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法)雷米·里埃菲尔|主编:刘昶|译者:刘昶 页数:262 译者:刘昶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对出版这套《欧洲新闻与传播学名著译丛》深表赞赏和支持。 我在中国担任欧盟大使已四年有余,我发现,虽然欧洲越来越了解中国,中国也越来越了解欧洲,但遗憾的是,这种相互了解还仅仅局限于政府和外交层面以及商贸领域,在教育和研究领域这种相互了解仍嫌不足。 当然,我们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这尚无法满足中国与欧盟希望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需要。我认为,应该让中国人民和欧洲人民都参与到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中来,相关的前提是,中国和欧洲相互了解并理解各自的社会运行模式。 在欧洲,如同在所有先进的民主国家,报刊和其他媒介通过影响公众舆论,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其他权力机构,如行政机构、立法机构甚至司法机构。因此,认识欧洲传媒的运行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欧洲社会。 在欧洲各国,由于没有新闻审查制度,并且由于表达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所以新闻媒体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欧洲的新闻媒体就可以完全摆脱各种权力机构的影响及商业利益的掣肘。 因此,这套《欧洲新闻与传播学名著译丛》的出版是值得举荐和鼓励的。 我热切希望这套丛书有助于更多的中国读者深入了解欧洲传媒及其运行特点。 这也是了解欧洲本身的好方法。
内容概要
本书从传媒的日益分众化的角度切入、质疑传统意义的“大众传媒”而今是否依然存在,并在新闻全球化的浪潮中,探求传媒市场的转型。作者认为,在国际冲突不断的时代,传媒已改变了政治实践,成为公众话语权的载体;在文化层面,公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消费者。
作者简介
雷米•里埃菲尔(法),当今法国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巴黎第二大学法国新闻学院前任院长、教授,以研究知识分子、记者以及传媒与政治、与社会,与文化的关系见长。另著有《法德传媒及其受众》(2003)、《传媒社会学》(2001)、《文人部落:当代法国知识分子》(1994)、《记者精英》(1984)等。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部分 新的语境 第一章 “大众传媒”而今还存在吗? 卖方市场日益细分 各种各样的话语身份 传媒间的隐形等级 业界内部极强的多相性 第二章 新闻世界化:一律还是多样? 真是一座“地球村”吗? 法国传媒市场的转型 新闻流量加速 第二部分 政治功用 第三章 传媒:国际冲突的当事方? 最初的拐点——越战 传媒本身的工具化意愿 传媒:冲突的新主角 从传媒恐怖主义到“传媒至上主义” 第四章 传媒至上时代的政治 一种全新的政治构型 传媒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传媒对选举和认识的影响 面对传媒的选民行为 传媒与代议制民主 第五章 传媒:公共话语的工具? 传媒在构建公共问题中的影响力 传媒在公共话语表达范式中的影响力 传媒、公共空间与公民权第三部分 文化因素 第六章 传媒:大众文化的载体? 一种全新的文化构型 传媒在文化消费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 传媒受众是被动的吗? 个人的解读能力 日常生活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力 社会理念发挥作用 结语姓名索引(中外文对照)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新的语境 第一章 “大众传媒”而今还存在吗? 法文中“传媒”一词颇为迷惑人,它于1973年从英文的“大众传媒”移植过来,而概念本身则是在50年代引进法国的,它适合于多重词义和诠释,以至于所有试图给其统一定义的努力都成为徒劳。而今,它已进入流行语言而不计其诸多的词义。人人都认为自己明白其含义,尽管其内涵和外延因时代和使用的不同而变化多端,诚如伊夫?拉夫瓦纳在研究了词语史及其语义沿革后指出的那样。政界的期望、传媒本身的表白以及大众的认识都预制了对传媒的种种描述,从而也给这一术语带来了模糊性。 传媒既指技术(如报刊付梓、微波传送等),又指企业或机构〔如法国的电视四台、《世界报》、《法国西部报》(Ouest-France)等〕。根据法国《小拉鲁斯辞典》的解释,在当今时代,传媒即“信息的所有传播手段(包括广播、电视、印刷报刊、书籍、电脑、录像、通讯卫星等),它既是表达的方式,也是向某一群体传送讯息的中介”。近几十年来,这一术语在词义学上的飘忽不定,证实人们时而将其当做手段或传送渠道,时而将其视作意义的生产者与使用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