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周玉明 著 页数:269 字数:34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 当我们读到一本真实性、文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俱佳,给我们以人生启示,真正有价值的好书的时候,就会感到齿颊留香,读了还想读,爱不释手。 我自己最钟爱的一类书是人物传记,特别是经典的文学和艺术大师的传记。每当读到大师们传记的时候,我总要被他们的成长故事、曲折的人生经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的情感,我的灵魂,也会被自己的泪水净化,我的情操也随之得以升华。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有时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成为这个人终生享用不尽的一笔无价财富。 我就是一个好书的受惠者。是好书把我引向.了文学之路,是好书的喂养,我才得以成长为一个作家。在我离开心爱的学校,丧失读书权利的日子里,是好书慰藉了我苦闷的心灵,帮助我走出了阴霾笼罩的天空。好书叫我认识了失学不等于失败,让我懂得了条条道路通罗马,教我学会如何对待挫折和苦难。 记得我从乡间来到城市读的第一本书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一下就被它迷住了。我与保尔同欢同乐,同悲同怒。他顽强的意志。不屈不挠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感动得我热泪盈眶,他奋斗不息的精神激励着我走出了因失学而生出的迷惘,给了我自学的力量,使我对困难和挫折有了初步的认知。
内容概要
惊叹世界的“音乐神童”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凭借他的天分与努力,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巨匠。现在全世界每分钟都有地方在播放莫扎特的音乐,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可当他在世时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他短暂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他的音乐美在哪里?他的音乐与人生、哲学、建筑有什么关联?他的音乐与18世纪的欧洲精神,与21世纪的我们,有何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根据自身多年音乐素养和对莫扎特音乐的感悟、理解,从各个细节全方位剖析了莫扎特的一生,在讲述莫扎特的同时传达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带领你走近莫扎特的音乐,走进莫扎特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赵鑫珊,教授,作家,上海世界博览会顾问,庐山艺术学会主席,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出版过64部作品。
代表作包括:《莫扎特之魂》《贝多芬之魂》《孤独与寂寞》《建筑是首哲理诗》《哲学与当代世界》。
书籍目录
序幕 死亡意味着什么? 献辞 题记八则 语言是人拥有的最大财富 说不完的音乐 莫扎特音乐征服我们的最大秘诀——对莫扎特音乐作总的大文化背景的立体把握 欣赏莫扎特音乐的最佳时间和地点 莫扎特学 人心不得其平则鸣——当代世界需要莫扎特音乐来澄明和安慰 莫扎特哭和哭莫扎特 音乐与文学 音乐第一上帝第二的维也纳人第一篇:先做人,后做伟大的作曲家 莫扎特之魂的立体几何图形表示——作为共济会会员的莫扎特 莫扎特身上的自助意识 莫扎特身上的互助精神 处在根本无助困境中的莫扎特 上帝说:“让莫扎特出世吧!”——他开始服他一生的“甜美苦役” 合成莫扎特——莫扎特的文化教养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莫扎特长年的旅行演奏生涯 马上续残梦,马嘶复惊醒 18世纪的交通和道路 走出萨尔茨堡 巴黎和伦敦之旅 意大利之旅 莫扎特音乐与音乐地理学——沿着莫扎特当年乘坐马车走过的道路 上帝·大自然·童心——莫扎特心目中的上帝的涵义 泛神论 莫扎特的泛神论和贝多芬的泛神论 康德·贝多芬·莫扎特 匹格马林现象——我们读莫扎特书信得到了什么信息? 