来是个卡伦,是清朝的依西肯卡伦,至今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  那么,卡伦又是什么呢?卡伦是满语的汉语音译,其意为台,是清政府设在东北、蒙古、西北国境线内侧的军事哨所。卡伦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措施,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即已出现。当时设立卡伦主要是为了监视敌兵,报告信息,协助大部队作战,以便和明朝政府对抗。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正式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为了加强边防,清朝政府采取了立界碑、巡边及设置边境卡伦(雍正初年)等措施,从而形成了戍守北部边防的道路。  但是,由于黑龙江上游地区旷远荒僻,清政府对之鞭长莫及,漫长的边防线,实是有边无防,给沙俄再次人侵造成了可乘之机。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中,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再次率哥萨克军事武装袭扰黑龙江一带,他们越界垦荒、割草、伐木、采金,并非法移民江左,强建村屯,在完成武装占领之后,又于咸丰八年(1858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使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为中俄两国的界河,所以自额尔古纳河口至乌苏里江口4000余里的黑龙江沿岸,成为边防重地。由于原来的5座卡伦划人俄界,实际只剩9座,不敷应用,手是清政府以瑷珲城为中心,于其东南沿黑龙江沿岸先后增设卡伦12座,于从瑷珲至呼玛尔的黑龙江沿岸增设卡伦4座。为保护漠河金矿,于呼玛尔以西至额尔古纳河口沿岸又增设卡伦18座,总计43座,由黑龙江城副都统与兴安城总管分调官兵轮班巡守,派布特哈副总管一员驻漠河卡伦为总卡官。  光绪十年(1884年),为防护漠河金矿,清政府在呼玛尔以西沿江增设23座卡伦,其中包括依西肯卡伦,归漠河总卡管辖。然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乘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之机,一手制造了“海兰泡事件”和“江东六十四屯事件”,残酷屠杀、驱赶黑龙江以北的中国居民,霸占了江东六十四屯,其时,包括依西肯在内的中国沿边卡伦的房屋尽被焚毁。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黑龙江副都统姚福升亲自至沿边,乘船上至额尔古纳河口,下迄逊河口,勘察山川形势,决定在全长2100多里的黑龙江沿岸,度地据险重新设置卡伦,他们择草木畅茂便于屯垦之地,每距80里沿江重新设卡伦20座,这20座卡伦为:  从呼伦贝尔境内最北之额勒和哈达卡伦起,向东北31里至洛古河卡伦,再经64里至纳钦哈达卡伦,74里至漠河卡伦(今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乡),向东86里至乌苏里卡伦,112里至巴拉嘎力卡伦,92里至阿穆尔卡伦(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乡),向东南108里至开库康卡伦(今黑龙江省塔河县开库康乡),110里至安罗卡伦,82里至依西肯卡伦,90里至侨西门卡伦(今黑龙江省呼玛县鸥浦乡鸥浦村),116里至安干卡伦,96里至察哈彦卡伦,106里至望哈达卡伦,100里至呼玛尔河卡伦(此处为呼玛尔古城,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荣边乡胡通镇附近),111里至西尔根奇卡伦,95里至奇拉卡伦,60里至扎克达霍洛卡伦(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张地营乡大新屯),100里至霍尔沁卡伦,76里至大黑河(今黑河市),65里至瑷珲城,100里至霍尔莫津卡伦(今黑龙江省逊克县奇克镇),104里至逊河口。  由此可知,从上游至下游第9卡伦是依西肯卡伦。它位于小西尔根气河上游北侧,当时归呼玛尔河总卡官管辖,有居民21人,主要是汉族地主和商人。每座卡伦设卡官1人、卡副1人、卡目1人、马巡1人、步巡1人、卡兵20人,后来又增设通事1人。依西肯卡伦卡官由5品军功府经历衔张景云担任,卡伦内设站长室、卡兵室、仆役室、通事室、办公室、招待室、御者室、兵站室、储物室、厨室等。  据呼玛县知事民国年间的调查,卡伦制度基本上是一种军事卡哨性质的制度,但也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有管理、守护沿江土地、物产的责任,对行政、邮政、税收、垦荒等事务也负责办理。这一时期,包括依西肯卡伦在内的黑龙江沿边卡伦的恢复和增设,起到了军事哨所的作用,为加强边境管理、开辟边塞、管辖地方军政事务作出了贡献。此外,在保卫黑龙江航行权利、开辟水陆交通、开发自然资源、沟通内地与边疆联系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民国期间,当时政府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安全,沿用了清朝卡伦制,依西肯卡伦仍然隶属于呼玛尔总卡。后来呼玛尔总卡衙门改为呼玛设治局,这时它的性质是基层政权组织,负责贯彻上级政府政策、法令的执行,还负责本辖区政治、经济、文化、税收、民事和涉外等事务。民国三年(1914年),呼玛设治局改为丁等设治县,即呼玛县,县知事公署设在金山镇。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16日,黑龙江省政府训令,将鸥浦设治局改升为丁等县,即鸥浦县,依西肯归其管辖。至此,依西肯卡伦同黑龙江沿岸的其他卡伦一道被彻底废除。P11-13

编辑推荐

  依西肯村隶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依西肯乡,以达斡尔族语“裸露的石头”而得名。在《寻找裸露的石头:依西肯村纪行》中,作者将带您走过悠悠驿路与漫漫古卡.去体会闯关东的艰辛,重寻古村的记忆;带您感受烛火下的乡村生活,去金黄的麦地收割,去追赶“跑山”的人;带您去最纯净的大牧场策马扬鞭,去参加地地道道的江村婚礼,听老人讲述动人的传说;带您去访木屋、游界江,去吃江水炖江鱼,闻花香,尝鲜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寻找裸露的石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