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的影像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汪方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汪方华  页数:368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第二次为汪方华先生的著作作序,因为他曾经是我的学生,所以有这样的荣幸。这本书的内容,部分曾经在各种电影和文化杂志上刊载过,有经典作品的解读,也有流行影片的文化分析,还有当代电影的热点分析,作者以他一向的敏锐、精细和热情,形成了既有感性体验也有理性阐释的写作风格,也为读者提供了既易阅读又耐人寻味的电影专业鉴赏。当然,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是其中对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研究。回想起来,汪方华在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开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十多年以前,中国电影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政治气氛的紧张、电影工业的衰落、电影市场的萧条以及国际空间的复杂,使第六代处在中国一个特殊的时代夹缝中,进退维谷、左冲右突,一方面显示了他们生存的坚韧力,一方面体现了某些政治的投机性。频繁的地下、频繁的违规、频繁的被禁、频繁地浮出水面,使第六代现象成为1990年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怪异症候。因而,关于第六代电影的研究,也成为当时一个难于言说的话题。而汪方华的硕士论文题目选择了这样一个在当时很具时代感的题目,并得到了答辩委员们的认可。记得2000年,我在美国访问研究,上海一家出版社曾约我们撰写一部关于中国电影第六代的著作。于是,我邀请了汪方华根据他的硕士论文和后来为《母语》杂志写作的几篇对于第六代导演的访谈,加上我自己写的几篇文章,重新整理成了一部关于第六代导演和演员的著作。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为第六代电影留出一个时代备忘。尽管我们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主题在当时的敏感和风险,但还是没想到经过几次修改后,出版社告诉我们书稿终审还是被否定了。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禁片现象一样,不过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普遍性文化现象而已,为我们留下的是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记忆。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集中笔墨探讨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著作。作为一个特定年代的电影现象,尽管第六代已经成为过去,在各种主流媒介上,关于第六代的话题也几乎没有任何敏感性了,但是,对于曾经的那一段坎坷经历,以及第六代形成的一套电影的操作模式、叙述模式和价值模式,记录和研究当代中国电影史上这一特殊现象,既具有电影历史的意义,也具有某种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汪方华,浙江人,广播电视学博士,青年电影理论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学科带头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艺术学院荣誉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著有《通俗电视剧美学: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通俗电视剧》(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现代电影:极致为美——后新浪潮导演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万字、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