一生在穷困中挣扎——内心有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 莫扎特同时代人回忆莫扎特 莫扎特的牵挂——音乐创作与爱情 普遍世界对他的赞美——莫扎特与我们大家同在第二篇:莫扎特音乐的绝对和谐与绝对美 来往天地间,人皆有别离——莫扎特用27首钢琴协奏曲写自传 黑格尔的意识发展史学说和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分期 六岁有三志于学时期 十九而立时期 二十五而不惑的时期 三十二而知天命时期 天涯飘零,衰草逢春——莫扎特的四首圆号协奏曲 松风竹雨,山泉水波——两首妙不可言的长笛协奏曲 少壮能几时,惆怅西南天——从莫扎特两首曲子看“酒神式的宇宙艺术家” 《降E大调两架钢琴协奏曲》(作品第365号) 《降E大调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作品第364号) 人类普遍世界惆怅的美——莫扎特的几首夜曲 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莫扎特的钢琴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 隔水青山似故乡,月明山水共苍苍——莫扎特17首钢琴奏鸣曲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 1775年的若干背景 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第三、第四和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 寒声动秋月,悲风愁白杨——莫扎特的35首小提琴奏鸣曲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被岁月尘埃覆盖和抗击了覆盖的交响曲 《第二十五交响曲》 《第二十九交响曲》 《第三十四交响曲》 《第三十五交响曲》 《第三十六交响曲》 《第三十八交响曲》 作为“音乐肖像画家”的莫扎特——莫扎特的歌剧艺术 他的早期歌剧创作 《后宫诱逃》——德国歌剧史上一件大事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普遍世界经验”与“普遍世界音乐”——莫扎特最后几部伟大作品 莫扎特对死亡的理解 1788年,莫扎特32岁 1789年,莫扎特33岁 1790年,莫扎特34岁 1791年,莫扎特35岁 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莫扎特的灵感闪烁和创作方法 18世纪西方乐器的进化和莫扎特音乐创造 莫扎特的旋律和调性——不变的音乐定义 我们都是莫扎特的仆人——向莫扎特音乐的杰出解释者们致敬 张世祥:我们都是莫扎特的仆人 娄有辙:枯叶飘零,为的是让大树挺拔和粗壮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星座 莫扎特和巴赫父子 莫扎特和海顿 莫扎特和贝多芬 天鹅或雄鹰——莫扎特或贝多芬:谁更伟大些?第三篇:从大文化背景去鸟瞰莫扎特音乐 18世纪欧洲精神与莫扎特音乐 什么是欧洲精神? 可怕的魔鬼 可爱的天使 约瑟夫二世皇帝的改革 呈建筑式对称美的莫扎特音乐——欧洲古典建筑与莫扎特音乐 莫扎特音乐与古希腊罗马建筑 莫扎特音乐与中世纪罗马风教堂和哥特式建筑艺术 莫扎特音乐与巴洛克、洛可可建筑艺术 时代心理症性格反映 莫扎特音乐中的存在主义哲学——莫扎特和贝多芬比较研究 存在主义哲学是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 贝多芬和莫扎特的疾病缠身及其音乐 对死的默念 都对世界人生有种荒谬感 莫扎特音乐与中国艺术精神——比较文化研究 追求“清”的世界人生 天地之元气鼓荡而出 淡泊和旷达 雄浑和壮丽 鸟归残照幽,钟断细泉来——莫扎特的慢乐章和唐诗里的钟声 两种语言,同一种形式结构 既入世又出世尾声 没有不散的盛席华筵——莫扎特遗孀及其子女的归宿和结局 莫扎特的一生幸福吗?——小说与人生 如果莫扎特多活20年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篇:先做人,后做伟大的作曲家 莫扎特之魂的立体几何图形表示——作为共济会会员的莫扎特 莫扎特参加过共济会这个问题常被研究西方音乐史的人们忽视。其实,它对我们了解莫扎特的世界观是很有益的。 共济会是遍布欧美诸国的秘密结社,宗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济和友爱。当时许多知识分子都是该会会员。一些上流社会的人物也常加入这个团体。 1785年3月,莫扎特的父亲经他介绍也加入了维也纳的共济会,由此推算莫扎特是在1784年或这之前就成了共济会的会员。这一加入无疑满足了他对世界观和感情上的需要。因为该秘密结社将人类的博爱、四海之内皆兄弟和一种不分贫富贵贱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予以理想化,这对莫扎特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世界观的吸引力。 1787年对莫扎特是一个重要年头。维也纳音乐界的浅薄,皇帝不识真才,小人往往得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孩子又不断夭折,所有这些事,当他独处一室,或眺望维也纳森林后面的夕阳西下,静听晚祷钟声在暮色苍茫中回荡,便会逼使他忧郁地沉思起来。