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彭文祥  页数:282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是当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迁的30年。特别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一种由“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所搭建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无疑,这种史无前例的巨大变迁和巨大成就,给置身时代生活浪潮中的人们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现代性体验……作为艺术“人学”,中国电视剧这一现代大众艺术样式理应以其丰赡的、饱含历史诗情的审美形象,表现出人们生活方式、生命态度、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等的深刻嬗变,折射出世纪转型期人们精神历练的诗意轨迹,并使广大电视观众共享对于自我和现实世界的理解、同情与希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显著特征在理论上可以概括为“中国现代性”的生成发展,并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如果说,30年改革开放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那么,“现代化’’就是其航标。事实上,30多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雄辩地表明,“中国现代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质和中国风格,是多元现代性中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一元,并必将对21世纪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建构发挥积极的影响。诚然,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完善还有一段漫长的历程,但走向中国的“现代”已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向,也是我们可以意识的历史内容。时至今日,作为客观现实,中国现代性已显现于当下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也体现在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体验之中。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重点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艺术叙事”、“现代性体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等几个主要方面来揭示和阐述改革题材电视剧审美现代性的内涵与特质,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的新探索和新尝试。  改革开放30年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一种典型形态,改革题材电视剧以其影像表意系统,生动、形象地表征了世纪转型期人们精神历练的诗意轨迹,成为了“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

作者简介

彭文祥,湖南省茶陵县人,博士,副教授。1995-2003年,就职于广西电视台文艺部;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已出版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62篇,获国家级奖项电视文艺作品4部。

书籍目录

序言 胡智锋第1章 改革剧与审美现代性导论 1.1 改革剧概述  1.1.1 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  1.1.2 改革剧的理论规定  1.1.3 改革剧的发展和完善 1.2 审美现代性概述  1.2.1 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  1.2.2 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规定  1.2.3 “中国现代性”的解释框架与内质建构  1.2.4 改革剧审美现代性的历史具体性 1.3 艺术“四要素”与改革剧审美现代性的表现层面 1.3.1 审美影像之维  1.3.2 审美现代性的表现层面第2章 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 2.1 改革剧的基本主题  2.1.1 贫穷与富裕:幸福的渴求与无边的挑战  2.1.2 传统与现代:时代精神中的革故与鼎新  2.1.3 中国与西方:别求新声的道与路 2.2 现实主义精神的高扬与深化  2.2.1 现实主义精神的高扬  2.2.2 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表征  2.2.3 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 2.3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复杂关系  2.3.1 疏离与错位  2.3.2 磨合与发展第3章 人的现代化和人物形象塑造 3.1 艺术人学与人的现代化  3.1.1 艺术人学与人物形象的审美现代性负载  3.1.2 人的现代化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观照 3.2 人物塑造审美意识的现代发展  3.2.1 审美开掘:从局部的刻画走向整体的表现  3.2.2 审美观念: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张力耦合  3.2.3 审美理想: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艺术呈现 3.3 人物塑造方法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3.3.1 在文化视野和心理探询中刻画人  3.3.2 运用现代视听艺术语言表现人  3.3.3 在矛盾冲突和多维关系中塑造人  3.3.4 情理激荡与人性提升第4章 语境变迁和叙事范式嬗变 4.1 叙事语境与叙事格局的历史性变迁  4.1.1 叙事语境:主流意识形态化与市场经济化的交会运行  4.1.2 叙事格局:多元叙事要素的共生、互渗和交融 4.2 “主旋律”叙事的通俗化  4.2.1 “主旋律”叙事通俗化的审美表征  4.2.2 “主旋律”叙事通俗化的美学意义 4.3 叙事范式的现代演进  4.3.1 叙事媒介:电视传媒的现代发展及其深刻影响  4.3.2 叙事视角: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的流变与转型  4.3.3 叙事者:主体自我和历史动机的激荡与交融  4.3.4 叙事结构:主导型戏剧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第5章 现代性体验和类型显影 5.1 现代性体验的镜像呈现  5.1.1 现代性体验:审美现代性发生的始基  5.1.2 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 5.2 现代性体验的表现形态及其意涵  5.2.1 憧憬型  5.2.2 感奋型  5.2.3 缱绻型 5.3 审美互动中的类型化发展  5.3.1 影视剧类型化生产机制的本质和意义  5.3.2 改革剧艺术生产的类型化倾向和类型化景观  5.3.3 冲突一解决模式及其文化意味结语 世纪转型与精神历练的诗意轨迹主要参考文献附录 改革题材电视剧主要参考作品后记:写在时世变迁的边缘

