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化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张国涛 编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现代传播》30年的发展历程  《现代传播》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就是以反映教学成果为主导的时期(1979-1990年)、以面向社会文化为主导的时期(1991-1997年)、以引领传媒学术为主导的时期(1998年至今)。  1.以反映教学成果为主导的时期(1979-1990年)  1979年10月,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激荡着北广校园。刚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教师们满怀创业的激情,提出了创办一份学报的倡议,很快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由袁方、李冲、李焕生同志组成了编辑部,康荫、田本相、时煜华、刘寿昕四位专家作为特邀编辑参与了学报的创建。四年后的1983年,学报由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  这一时期,学报的办刊宗旨主要是体现学校的教学成果,同时也涉及到广播电视界的部分研究内容。围绕学校的主干专业,在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报道、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文艺以及摄影、外语等方面刊发了大量文章,在广播电视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广播新闻编采”、“电视新闻编采”、“广播文艺”、“电视文艺”、“讲播艺术”、“教学研究”、“国外广播电视”、“书评”及“外事往来”等。

内容概要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代传播》责任编辑,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总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有电视剧美学、电视艺术理论、电视节目策划。主讲课程:《艺术学概论》、《电视节目策划学》、《媒介文化研究》等。
参与编著《电视节目策划学》、《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研究》等,博士论文《论电视剧的连续性》获北京市“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8)。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
丛书主编简介: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入选“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电视美学大纲》、《影视文化论稿》、《电视传播艺术学》等学术著作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担任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及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刨工作,其中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和《再说长江》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书籍目录

“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与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加入wTO,中国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学思考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电视文化理念嬗变和趋向电视传播的人文精神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试论“电视知识分子文化命名权的搬演——央视大赛策略解读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葡萄牙、欧洲与中国——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讲先进文化观照下的传统文化与电视文化数码媒体与赛伯时间艺术舆论监督——政治文明的重要维度收视率再批判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断想影视文化三论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电视的传播特征及其文化悖论论中国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好莱坞影响力探究后记

章节摘录

  当然,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近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人侵”,我们的态度似乎除了全盘接受就只有完全拒斥。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为“不真实”的选择。这种“人格分裂”事实上导致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依赖,尤其在思想和认识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文化帝国主义”,我们应该有全新的立场、全新的思维模式,既抵抗帝国主义或是西方文化的扩张,也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目前,全球化带给人类文明的巨大变化之一,是各民族国家的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其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交流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影视文化间的相互冲突、兼容、理解、共处等问题。面对全球化,诸多的影视界人士对自身的影视文化处境产生了深刻的焦虑。全球化下的“殖民化”,目前表现为帝国主义对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进行资本垄断、在社会和文化上进行“西化”的渗透,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习俗,从而弱化和瓦解当地居民的民族意识。因此,许多人担心,本国、本地区的影视工作者会不会认同于殖民者的影视文化?当他们看待自己本土的各种影视文化现象时,会不会不自觉地套用殖民者审视和评定事物的标准与理论?这种疑虑并非多余。但是,无论我们在创作还是在研究中,只要不再忽略帝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环境,我们便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既要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在影视业的极度扩张,也要坚决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这应该成为我们影视界对待外来影视文化的一种不变的态度。

编辑推荐

  全球化语境中的震荡变革,本土化路径下的激情实践,意识形态、商业伦理和技术发展的多重博弈。  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国际潮流,关注世界大事。  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传媒学术的内蕴。  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播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发货速度很快!印象很好!
  •   学理性强,学术视野开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