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明清 页数:270
Tag标签:无
前言
杂览主义与自由表达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人生和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用来阅读的,因此我又常常自诩是一名“职业读书人”。不过,我通常会把自己的阅读生活截然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 首先是我编辑出版职业需要的阅读工作,我称之为“干活儿”。这样的阅读总是以字数来计算的,而且有任务的要求;虽然这部分阅读也会有读到“手不释卷”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的——因为大部分文字作品(书稿)是需要出版,而不是真正值得出版;这也是如今好书难寻、精品难觅的缘由所在吧。由此说来,我大部分的职业阅读,都是被迫读一些不忍卒读的书稿文字,特别是读那些出版后连作者本人都可能懒得再读的“著作”(多为评职称作品)的时候,对于我无异于“炼狱”般痛苦。可是没有办法,以此为自己的谋生手段,也只好这样“阅读并痛苦着”了。 另一部分当然就是我的快乐阅读生活了,也有高明人士称之“悦读”。我不能说自己是天生爱读书的人——毕竟对于自己前世什么样不敢妄下结论,说是“后天爱读书”却也是不错的事实。
内容概要
作者自述为“职业读书人”。本书便是这位职业读书人近10年撰写的文化读书随笔和思想评论精粹。内容涉及当代中外诸多社会、文化和经济事件,回响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时代足音。书中所发之言,所谈之事,所立之论,虽然只是作者杂览群书与阅读思考后的一己心得,却处处洋溢着21世纪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气息,不乏标本解析意义;同时也散发着理性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光辉。
作者简介
刘明清,编审,资深出版人、发行人、书评人、专栏作家。1980年代开始在报刊发表书评、随笔。现供职北京某出版社。著有《穷人·穷人·富》等书。
书籍目录
回归常识 人类的根本利益 社会道德与个人权利 例外的隐私权 不可饶恕的罪 腐败的罪恶 可悲的学问 回归常识 灵魂不死 从愤青到思想家 从哈耶克到顾准 “士大夫”情结 读书人的清高 沉默的大多数 “讲真话”的代价 巴金的“敌人” 北岛、余秋雨与诺奖 谁有资格当教授 遍地教授 教授该挣多少钱 文人相轻 狭隘的我们与世界的郎平 用常识分析经济问题 不是一个人的胜利人生的坚持 爱情的“产业化” 世俗的爱情与悲剧 出轨的浪漫 浪漫多情不再有新意 有些爱不可以重来 最后一次爱情 爱值不值得 半梦半醒 文字姻缘 当纯情成为往事 逃避之痛 媚与女人味 真诚的世界与虚伪的爱情 生命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做喜欢的事 事业轻于生命 有尊严的死 半好的人门 知识让美丽加分 迟起的艺术 读信记 清明时节泪纷纷 诗歌与青春不再来 我的诗歌梦想 无为而教 人生的坚持 中医的魔力 我的素食主义 我的朴素生活哲学 我与佛教的亲密接触阅读的快感 阅读的快感 述而不作 “微言大义”及其他 好书多磨 杂说“书卷气” 博闻强记我不羡 读旧书过新年 藏书的乐趣 读网与读书 读书的深刻与电视的浅薄 人不怕老,文不怕嫩 写作以生命作代价 读书也是一种旅行 “张体”与人生哲学 仅有诚实是不够的 一个知道分子的小聪明和大智慧 文未必如其人 好为人师的结果 读“无用”的书 我的私人阅读史 作家的“复出秀” 关于书摊儿 出版业更适合女人 关于书价的高与低给未来打算 免费的午餐 英语的威力 对保护法语的看法 好莱坞影星的高收入 关于英国医疗丑闻的思考 默多克的接班人 资本家为何讨好员工 政治家的收入 品牌的价值 “二垩英”的警示 假想的“阴谋论” 弗里德曼留给我们的启示 像克鲁格曼那样去思考 富人的权利与穷人的权利 富人与“无惊奇规则” 给未来打算 过冬的衣裳 劫难如何过去 现实的警醒 明天会更美好吗
章节摘录
