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磊 编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脉络中,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各有不同。无论是我国所致力建构的和谐社会,还是西方孜孜以求的公民社会,健康的大众媒介都是重要的基石。
书籍目录
社会变迁中的大众媒介 论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媒介与现实关系思考之一/刘少文 中日关系•大众传媒•代际差异——以上海大学生及其父辈的比较为例/魏一平 李双龙 儿童对动画暴力的解读与模仿:一项焦点小组访谈研究/龙耘 朱文哲 阶级(阶层)塑型与建构:当代中国传媒与中产阶层研究/郑坚 社会转型中的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以对河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调查为个案/王君玲 美剧的跨文化接受研究——以中国大学生对《六人行》的解读为个案的分析/李丽颖 中国本土性别新闻的网络监测类型、方法和影响/张敬婕媒介产业、规制与经营 传媒产业整合营销分析/周鸿铎 从《实况足球》到《街头篮球》——发掘虚拟游戏世界中的广告媒介资源/宋维山传播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实施/尚进 传播学定量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之一瞥——对2006《传播学》、《人类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李贞芳 韦路 2006年中外国际传播研究界的关注议题一瞥——以若干中外有关学术刊物为例/张咏华 秦晴 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影像记录/谢勤亮媒介实践与媒介运作 论消费语境中的电视娱乐文化——关于当前中国电视娱乐化的思考/戴元光 邱宝林 论用户制作内容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田智辉 网络时代的VOA:《全球之声》给中国对外传播带来的挑战与启示/邓建国 华文对外传播的生态位分析与发展策略——以《新民晚报•海外版》为例看华文对外传播的创新扩散/许燕媒介与新社群 网络恶搞:伪民主外衣下的集体狂欢/王虎 陈清 后现代视野下的拼贴文化与权力——以网络“恶搞”视频为例/石义彬 熊慧 电视迷群在虚拟社群中的构建/廖媌婧 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与网络的“符号暴力”——解读“铜须事件”的网络传播/郭小平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贺建平 赵晓燕 中国维基网站发展原因之初探/索慧君 网络社会的交往与秩序——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交往场域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张瑜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 试析公民健康传播特征/吴垠 魏晓辉 袁岳 农村校外青少年人群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以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为例/刘丰海 敬新苗 关于媒介语境下公众健康态度构建的实验研究/高棉
章节摘录
社会变迁中的大众媒介 论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媒介与现实关系思考之一/刘少文 二、媒介传播与日常生活 2.日常交往活动 “所谓交往是指人的世界中共在的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系统或操作活动系统而建构起的‘主体——主体’结构,是指诸主体的主体问性的展开。换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交往的媒介符号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在各阶段各种符号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在口头传播阶段,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交往往往以家庭、部落、村寨等自然单位为域界,口头传播在人的交往中占支配性地位,交往中的语言也多为实用性的、简单的日常语言。文字传播出现后,人类的日常交往因新媒介的出现而由粗放走向了细致,字条、信件等交往手段使日常交往更具私密性和情感特征。由于主体“不在场”而能进行交往,人的交往域界扩大了,非日常交往出现并日渐增强。印刷媒介出现以后,人类的交往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修正:不但非日常生活中精神生产领域迅速膨胀,精神层面的交往大为增加,而且日常交往中的文化含量明显加密,阅读书报不仅成为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而且交换书报、交流感想成为日常交往的一种富有魅力的形式。报人作家张恨水就曾在《写作生活回忆》中多次忆及青少年时期与同学、朋友交换书报阅读的情形。著名记者徐铸成也曾回忆过他早年就学时通过读报与张季鸾、邵飘萍等大记者“神交”的状况:“入三师后,设有阅报室,《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时报》、《民国日报》毕备;早晨,还有本地出版的《无锡报》、《新无锡报》二种,我在休息时间常细读不忍去。其中《申报》之《飘萍北京特约通信》、《时报》之《彬彬特约通信》、《新闻报》之《一苇特约通信》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通信,有最新的信息,有内幕新闻,剖析入里,绵里藏针,而又文词秀丽,各有特色……我那时初读《史记》,深感前述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具有史家的品质学养,是救国不可少的崇高职业,从心底开始向往这种工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