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译制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和平 著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译制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译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译制的组织生产 第三节 译制的理论研究 第四节 译制的社会语境 第五节 结语第二章 译制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译制文化与译制主体 第二节 艺术加工与“屏幕魅力” 第三节 思想移植与观念更新 第四节 系统管理与安全审查 第五节 结语第三章 影视配音与导演艺术 第一节 配音译制的流程 第二节 译制配音的贴合性 第三节 译制导演的工作特征 第四节 结语第四章 译制的技术规范 第一节 译制片的基本素材 第二节 工作拷贝的转换技术——胶转磁 第三节 译制配音的技术性 第四节 译制片的字幕技术 第五节 送审拷贝的制作流程 第六节 结语第五章 译制的政策性 第一节 译制政策的系统性 第二节 译制政策的计划性 第三节 国外译制政策比较 第四节 结语第六章 译制生产管理 第一节 早期的译制生产 第二节 计划模式 第三节 市场化趋势  第四节 多元化竞争  第五节 结语第七章 国外译制研究 第一节 日本译制片研究 第二节 意大利电影译制概况 第三节 巴西译制研究第八章 民族语译制 第一节 民族语译制的意义 第二节 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发展 第三节 民族语电影译制的成绩 第四节 对民族语译制发展的思考 第五节 结语附件 年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电影译制工作的通知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概念界说:电影译制片+电视译制节目(电影、电视剧、专题)+网络字幕片译制的概念最早是针对外国电影而言的,因为电影本是舶来品,后来才有了国内生产的影片。习惯上,人们就把国内生产的电影叫国产片,而把经过译制加工的外国电影叫译制片。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进入我们的家庭。同样,电视节目既有国产的,又有从国外引进的,其中不仅有电影,而且还有电视剧以及电视专题类节目。于是,译制的概念就不得不宽泛起来,从引进电影的加工扩展到引进电视剧、电视专题类节目的译配,甚至还包括国内影视作品涉及汉语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译制加工。这就是说,译制的概念已远远大于一般意义的译制片的范畴。从定义上讲,所谓译制是指对影视作品进行的语言转换,或者说,译制就是把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从一种符号体系转换成另一种符号体系。因此,只要是对原作中的语言系统进行转换,就可以认为是采取了某种译制的手段,而不管这种手段是配音、解说还是字幕。不过,从传统意义上讲,狭义的译制片是指经过译制加工的外国影片,而广义的译制片则应包括电影译制片、电视剧译制片以及其他经过译制加工的电视专题类引进节目。译制的两种基本方式是配音和字幕,二者哪一种更具有现实性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配音片在过去独领风骚,后来字幕片逐渐风行起来,而且大有取代配音片的势头。然而这仅是一种假象。虽然,从某种程度来看,采取原声加中文字幕的方式在我国的大中城市有一定的观众群体,但是,从全国的电影发行拷贝数量来看,配音版拷贝占有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国的广大老百姓更喜欢配音版译制片。其实,跟配音相比,字幕有几个明显的缺点:首先,阅读字幕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而我国尚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其次,看字幕分散视觉注意力,影响视听效果;最后,因为说话的速度一般比阅读文字的速度快,再加上屏幕的限制,所以字幕往往不能跟实际话语完全同步,常常需要概括大意,甚至删减压缩,结果造成字幕的效果远不如配音那样“吻合”。有鉴于此,在我国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好的译制方式是配音,也就是用汉语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配上与其表演同步的话音。

后记

写一本关于当代中国译制片的专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去大家喜欢看译制片,但并不习惯从理论上研究总结,结果许多译制大师离我们而去,留下的作品很多,却没留下多少墨宝,这是非常遗憾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思考译制片的问题,也有了理论研究,这是很好的现象。遗憾的是,研究的成果并不理想,往往散论多,综合少;作品分析多,政策分析少,整体上不够系统,缺少理论高度和前瞻性,而且,往往认识落后于现实。比如说,一提到译制片,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外国电影的汉语配音版,很少有人抛开作品去思考译制的意义,去思考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凡是把广播影视作品的语言系统转换加工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都属于译制的范畴,而这恰恰是问题的本质。从这个基点来讲,我们的思考就不单从怎么配音来说,而且更要深入到配音的内容,就是具体要说的话,于是,提供这要说的话的活动——翻译,就不得不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过去人们对译制片的看法大多局限在配音这个层面。大家能说出来某某演员的声音多么动人,如何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等,却不知道翻译的辛苦。显然由此得出的对译制片的认识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本书作者希望扭转这个局面,坚持全面的观点,把译制片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考虑进去,对译制的分析不局限于某一个环节、某一个层面,而是整个过程,而且,立足点也不是一个视角,而是多个视角,不仅考查译制片的艺术生产,而且研究译制片的技术生产,还要分析关于译制片生产的政策和管理。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征。除了对译制片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外,本书把思路继续展开,从纵横两个维度扩展对译制的认识。显然,译制片是个社会现象,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译制片的存在和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译制》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译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专家写的权威著作
  •   还没有拿到,期待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