整天价日,他都在思索神秘主义的教义。正是这一思索使得他的晚期作品带有一种天地与立、神化攸同的哲理沉思性质,其中当然有悠悠空尘的出世一面。可是他又经常把时间消磨在共济会里。这又是他的社会意识的表露,也算是他人世的一面。 要知道,他的晚期许多重要作品(如《魔笛》)都是对共济会人与人互助理想的最热情的赞歌。 是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共济,即互济、互助。“同舟共济”是人类生活在这个小小星球上的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状况。汶川抗震救灾,志愿者的献身便很典型。我们的地球在宇宙茫茫的时空中其实是一条小小的宇宙飞船。(当然,莫扎特当时并没有这种观念) 共济会的最高理想,说到底就是人道主义,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就是“风雨同丹”。我们毕竟都在一条船上。 莫扎特之魂是什么? 莫扎特音乐的最大主题是什么? 依笔者看,就是陈述三大主题:互助、自助和无助。 这三者交叉,正好构成了莫扎特之魂,当然也构成了人的本质三要素。如果把人类的互助、自助和无助分别用OX,OY和OZ这立体坐标三个轴来表示,那么,下面这个立体几何图形便代表了莫扎特之魂的构成: 一切伟大的作曲家(如贝多芬)的自助、互助和无助的意识都很清晰、强烈,否则,他就不可能伟大。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贝多芬。贝多芬尽管在他孤苦无告、陷入无助深渊时经常呼唤上帝来帮助自己,不过那仅仅是一句口头禅罢了。他一生信奉的却是这样一句格言:“哦,人哪,你当自助!”贝多芬正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才得以克服一次又一次危机的。 在基督教里,有这样一句告诫:在我们没有起步之前,上帝是不会为我们开路的。这便是“天助自助者”的涵义。 贝多芬的互助意识也是很清晰、强烈的。他说过:“如果没有一个可爱的人类社会,那么,独居乡间也是不可能的。” 的确,在他身上,“孤独的个体”和“强烈的社会意识”形成了鲜明对比。30岁以后,贝多芬的灵魂像个钟摆,在“孤独的个体”和“强烈的社会意识”之间,在出世与人世之间,作不停顿地往返摆动,划出一道道奇异的、充满矛盾的弧线。因为雅斯贝尔斯说过,只有当我们同时被卷入世界,我们才是独立的;独立性是不能脱离世界而达到的。绝对的“孤独的个体”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水远是社会性的(互助的)动物。 贝多芬经常用音乐来歌颂可爱的人类社会,号召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第九交响曲》的主题正是“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永远要相亲相爱”。 至于无助感,在贝多芬身上则表现得非常骨刻。他写道: “我越来越瘦……恒久的孤独生存只有使我越来越孱弱……哦,别再让我生病了!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是不久于人世的。” 知道了贝多芬的自助、互助和无助感,我们就不难理解莫扎特身上的三助状况。 凡是人,都有这三助意识。伟人更是如此。伟人的三助意识比起普通人远为清晰、强烈,其自助、互助和无助的层次也远为高超。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莫扎特身上的三助。 莫扎特身上的自助意识 1778年2月16日,莫扎特的父亲写了一封长信给22岁的儿子,信中告诫说,人生最高的艺术当是认识你自己。 这话自然是句至理名言。莫扎特很听得进这一教导,而且是终生受益。 所谓“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人的根本处境:人生在世必须自助:人应当互助;人深感无助是造物主的安排,形而上的安排,人只能无可奈何地听从。 在莫扎特的萨尔茨堡时期,他力求摆脱大主教的奴役,那苦役般的劳作,正是他的自助精神表现得最旺盛的时期之一。当他的内心挣扎最烈,其自助精神也最昂扬。 自助精神,即强力意志。意志高于知识。它同智慧相当。它是蕴藏在灵魂最深处的生命冲动的脉跳。 有些人的意志在他最受挤压的时候反而表现得最坚强。当然各人的方式是不同的。 莫扎特的自助精神是通过音乐创作顽强表现出来的。这同他的教子甚严的父亲不无关系。他父亲一直给他灌输崇尚美德、自我克制的修养:并且一再教导他:“伟大事业(严肃的歌剧)只有在伟大而高尚的精神境界中才能产生。” 这精神境界当然包括一个人的自助或自强不息的精神。“讲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莫扎特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 他的自助精神表现在“啊!我多么需要内心的平静,为的是可以坐下来作曲!”(1790年5月致共济会同志的信) 他的内心平衡常被打破,然后又重建。