章节摘录

插图:1.1.1  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就审美话语和历史语境的关系而言,改革剧的艺术研究不是当代电视剧艺术研究中的新话题,但对这一话题的重新关注却不应被理解为对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史叙述的简单重复。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剧所表征的时代生活已成为了历史的影像,但如火如荼的改革大业仍在继续,作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这一宏大叙事依旧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实际上,当前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正在过“大关”。因此,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绵延时空中,那些流失的岁月、淡忘的激情和人生境遇中的悲欢离合,那些被遮蔽、被遗忘的许多问题,以及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及其所面临的新目标、新方向、新使命等,都会对改革剧的艺术叙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可以借助对改革剧“命名”的种种叙述而得以建构,并在新的知识语境中得以清晰地浮现。韦勒克、沃伦认为:“没有一套课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是无法进行的。”②对改革剧的艺术研究来说,情形亦如此。在这里,“命名”是理论和批评关于文学艺术的理性认识,它既意味着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新问题、新思想、新话语的呈现。“命名”,与“阐释”密不可分,命名的确立离不开阐释性话语为之辩护,而各种阐释代码的兴衰、更迭体现出社会文化秩序、话语/权力秩序的微妙变化。在这种意义上,如果我们将“改革剧”的命名看作是一个症候,那么,“依据症候阅读”,并回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石上来对其进行辨析,我们就可以看到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的深刻关系。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论述,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在晚年恩格斯那里,他批评了这样的观点,即,认为后人“克服”前人的“思想材料”,是“纯思想的胜利,不是被看作改变了的经济事实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并强调,经济“决定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只是“这一作用多半也是间接发生的”。③在这里,恩格斯的论述使我们看到,作为一种“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改革剧具有不可忽视的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其相对独立性,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任何时代都颠扑不破的基本原理。

后记

今晚是北京的一个雨夜。北京一下雨就是“喜雨”,因为南方人的生活习惯有雨水淅淅沥沥的诗意或滂沱瓢泼的酣畅,但北京少雨,因此,大城市一下雨就会让我敏感地联想到万物生长的快适,甚至听到遥远的田野里稻谷拔节的声音和不绝于耳的蛙鸣。还有,雨夜常常引发我莫名的喜悦,也许像周作人在《雨天的书》中所透露的心境,也许是绵绵无边的雨帘隔断了身外世界的喧嚣和纷扰,也冲刷着这喧嚣和纷扰,营造出一个单纯、自由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这时,对我来说,“雨夜”是哲学的。本书从选题、撰写到修改、成稿,始终贯穿、浸泡着一种思考——关于人生及人生意义的思考,或者说,本书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借助对改革题材电视剧的研究而进行的一种人生思考。改革开放30年间,作为生命的个体,每个人都有源自时世变迁的丰富、鲜活的现代性体验。其中,不管是渐次解放的欢欣,还是开拓前行的艰难;不管是命运沉浮的波折、沮丧或峰回路转,还是人生机遇的幸运眷顾与得天独厚;不管是传统留存的负荷或滋养,还是怀抱创新的冲动,义无反顾地奔向未来……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体验无疑都需要我们认真检视和反思。特别是,对6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改革开放30年所展开的生动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他们的所见所思、他们的一步一履都和时代生活的精神脉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而,他们在时世变迁中对现代生存境遇的切身体验、生命态度,以及价值的深层体会和生存智慧容易滋生一种人的“自知”,同时也具有一种历史见证和历史反思的可贵性。对我个人来说,作为农民子弟,我生长于乡村,成长于城市——对于乡土,最深刻的印象是,沙渚上白色的鸟儿依旧在灌木林上起起落落,是精灵翩舞于青山绿水之间,但房前屋后那成排成片的枣树、李树却已悄然退隐,现在只能在记忆的深处或梦回的雨夜,眺望它们果实累累的曼妙倩影;对于城市,尽管南转北折,但总的感受是,所有的城市大同小异。如今,身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小我联系大我,小我又时时反思大我赋予的生活要义。当思绪穿行于城市、乡村,常常让我紧张思考的是生活其间的“人”。新时期30年来,我们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改革开放”显然使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着蓬勃生机,13亿中国人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然而,历史无可避讳。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