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与中国现代文学制度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秀萍  页数:218  
Tag标签:无  

前言

  大约是受了文化研究的影响,文学制度研究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视角,陈思和、洪子诚等专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成就,而王本朝的《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则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之作。文学制度研究的特点是更为关注文学发展背后的制度因素,比如国家在某一时期的文学(文化)政策、作家社团、文学社团的组织机制、报刊、出版社、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机制、文学的评奖和审查机制以及读者的接受机制、文学批评的约束引导机制等等,认为这些都参与了文学场域与文学话语的建构,对文学活动的形态、文学的发展、文本构成、风格流派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一认识显然突破了长期以来单纯从审美角度或文本角度来理解文学,把文学史看成荚学史、思想史或形式史的研究思路,为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本朝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文学制度支配、控制、引导文学的观念、形式和审美的发生和生成,使文学超越作家的个人世界,超越纯粹的文本形式和语言领域,进入社会的公共空间,成为拥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的审美对象。

内容概要

  《文学研究会与中国现代文学制度》吸取了当今文学制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卓有成效地将其运用到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研究会”的考察中,分别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社团组织制度”、“文学研究会的职业作家创作制度”、“文学研究会的编辑体制与传播制度”、“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论争与批评制度”等几方面对“文学研究会”的制度体系进行了探讨,为文学社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些为传统文本研究、作家研究、审美研究所忽视的材料,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对拓宽与加深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李秀萍,1973年出生于河北省固安县,大学、硕士就读于兰州大学,200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已主持完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面上项目课题、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课题各一项。已出版个人专著《向着自由的长旅》(文史出版社,2004),与陶东风老师等合作翻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合作出版教材《简明欧美文学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在《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 《兰州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甘肃社会科学》等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社团组织制度第一节 强烈的全局意识:建设文化中心机构,行使文化启蒙职责第二节 组织形式的社会化与规范化一、前期筹备的周密二、组织机构的社会化与规范化第三节 组织运作的规范化努力一、会刊的设置与发行二、组织内部信息畅通的保障三、多项规划的制订及实施第四节 松散而有序的群体聚合状态一、地缘纽带二、刊物纽带小结第二章 文学研究会的职业作家创作制度第一节 职业作家的出现一、职业作家的出现及影响二、文学研究会推进作家职业化的努力三、稿酬制度的推动第二节 中国文学稿酬的变迁一、一例一法的出台二、稿酬制度上的反复:“新青年同人”取消稿酬的举措三、文学研究会的作用第三节 队伍建设:文学新人的发现与培养一、郑振铎的努力二、叶圣陶对文学新人的扶植三、茅盾的影响第四节 理论指导创作:对文学社会文化功能的强调小结第三章 文学研究会的编辑体制与传播制度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报刊:现代传媒对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参与一、编辑主体的影响:参与文学的生产与传播二、媒体对作家的宣传策划:参与文学的接受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丛书:现代文学与出版制度的结盟一、丛书的编选宗旨:展示新文学发展实绩,深化思想启蒙二、丛书的构成、宣传策略、出版实况及其影响第三节 传播的基本机制保障:发达的出版发行网络一、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发行网络二、《文学旬刊》的发行策略第四章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论争与批评制度第一节 文学论争机制一、与创造社的论争二、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三、与学衡派的论争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约束引导机制一、文学研究会对文学批评的格外关注二、茅盾与文学批评体制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相较于小说中强烈的文化意识、诗歌中的个人化抒写,文学研究会的散文创作更像二者的互补与调整,无论写景、抒情、议论还是小品,多为立足于较广阔的文化背景,抒写现代人在时代冲突下的感怀,社会关注与个人感怀密切相连。  应该说,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更为直接地层现出了文学研究会群体立足“文学中心”、实现文化启蒙的最终理想。体现在创作中的社会化追求与个人化抒写之间的调整与选择,正是现代文学群体所必然面临的现实。虽然文学研究会在这种调整选择过程中始终坚持着社会文化功能的主流地位,因而没有能够完全获得文学精神的自我生命。但作为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它所提供的选择过程与模式,已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曾说:“希望渐渐造成一个公共的图书馆研究室及出版部,助成个人及国民文学的进步”。应该承认,文学研究会在创作实践中也在努力贯彻着自己成立时的这种初衷。在始终秉承以文学的社会文化功能为中心的原则下,包容多种观念及创作实践的存在,并为其提供展示的平台。  而所有这一切的努力之所以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并且直观地呈现,刊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不同观念的并存,多种创作风貌的兼容,仅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包容性的空间。而这样的极富包容意味的空间的形成,在当时的中国,也只有刊物能够提供。期刊以相对自由的联结方式,为很多对问题进行探求与思考的人都提供了发言的场所,大家可以在这里各抒己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研究会与中国现代文学制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