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新华  页数:202  
Tag标签:无  

前言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渐次展开的背景下,出版业体制改革也逐渐深入,长期被压抑的出版生产力得以解放。进入21世纪后,尚未完全强壮起来的中国出版业,在全球化浪潮的挟裹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国际出版竞争的洪流中。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长期绩效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出版业若要稳定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关键要靠制度。张新华的专著《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制度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为作者的导师,看到它的面世,我非常高兴。围绕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该专著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出版业制度变迁的环境、渊源、变迁历程和特点进行考察,认为转型期中国出版业的制度变迁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呈现出强制性变革和诱致性变革相结合、供给主导的渐进型变迁、连续的边际性调整等特征。其次,对出版业的政府规制进行研究。

内容概要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长期纯净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出版业要稳定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关键要靠制度。  本书以转型期中国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业转型,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殛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张新华,1973年生,河南新野人。1999年获河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
  现为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传播学会理事。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在《新华文摘》、《中国出版》等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理论基础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章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转型期出版业制度变迁的环境 第二节 当代中国出版业制度的源流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变迁的特征第2章 中国出版业政府规制改革 第一节 出版业规制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出版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和经验 第三节 中国出版业政府规制的现状 第四节 中国出版业政府规制的改革第3章 中国出版业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第一节 中国出版业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第二节 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结构 第三节 中国出版业市场体系的完善第4章 中国出版企业制度创新 第一节 现代企业理论与出版企业特征 第二节 中国出版社组织结构创新 第三节 中国出版业产权制度创新 第四节 中国出版企业治理结构的构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从三十年出版改革的历程看,出版业转型和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一样,是一个渐进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也就是出版业逐渐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政治宣传工具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过程。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相比,出版业转型的启动并不落后,但在进程上却更加曲折和滞缓,以至于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之后,出版业仍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是由于中国转型的独特逻辑以及出版业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的。中国转型的目标“不是要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赋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的活力”②,这一性质不仅决定了中国转型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温和渐进的特点,而且还决定了经济体制相对于政治体制来说的超前性改革,而受制于政治体制约束的文化体制改革自然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转型中,出版业由政治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演变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最后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社会功能使其在改革道路上逶迤前行。同时,出版业转型也是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在传统体制下,出版社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出版资源和产品都按照计划手段进行分配;转型后,最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出版业市场经济体制,出版资源和产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出版机构从政府的行政控制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则从办出版的角色转变为行业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出版业转型不仅面临着一系列新制度的创建。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转型背景下,对中国出版业制度进行分析,涉及传播学、出版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在研究、写作过程中,我常常迷失于一些艰深理论中不得门径,同时又时常困惑于纷扰无序的出版业现实中难理思绪,几欲改弦更张,数度放下拾起,如果没有众多师友的指导、鼓励和帮助,本书将难以面世。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多年来,胡老师以其广博而高拔的学术视野、严谨而富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务实而又举重若轻的工作风格、谦逊而又豁达的待人之风,赋予我无尽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我直面学术困难、勇于前进。衷心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的雷跃捷教授、陈卫星教授、清华大学的陆地教授,他们在论文开题答辩过程中给我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纠正了我研究的一些偏向,丰富了论文的内涵。衷心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的龙耘教授、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刘拥军研究员、北京印刷学院的李频教授,他们在论文评阅和答辩过程中给予我充分肯定和宝贵的修改意见,为我在此课题上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衷心感谢我的师兄弟们。李继东、丁晓正、李舒三位是我同年入学的同学,刘斌、张锐、张磊、段鹏诸君是我前两届的师兄,几年同窗和交往已经使我们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情谊,我从他们那里吸取了丰富的智慧。

编辑推荐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出版·传播·文化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中国出版业向来被看做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近几年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虽然松动了这块堡垒的几块石头,但得基础仍异常坚实,这显然和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符。一些学者在谈起这个问题时常常摇头,但有不愿深究,唯恐越了雷池。其实,出版制度毕竟比以前宽松了很多,体制的问题说说也无妨,只要你讲的在理,有根据;就怕毫无根据地捕风捉影,乱发牢骚。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此。它用新制度经经济学、政府规制理论等相关理论搭建了一个虽不圆满但基本坚实的理论框架,以大量公开的出版史料尤其是出版法规、政策、官方统计数据为证据,分析了我国出版制度的三个方面:宏观制度层面、中观市场层面和微观组织层面。宏观上,我国出版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受意识形态支配,党政双重管理以党管为根本,这一特点制约了、决定了我国出版制度的各个方面;中观上,出版市场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微观组织层面,出版社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仍处于探索之中。通篇读来感觉很过瘾,挠到了出版业的痒处,但作者的论述又很节制、理性。要说不足嘛,如果有些地方说的更详细些就更好了,比如出版社转企改制中的治理结构的问题等。赞一个!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