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敏苏 等主编 页数:293
Tag标签:无
前言
国际新闻是新闻中的重要品种,是“跨越了国家界限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闻”。国际新闻包括国际新闻报道、对外新闻传播和全球/世界新闻三个部分。据初步的估计,国际新闻在整个新闻家族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20%~30%。 国际新闻具有悠久历史,最初的新闻报道就是国际新闻。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欧洲早期报刊中,关于欧洲与土耳其的战争,就成为新闻业产生时报道的重点内容。1502年,德国第一次出现了使用报纸或新闻(Zeitung)之意的名词,其组合就是记述对土耳其战争的“东方新闻”(Neue Zeitung yon 0rient)。1563年,威尼斯付费新闻格塞塔(gazzeta)的出现也是因为对土耳其的战争。我们甚至可以说,国际新闻是与新闻同时产生的。尽管国际新闻历史悠久,但是,国际新闻专业出现得却很晚,在我国,1982年才开始设立国际新闻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是1982年教育部第一批批准招收国际新闻专业学生的五座高校之一,至今它的国际新闻专业已经走过28年的历史了。在长达20多年的坎坷历程中,我校的国际新闻专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为全国各大新闻单位、国际知名媒体提供了大批优秀人才,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国际新闻绝不是简单的“外语+新闻”,而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国际新闻专业不是以媒体种类(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或媒体专业内容(如体育、财经等)进行分类,而是以新闻学与外语应用结合为前提的,是新闻学、语言学和国际传播学的内在有机结合,可以把中西文化融为一体。其次,国际新闻专业强调的是国际通才教育,而不仅仅是培养国际新闻记者和编辑,它融合了外语教学、新闻学和国际传播学的跨学科教育模式。过去28年的实践表明,国际新闻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胜任不同类型的媒体工作,也可以胜任不同语言的(中文媒体对内报道,英文媒体对外报道)媒体工作,还可以胜任国际媒体、公关、广告和政府部门的新闻工作。再次,国际新闻专业教育模式符合我国新闻人才需求的国际化趋势。
内容概要
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国际新闻,是跨越了国家界限并具有跨文化性质的新闻,或者说是新闻在国家间的流动。国际新闻传播在构建和谐世界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作者简介
吴敏苏,女,副教授,中共党员,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89-1990年在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工作:1990-1996年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工作:1996-2000年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200(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现外国语学院)。 张开,女,教授,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后分别于1996年和2004年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深造1982-1989年在安徽蚌埠教育学院工作:1990-1994年在北京交通大学工作:1994年至今在中国传媒大学工作2006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知识研究所访学一年,现为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刘笑盈,男,教授,国际新闻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1987年、1996年先后攻读于河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96-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0年至今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现外国语学院)任教。
书籍目录
前言平面媒体 美国主流报纸2005~2008年涉华报道分析 美国《新闻周刊》(太平洋版)涉华报道研究 台湾报业天王的“蓝绿情结”——以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特刊为例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变迁 国际新闻的生产过程与多重把关——以《北京晚报》和《新京报》为例 弄潮在浪尖——《环球时报》发展三级跳 突发事件对外报道的案例研究——以《中国日报》为例 日本犯罪新闻报道与人权侵害 美国大众报纸宗教新闻的窘境——以《华盛顿邮报》的宗教新闻为例广播电视媒体 中国类型广播刍议——以Hit FM88.7为例 浅析传统电视媒体在国际网络新闻时代的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国际新闻节目话语建构初探 关于电视国际新闻报道的几个问题——以央视新闻频道的国际新闻报道为例 调整中的对外传播策略——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媒体链接》为例 由CBS王牌节目看美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以《60分钟》和《48小时》为例网络媒体 试谈网络对外传播的策略 从议程设置角度看自主媒体与大众媒体的关系——以国内外突发性事件为例 新华网英文新闻网站对外报道研究——以新华网英文版2004~2008年专题报道为例对外传播 全世界都来听“中国话”——用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影响世界舆论 对外报道不需以西方媒体评价为依归——从奥运会看我国对外报道的定位 从新华社的“两会”报道看近年我国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应对思考媒介素养 公民的媒体素养与和谐社会 英语新闻阅读与大学生信息素养 国际传播与中国大学生美国观的形成综合研究 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思考 试论灾难性新闻报道与和谐社会之构建 国际体育新闻编译特点初探 从跨文化传播理论解析韩剧《人鱼小姐》在中国的热播 不平等的平等——从几个著名案例看美国新闻界报道新闻人物的权力 普利策国际新闻摄影中的“丑” 试论媒体背景下的“山寨文化”现象
章节摘录
理想化的国际传播秩序应当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来源多样性,信源不能为少数国家垄断;二是流动均衡性,不应该长期单向流动;三是内容可靠性,不应在事实中夹杂偏见。我国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发展国际传播,在全面报道中国和世界的过程中,塑造“一个历史悠久、不断进步、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形象。正如李长春在调研工作座谈会中所强调,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氛围,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媒体传播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在和平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国将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秩序。我国的国际报道当然要服从并服务于这个大局。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国际报道的规律,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客观性。要权衡利弊得失,立足全局、立足长远,既不要把暂时的、局部的利益当做永恒的、整体的利益,也不要把暂时的、局部的弊害视为永恒的、整体的弊害。要摈弃专业术语和“麦迪逊大街文风”,即不使用枯涩难懂的名词和“行话”,不堆砌华丽辞藻,不卖弄腔调。要研究海外受众的需求和口味,报道中国的最新变化要快,反映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投资现状要准,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要全;不但要让世界听得到中国的声音,更要让世界听得懂中国的声音,还要让世界听到想听的来自中国的声音。即在全球化语境下,用世界通用语言报道世界。总之,我们要坚持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创新国际传播理论,使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和卫星直播技术的应用,整合优化资源,提高中国传媒信息生产加工能力和传播覆盖能力,增强媒体产业在世界上的公信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制衡国际舆论的重要一极。
编辑推荐
《和谐世界与国际报道》和谐世界,是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世界。国际新闻,是跨越了国家界限并有跨文化传播性质的新闻,或者说是新闻在国家间的流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