书籍目录

序言第1章 中国电影第六代——叛逆与皈依/1一、第六代导演的诞生背景与成长历程/1成长备忘:从“流浪北京”到“过年回家”/6无名且无力的一代/7文化合谋的产物/11生活是悲苦的,电影是幸福的/13体验的电影与电影的体验/15流浪与回家/24二、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叙事主题与艺术特色/31青春焦虑和成长记忆/32边缘处境的叙述/33非常规叙事/35电影语言的穿透力/37现实书写与书写现实/41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走向与前景展望/46长大难成人/46调整与修正/47归去来兮/49四、第六代导演的现在时(续)/50市场导向的中国电影/51香港、内地合流/51创作转型/52第六代导演之生存艰难/52现实•生命•坚守/53弱势群体的人性故事/54追求电影性和个人表达/57对第六代导演创作的思考/64五、第六代导演访谈及创作年表/67路学长:电影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67纯真又有个性——管虎访谈录/74生活是悲苦的,电影是幸福的——张元访谈录/78何建军——葛优跳槽后新找的“主儿”?/87朝圣的旅程——贾樟柯访谈录/93王小帅的《自行车》/99传呼阿年/107金琛:我看第六代/115“像鸡毛一样飞舞”的孟京辉/120其他第六代导演生平及其作品名录/127第2章 坚硬的影像/134《红色恋人》:主旋律影片的一次成功尝试/134《甜蜜蜜》:纯美的注视/137《东邪西毒》——江湖的绝望/141《我爱厨房》:孤独与爱/142吴文光的新纪录电影/144何建军和“新私人电影”/148《牵牛花》:童年的悲歌一曲/150《小武》:一部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力作/152殇:王小帅的《扁担•姑娘》/154《紧急迫降》:有一点缺憾/155《益西卓玛》:一部抒写藏女情爱的影片/157《天浴》:沉静中消失/158平民理想•快乐体验——评《没完没了》/160《那山•那人•那狗》之菁菁世界/161《漂亮妈妈》:点一盏心灯/163《花样年华》:一个都市的背影/164《卧虎藏龙》:李安化蛹为蝶/165《我的父亲母亲》:一部具有人文深度的影片/167《芬妮的微笑》的叙事策略/168《天字码头》:一部关于宽容的影片/172守护尊严——评影片《生死抉择》/173叙事视线游弋的《苏州河》/175《明亮的心》:数码时代的英雄童话/178源于生活的《天下无贼》/180独享艰难——评影片《没事偷着乐》/181秋日絮语——品评电影《苦茶香》/182好电影,与现实有关?——与新片《彩练当空舞》有关的一个话题/184《千里走单骑》:再现一个有情世界/186《菊花茶》:爱情像菊花茶一样芬芳/188《天下无双》:香港电影的一个典型病例/190《鬼子来了》:黑白滤色镜中的草根情结/191《庭院里的女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浮桥/195诗•史•思——评影片《嘎达梅林》/196《盲井》:比现实更残酷的是人性/199《合同父子》:一出传统的社会问题剧/201《孔雀》:成长的美丽/205《图雅的婚事》:活着,并且坚定地活下去/207《蓝莓之夜》:王家卫的又一曲蓝调/209《强扭的瓜不甜》:一个崭新的新农村干部形象/211《圃男孩》:一部非典型台湾电影/216《梅兰芳》——粉墨传奇/219第3章 守望镜城/224一、经典重读/224《神女》:静水流深/224《新女性》:中国电影传统——苦情戏/229《十字街头》——中国电影的浪漫现实主义传统/236《龙门客栈》:华语电影中兴的一个类型片标本/247《人生》:清醒的立场,凝固的现实/254《一个和八个》与中国电影新浪潮/261二、守望镜城/268雾里看花——读戛纳电影节的两则报道想到的……/268妖魔化奥斯卡/272中国电影忧思录/276在路上——1999年中国电影现象/281世纪转折时期中国电影的一种描述/283无边落木萧萧下——2001年中国电影印象/290没戏的日子里——2002年中国电影印象/296“梦想回到现实”——中国贺岁片悲喜十年/302香港电影中兴于内地/304转型中的苦难——1990年代后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影片的国族寓言/308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影片的叙事及意义/313现实关怀——中国灾难片类型的灵魂/318重塑影像中的“中国”——高力强导演艺术研究/324上海•电影/331永远的镜像——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现代性特征/340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从票房排行榜解读2005年、2006年中国电影状态/346谁在看盗版?——中国电影一个沉重的话题/356中国电影批评现状研究/358主要参考书目/364后记/369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电影第六代——叛逆与皈依一、第六代导演的诞生背景与成长历程当摇滚歌手崔健以“每天少说一句谎话”作为自己新世纪的理想时,一种悲怆之情萦绕在我们心头。从1986年的《一无所有》到1998年的《无能的力量》,崔健曾经是一代人的旗帜,也代表着一代人的悲哀——妄图抛掷历史却又深陷其中。同样,在“电影是年轻人的艺术”的美丽承诺中,中国电影1990年代以来出现的年青一代也像中国的摇滚音乐一样茕茕孑立,在地下、半地下和地面之间狭小的空间中挣扎、生长,或者糜烂,或者偶尔点缀出几朵惨淡的小花。他们虽然常常成为国内外大众媒体的话题,但他们的多数影片却很难在圈子外被人们见到。然而,无论他们以及他们的影片存在着多少可以让那些比他们更年长、更权威、更成熟的人甚至他们自己的同代人所不满和批评的地方,我们还是应该说,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呈现的正是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青年的真实精神状况和生存状态,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这一代人的显影,至少对“60后”、“70后”来说是这样。

后记

作为1990年代后中国电影的一个见证者和亲历者,我在《中国电影报》工作的日子,结识了许多导演,观摩了许多影片,然后写了许多文字,并从此保持了这一书写的习惯。在那些日子,第六代导演是一个时髦并因此而显得重要的话题,因工作原因我能约到这些“传说”中的导演并积累了一些文字,经导师尹鸿先生的推荐,部分发表在当时一本志存高远的先锋杂志《母语》上,使得当时尚处在边缘并有些神秘的导演群体“浮出水面”。之后,因为读博远离了电影、电影圈……但是,因为《当代电影》刘桂清老师、《电影艺术》陈宝光老师以及《文艺报》许梅、《人民日报•海外版》苗春等师友的约稿,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影评和关于中国电影的文字。十年间,这竟然成为我平淡人生的唯一亮点。十年,中国电影意外地完成了商业化进程,国产大片深人人心。从《英雄》到《无极》,从《卧虎藏龙》到《赤壁》,商业片就这样占据了主流。姜文、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王全安、李杨等青年导演相继在国际电影节上的摘桂也成了媒体人的盛宴,中国电影真正告别了“乍暖还寒时”(尹鸿语),到了“橙黄桔绿”(王庚年语)的季节。十年,贾樟柯、王全安、王小帅、娄烨等也告别了昔日的生存窘迫,开始追求一片自己的创作天空,并且成为中国艺术电影的旗帜,以对电影和生活的“诚实”感动了许多对生命和生存尚有些许感触的观众,并努力表现这个复杂的变动不居的转型中国,表达个人对这个时代的真切体验。在他们身边,又有一群热爱电影的艺术青年又以当年的激情和“愤怒”闯进这个“生存艰难”的舞台,并且初现峥嵘,如李杨、李玉、王超、曹保亚……十年,中国电影从谷底走向“火红年代”,不再是进口大片一枝独秀的凄凄惨惨戚戚。《英雄》、《赤壁》、《无极》、《投名状》、《十月围城》连绵地书写着中国大片的票房神话。当此际,越发觉得世纪初勇于以“壮士断腕之心”签下wTO谈判中关于电影部分条款的朱镕基总理的远见卓识。

编辑推荐

《坚硬的影像:后新时期中国电影研究》是影视学术前沿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坚硬的影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