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身份论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邱戈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试图运用“身份”作为分析工具,吸收多种媒介理论的“营养”,结合中国语境建构一套比较完整适用的媒介身份研究理论和方法架构;重点针对中国大众传播的文化断裂和媒介的身份危机及深层原因,设计了一整套可操作的具体建议和重建方案。全书结构完整、逻辑严密、问题和危机意识非常突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媒介管理者、媒介爱好者。

作者简介

  邱戈,湖南祁东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博士后。浙江省传播与文经产业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现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传播与文化产业。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课题五项。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媒介身份概念的提出第一节 身份观念史第二节 身份的边界一、身份的两个层面.二、身份与差异三、身份的多元与统一四、身份设计五、身份与权力六、身份与文化七、身份的常与变八、身份与危机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身份一、从角色到身份二、传统学派的功能一角色观三、媒介身份的提出小结 身份作为一种研究工具第二章 媒介身份研究的理论架构第一节 媒介身份研究的合法性一、媒介有身份吗?二、身份还是一种方法三、丰厚的知识传统第二节 媒介身份研究的核心理念群一、全景全息视野二、规范背景与自组织原则三、复杂性思维四、以人为本五、批判和反抗的立场六、开放的本体论与动态研究七、间性和交叉性第三节 媒介身份的基本框架、研究范畴和基本方法一、媒介身份的基本框架二、媒介身份研究的范畴三、研究方法第四节 理论对话一、场域理论与媒介研究二、生态学与媒介研究小结 媒介身份研究的未来可能性第三章 观念与信念及其生命力第一节 观念是什么第二节 观念的生态学一、观念形成世界二、社会文化生产观念三、人作为“酵母”及其作用原理第三节 观念的特征(内在)……第四章 大众传播媒介的身份分析第五章 当代中国媒介的身份资源第六章 新的媒体身份建构尝试与失败第七章 文化断裂与身份危机第八章 媒介人与职业身份危机第九章 重建中国媒体身份平衡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媒介身份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身份观念史  “身份”这个词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一般被理解为出身、社会地位①,或者出身、地位和资格②。一般是作为一种社会和法律用语,与中国传统的位格区分相关,这也是日常使用、理解的中心语义。然而“身份”一词的出现也与西方的“identity”有着密切的关系③。(在我国,有时被翻译为“认同”或者“同一性”,但是我们认为使用身份这个词更加贴切些,非常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也更符合我们论述的需要)“身份”最早的意思是“同一性”,在英语中,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蕴涵着“整一性”、“个体性”、“个别性”、“独立存在”,或“一种确定的特性组合”④等意思。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心理学,特别是文化研究的话语介入,使身份概念远远超出了出身或者地位的意蕴,涵盖了许多相互联系、混杂甚至矛盾的话语领域,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媒介身份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1,借鉴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运用了不少的社会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比如“功能-角色理论”等。同时,也运用了像生态学这样具有全局观的分析。
      
      2,作者善于自我辩护。每次提出一个观点之后,总是要对其中有可能引起大家争议的部分进行一番“解释和维护”。能够看出作者的谨慎和思想的交锋。
      
       比如在结尾的地方,作者经过反复对比和论证,得出:
      
       “当前要重建中国媒体身份平衡比较务实的做法就是,设计一种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容纳力的媒体身份结构,既要认清和接受媒体的现实状况和处境,但是相对更加偏向于对媒体理想价值的重塑,以期理想价值和广大的民众为依据来抗衡和节制媒体当前的亲权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媒体行为的偏向……”
      
       其实看到这里,本人就觉得这个结论有些“轻浮”,因为没有一个具体实在的形象告诉读者——中国媒体身份究竟该是什么样?
      
       但很快发现,作者在随后的“可能的批评与辩护”章节里,进行了解释:
      
       “身份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比较空洞和理想化,容易产生误解和被利用,在实际的操作中没有为防止政治、经济和全球化等权力要求对媒体的侵蚀所能提出具体的应对办法)”。
      
       作者的这一番“自揭”,让我的疑惑得到了补偿。也感谢作者的坦诚,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了“媒体身份”这个方式的利弊所在。
      
      3,作者把最后的思考点落在“设计”二字之上,以抛砖引玉。
      
       其实,这既给了自己一个台阶,又给了读者一个想象空间。因为,设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想因素,理想化的“身份”设想,让我们看到建构这个理论的有限性。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现实尽可能地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去思考建构一个能够保证媒介身份平衡的媒介机制。
      
      4,作者对现行中国媒介存在的“尴尬”问题,有诸多的批判和危机意识,不妨去领会一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