重建方法便是作曲: “我要作曲——拼命地写——为的是不让那些意外的偶然事件迫使我们再度陷入这类令人绝望的困境。”(1790年9月28日写给妻子的信) 疾病也是意外偶然事件的一种。这类事件太多,防不胜防。生命被它围困着。人生就是一系列的悲壮突围。莫扎特的一些重要作品正是这一系列突围的记录,尤其是慢乐章。当然,还有相当多的乐曲的层次并不很高。一般来说,莫扎特不像贝多芬,他算不上是音响哲人。他对音乐的见解是:音乐只要好听就行。不过他们毕竟有一个共同点(德国古典美学的共同点):主张音乐艺术世界的美可以中和、缓解人生世界的矛盾,重建、创造宁静。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把内心的平衡和宁静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他们的音乐都是重建内心平衡和宁静的努力。 是的,他一生都有种身陷“牢笼感”;他总是想冲出这牢狱,获得内心的自由。萨尔茨堡大主教对他的“奴役”和他父亲的严加“管教”,都是他受不了的。对于莫扎特,哪里有牢狱,哪里必有自助精神在,必响起他的音乐。他的艺术的深度正是来自他对这牢狱的冲决。 当贝多芬冲决牢狱时,他直接把法国大革命的战鼓和军号引进乐曲,而莫扎特不管环境多么艰辛、险阻,内外局势多么恶劣、动荡,都不能搅扰、破坏其旋律的纯净、澄澈和透明。他的音乐依旧给人安详、宁静和明亮的感觉:世事浮云,悠然远山。——在这一层境界上,莫扎特又比贝多芬更有资格被称之为“音响哲人”,因为在莫扎特身上有更多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比如莫扎特在他有生的最后几年,苛刻、挑剔的维也纳人再也不欢迎他的音乐了,再也不涌向他的“学院”了(人们把由莫扎特本人指挥自己的作品的地方或莫扎特以独奏家的身份专门演奏他的钢琴协奏曲的地方称之为“Aeademie”——“学院”。在莫扎特书信集中,经常出现“学院”这个字。听众曾热爱学院。比如1784年3月,莫扎特便在信中写道:“大厅里挤满了人。我所演奏的新的协奏曲特别受欢迎。凡是来这里听音乐的人都交口称赞这个学院。”新协奏曲便是《降E大调第十四钢琴协奏曲》,作品第449号,作于1784年2月)学生们也一个个远离他而去。可是维也纳的冷落加上他的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反而激起了他的自助意识。他的许多澄澈、内外俱静的作品都是在最后几年写出来的。一些大部头作品且不说,就是小品《C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也充满了一种天真无邪的透明,这境界只有“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的莫扎特才能达到。 莫扎特身上的互助精神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有许多“奇文共欣赏”的朋友。比如在曼海姆乐队里头,他就有诤友好友。他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编辑推荐
《莫扎特之魂》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完整地多视角地论述莫扎特的巨著。莫扎特音乐于我们是脚前的灯,是路上的光。 音乐是种良药,专治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没有病,也可以保健。 为音乐的绝对美而音乐,是天下绝对的幸福。但用天才去换取一片面包却不是个滋味。 莫扎特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和”字。 莫扎特之魂的要害正是肯定生命的哭和笑这两个面。他甚至从人生的悲剧中获得了审美的惊讶和狂喜。 苦是经线,乐是纬线。两者编织才成了人生,之后再抽象为音乐。 莫扎特是世界级的伟人,与贝多芬一样,全世界每分钟都有地方在播放他的音乐,演奏他的作品。他究竟是怎样的“神童”?一生服的是怎样的“甜美苦役”?他的音乐的美、音乐的深刻性和“征服我们的最大秘诀”体现在哪里?他的喷涌如泉的美妙乐思、浩瀚似海的诸多作品与哲学、宗教,与地理、建筑以及与人生、爱情都有什么关联?他音乐中体现的欧洲文化又与东方文化(如中国的唐诗宋词)有着怎样的内在审美瓜葛?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及欣赏他的音乐?……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根据自身多年音乐素养和对莫扎特音乐的感悟、理解,从各个细节全方位剖析了莫扎特的一生,在讲述莫扎特的同时传达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带领你走近莫扎特的音乐,走进莫扎特的内心世界。 全书形散神聚,意蕴丰盈;文笔璀璨,妙语赛珠;熔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糅哲理和诗趣于一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