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宋素丽 著 页数:233
Tag标签:无
前言
这套系列丛书是由多篇论文组成的。论文的作者们都是博士。他们约我为此写一篇总序。这对我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我这一辈子只写过两篇“论文”,其实就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习小结和心得体会罢了。其中一篇还是请一位年轻的研究者帮忙修改而成的,至今想起来还十分难为情。 在我读大学的那个年代,咱们国内还没有“学位”这一说,在履历表的“文化程度”这一栏里填上“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即可。现在不一样了,不但有学士、硕士、博士,如今还有“博士后”的学位,只是好些人也不大明白这“后”字的确切涵义。 反正,在我的常识中,硕士、博士都是满腹经纶的人。这头衔来之不易啊,在专卖店里是买不到的,它是有志者用自己多少的生命、精力,观察、分析、学习、积累而得的智慧结晶。 我当年写的那两篇“论文”,加在一起,总字数也没有超过一万字。但我真的觉得那个写作过程已是“度日如年”。 现在倒好,凡博士论文,字数都不能少于十二万字。一听,都把我吓死了。不要说我想不出那么多话,只是让我啥也不必想,就是抄这十二万字也非把我抄到病房里去输液不可。 在此背景下,要我为博士们的论文集写“总序”,实在是勉为其难。好在我是电视业的老人,接触影视文化活动比较多,既有一些直接参与创作的经历,也充当过不短时间的经营管理角色,所以在影视文化领域多少还知道一些状况和过程。既躲不开分享那份欣喜和激动,也逃不了那些郁闷、无奈和困惑。
内容概要
本书采用叙事心理学的全新视角,对中国纪录片创作者不同自我特征的形成背景。叙事形式、叙事内容进行分析,特别彰显了研究主题、身份认同及扫描论析的学术价值,对于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宋素丽,电影学博士,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节目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新闻采编实务、纪录片、影视作品叙事心理研究、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
理论方面,和导师宋家玲教授合作撰写《影视艺术心理学》,参与编写《影视叙事学》;参与编写叶凤英教授主持的教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电视采访学》;在《当代电影》、《电视研究》、《中国电视》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实践方面,拍摄多部纪录片、专题片及新闻作品,有的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有的作为外宣片在境外媒体播出,2000年,获得“山西省优秀青年记者”称号。
书籍目录
绪论:中国纪录片研究的一种新取向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目的 三、本书研究展开的理论背景 四、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一章 心理学和影视:不同出发点相同目的地 一、20世纪文化、科学的表征和本质 二、理论积淀中的互相滋养 三、实践探索中的相互印证 四、叙事范式下的心理学和影视:不断增大的交集第二章 当叙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根隐喻” 一、心理学研究的后现代转向 二、心理学研究中“根隐喻”的嬗变第三章 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 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研究取向:社会建构论 二、新认识论指导下的研究突破 三、“对话(互主体性)”的叙事心理学研究第四章 自我的裂变 一、图4-1说明 二、“我们”:苏醒·意象·反思 三、“实体自我”:寻找·疗伤·回归 四、“关系自我”:时间·呈现·尊重 五、“叙事自我”:叙事时代的来临第五章 “看”的欲望与满足 一、好奇心理 二、快乐心理 三、游戏心理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心理学和影视:不同出发点相同目的地 不同的出发点 电影、电视的出发点,有三个方面的交汇,一是技术,二是艺术,三是社会。首先是技术,19、20世纪科学和技术领域里的一切发明,从仪器、机械、光学领域的研究、宽银幕放映、卫星转播等,都催生了电影、电视;其次是艺术创作题材上对民众的关注和造型艺术里将时间序列作为形象过程来塑造的尝试;第三是城市化进程中民众休闲、娱乐的需求。 心理学的出发点则是一些偶然事件和社会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的发展和各种不同的客观具体情况、应用领域、理论成果、实践关系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多样化交合应用的趋势。 相同的目的地 影视的极点是让影像、声音的组合表现出心灵之至深的东西,心理学的极点是不断发现、提供出可以在人类心灵中进行理解和感悟的内容。前者的目标是打动心灵,后者的追求是解释心灵。 所以,尽管电影和心理学产生的初始背景并不相同,但由于终极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二者在20世纪相互交织,纠结着前行。异源同属,去探寻并展现人类心灵呈现和感知的极点。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