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雷跃捷 编  页数:344  
Tag标签:无  

前言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媒介批评”这个术语开始被引入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开启了媒介批评研究的学术自觉之路,以之为名的理论探讨和批判性媒介研究开始在新闻传播学界以及文艺文化学界生根发芽,并逐步走向枝繁叶茂,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领域之一。  从语源的角度来看,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这个术语在西方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期,欧美新闻传播界就已经正式命名,其理论和实践的源头有二:一是19世纪欧洲出现的关于现代传播现象的社会文化批评传统以及20世纪20年代开始勃兴的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传播批判研究传统;二是20世纪初期美国出现的声势浩大的媒介批评实践浪潮。媒介批评至今已成为相当成熟的西方传播学术研究谱系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有着独立的学术旨趣和社会关怀。  基于独特的国际学术交流对话的便利条件,港台地区的媒介批评学术研究发轫时间比大陆更早。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相关院校的学者已经开启媒介批评学术研究,世新大学的黄新生教授于1987年出版了《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一书,1988年台湾政治大学编撰出版了《媒介批评》论文集,标示着台湾媒介批评的早期学术成就。香港的传媒批判研究也有着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术基础,如上世纪90年代相继出版的《批判传媒》、《解构传媒》等著述。到目前为止,这一学术传统在港台地区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内容概要

本书汇集了两岸三地新闻传播学界在“媒介批评”领域的前沿成果,涵盖媒介批评史、媒介批评理论、媒介批评方法、媒介批评实践以及媒介批评课程建设等相当开放而多元的主题,全方位展示了华语传播学术圈在这一热点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书对于提升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究和大众传媒批评实践的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适用于从事新闻传播与文化批判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以及广大传媒专业师生。

书籍目录

序言 雷跃捷媒介批评与大众文化 陶东风 网络交往与新公共性的建构 蒋原伦电子文化中的儒学 宫承波 试论新媒体文化的生存悖论  吴闻博 李玉晓 大众文化视野下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反思 媒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王一川 艺术批评的素养论转向  刘建明 媒介批评学的理论与视野 陈龙 论媒介批评的理论体系  哈艳秋 王启祥 媒介批评的科学精神研究媒介批评的责任与功能 夏春祥 从媒介批评到媒体素养:论传播生态中的媒介改革  聂依文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a Criticism  谢静 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主义 王姗 《人民日报》电视剧批评的社会建构作用 媒介批评的现实与格局 胡智锋 周建新媒介批评三题 刘晓程 王 赘 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概念语境及边界反思  高永亮 当代中国大陆媒介批评格局初探 李 滨 钟沈军 媒介批评实践中的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影像  马天剑 欲望生产与消费伦理:网络媒介批评的病象评析 莎莉娃 对《中华新闻报》媒介批评实践的研究 媒介批评的课程与教学 黄新生 对“媒介批评”教学上的反思  王君超 媒介批评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翟静宜 黄璜 谢蓓 高校媒介批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媒介批评的历史 李磊 新时期我国大陆地区媒介批评特色体系初探 胡正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媒介批评初探 涂晓华 试论上海沦陷时期报刊的文化传播媒介批评实践:个案讨论 苏钥机 香港艺人裸照事件:比较免费报纸与收费报纸的报道 冯应谦 Localizing a Global Amusement Park:Hong Kong' s Disneyland 媒介批评实践:宏观观照 黄玲媚 李秀珠媒体科学论述中的专家和非专家:从“批判性论述分析看消息来源选择和消息来源论述再现 刘自雄 民主治理的“亲民”vs政治公关的“作秀” 何国平 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论略  张晓红 传统主流媒体在新舆论格局中的机遇与挑战  张晓辉 互联网上的隐私暴露及其传播心理学思考 苏桂艳 新锐期刊、休闲文化与新阶层 曹洵 罗昕 整容真人秀:商业逻辑下的身体消费国外媒介批评 韩运荣 于盟 当代美国媒介批评的特点与态势评析  刘学义 News Ombudsman:西方新闻监察与投诉专员述评 常春从 FAIR网站“公关”议题看美国新闻行业外媒介批评  薛宝琴 社会结构、文化、媒介符号中的种族主义

章节摘录

  就没有实用价值一点而言,“孔子名高实秕糠”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当年孔子就“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后来孟子也如此,齐威王、梁宣王等向他讨教具体的治国和对付隔壁邻国的方略时,孟子那一番有关仁义的高谈阔论就不解决实际问题,起码是远水不解近渴。按照《史记》的说法,“(他)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合则留,不合则去。也许正是脱离了实用价值,反而容易使其升华,成为一种精神信仰。孟子之所以为孟子,就在于他的迂阔,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苟同于流俗,结果只能回老家与他的徒弟们著书立说去了。至于后学们虚构出的“内圣外王”一套说法,一心想着两头通吃,不仅无可操作性,还有很大的欺骗性。在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年代,倒是先王后圣更便于付诸实施,是皇帝么总会有新衣穿的。  当四书五经还是读书人仕途的敲门砖时,当它们还是换取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筹码时,不过是一种谋取利碌的媒介,而不能成为精神家园。儒学的去功能化,不仅不会导致其衰落,反而还成全了它,即如在日本,在韩国,儒学和治国的关系不那么紧密,反倒是香火绵绵不断。那里的人们也就没有在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看出“吃人”两个字来,糊糊涂涂就马虎过去了,进入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格也没因此残损破缺。  “仁义”也罢,“中庸”也罢,作为价值取向,很是高尚,值得普世推广。并不因为某些倡导者的虚伪,就派定相关学说是伪善的、只为专制统治服务等等。不过高尚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与实用和效益保持距离,非工具化和价值中立。一旦被拖人现实的泥淖,为实用目的服务,作为策略和手段来运用,就会失之偏颇,就会有美美恶恶之辟。只有儒学工具化过程的结束,其内涵的价值理性才会得到进一步开掘,其精神层面的力量才能逐步积聚,成为民族和群体的信仰。  再来说说康有为的立孔教为国教的方案之所以无法推行,我以为,主要是那时的儒学还没有去势,这位大成至圣文宣王和现实生活中气势熏天的权贵们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有着统治工具的嫌疑,难怪目光如炬的鲁迅和五四新青年一代人不答应,革命党人不答应。居然,要不要打倒孔家店,要不要反对各种名头的尊孔读经,成了那时新潮学子和封建余孽的分水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