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03-01 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先彦,林芊 著 页数:233
内容概要
《当代贵州学术思想史:哲学·史学·民族学》集中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贵州学者在哲学、历史学、民族学方面的成果,从本书中可以看出,尽管地处一隅,贵州学者仍跟进学术发展动态,同时,其独特的视角又为学术的百花齐放增添了一抹亮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会环境变化与学术思想发展第一节 学术思想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第二节 学术思想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第二章 哲学学术思想研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贵州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轨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二节 中国哲学研究一、中国哲学史研究二、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节 贵州学的创构与实践一、贵州学的刨构及内涵二、黔中王门研究三、黔中佛学研究第四节 佛教思想研究一、贵州佛教研究概述二、近二十年贵州佛教研究三、佛教史的研究三、佛教人物传记及思想研究四、佛教与贵州地方文化研究五、近二十年贵州佛教研究特点与未来展望第三章 史学思潮研究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贵州史学研究一、1949-1966年的史学思潮二、“文革”前贵州史学研究成果三、1966-1976年的史学思想第二节 1976-1994年的史学思潮一、中国史研究及其成果二、世界史研究及其成果三、区域史、地方史研究及其成果第三节 走向21世纪的史学思潮一、史学思潮的多元化与研究成果的不断创新二、不断创新中的历史教育第四章 民族学思想文化研究第一节 民族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第二节 民族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20世纪50-60年代的成就二、80-90年代的成就第三节 民族学与民族理论研究一、民族学原理和理论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三、在民族问题理论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先后出版了一些理论著作第四节 民族史研究一、族源与迁徙研究二、民族制度史二、民族关系史研究第五节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一、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二、关注现实: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学术重点的转移后记
章节摘录
贵州民族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对于中国民族学理论建设极为有益。它对“民族”概念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如果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定义,民族是阶级国家的产物,那么既然认为贵州大多数单一民族是在唐前后形成,因而进入阶级社会应当相应地在这一时期;且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那么也就没有奴隶社会可言。如果又申言同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先民在唐之前已进入奴隶制国家,那么与此相关的单一民族的概念也就相应地不应当视为唐才形成。那么,这些先民又可否分别被视为单一民族?换句话说,贵州各单一民族形成之前即已存在着国家,如牂牁、夜郎及且兰、漏卧、句町等国,其主体民族是谁?如果有一个主体民族:或濮、或越、或夷、或僚,又所处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奴隶制,那么他们就已经是一个单一民族,他们的后裔又何以演变成另外的单一民族,如仡佬、布依、彝等等。这在理论上就必须对民族定义的内涵做层次之区分了。 再一个积极的意义是,在贵州的苗族和侗族主体上没有经过奴隶社会,但不等于他们的先民也不存在奴隶社会。如有学者提出:生活于岭南的古越人,早在唐以前已进入奴隶社会。既然人们不否认侗族是岭南迁来的古越人后裔,那么侗族也必然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不管它看起来是存在着两种鲜明对立的论点,还是产生了矛盾,贵州学者都将族源研究与社会形态研究结合起来,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发展阶段不平衡的理论。如苗族的“流变论”。提出了苗族先民在三苗--荆蛮时期,是奴隶制国家,进入荆蛮的先民受环境限制,原残存的氏族公社制度得以“再版”而复活,当他们再迁徙到贵州境内时,保留了自己的原始氏族制度。只是后来受汉民族的影响才逐渐进入封建制度。侗族社会形态也存在“中心与边缘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