人类的根本利益 1999年7月7日,有媒体报道了美国历史上最大一起烟草索赔案的判决结果:原告佛罗里达州的50万烟民获得胜利。而作为被告的美国最大的5家烟草厂商和两家烟草研究机构彻底败诉。这一诉讼结果有可能导致美国烟草业遭受有史以来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因为烟民们的索赔金额至少要2000亿美元。据报道,这场官司从1994年开始已经打了5年。听证会用了8个月的时间,陪审团前后审阅了数干份关于烟草诉讼的文件。最后,陪审团用7天的时间,对包含10个问题的判决书进行了紧张的讨论。法官罗伯特·凯宣布烟民胜诉,认定烟草厂商应为他们的产品导致烟民患肺气肿、肺癌及其他疾病负责。判决结果一经宣布,法庭上的烟民代表们激动万分,禁不住相拥而泣。 看了这样的消息,作为同一地球村村民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表示出一些我们的激动心情呢?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众所周知,烟草工业无论是在发达的美国,还是在发展中的我国,都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它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而且也直接维系着众多人的就业问题。但是,烟草带给人类的灾难同样是十分巨大的。它直接损害了人类的健康,这是科学早已证明了的事实;另外人类为了对抗烟草的危害,还要付出无以计数的医疗费用和保健费用等等。如果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看待烟草工业,它是弊大于利的。事实上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已经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美国的这一司法案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把目光放到我们自己身边的世界,看一看我国的烟草工业、烟草市场以及广大烟民的境况,心情恐怕就难以用“轻松”或者“沉重”二字所能表达了。在我国,烟草工业可能是目前经济效益最好的行业之一,至少笔者还没有听说过卷烟厂有下岗职工的。在一些省份或地区烟草工业几乎成了支柱产业。就连最大的贪污腐败案件也发生在烟草企业中,如云南红塔集团的褚时键一案。另外,我国的烟草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的进口烟,尤以美国烟居多;同时,烟草走私也十分猖獗。就我国的烟民状况而言。不仅数量居世界之冠,而且向低龄化方向发展。可以说在我国烟草工业市场十分广阔、经济效益良好。但不管怎样,我们同样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烟草带给我们的灾难并不因为它的市场效益的增加而减少,而是恰恰相反,即烟草的市场和效益越好,其灾难越严重。且不说我国每年因吸烟而导致各种疾病死亡的人数以及医疗费用同样居世界之冠;单就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很落后,还有相当一批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可是却每年花费大量外汇进口烟草(据官方统计数量不多,主要是走私所为。即使走私也会造成外汇严重流失)。这就不能不让每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之士痛心了!更何况,烟草还与广大人民痛恨的腐败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君不见,“烟酒开路”、“研究(烟酒)干部”,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了。因此,我们目前实在有必要以一种更冷静、更客观、更长远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评估我国烟草工业的发展。 美国这一烟草诉讼案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类的根本利益(如人类的健康等)至高无上,而人类的经济利益或许只是一些人的经济利益(如烟草公司老板、烟草企业及其职工、甚至国家等),没有理由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相违背。但愿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司法机构对此也能够予以深刻领悟。 (1999年7月17日) 社会道德与个人权利 在崇尚自由的西方人眼中,历来都把个人权利放在很高的位置。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产生许多矛盾,比如个人的权利与社会风尚、社会道德之间就难免发生一些冲突。请看下面这则报道: 最近两名美国妇女发誓要改变人们对当众喂奶的偏见,她们已经把美国著名连锁店“瓦尔玛特”告上了法庭,原因是这家商店不准她们在店里当众给孩子喂奶。原告之一达娜·迪龙斯女士表示,两年前,她推着6周大的孩子到“瓦尔玛特”连锁店购物,当她买好东西后,孩子突然大哭起来。达娜和其他妈妈一样,随便在女更衣室旁边的长凳上坐下来,准备好孩子。这时商店一位雇员走过来,让达娜到洗手间去奶孩子。达娜顿时火冒三丈:“难道你吃饭是在洗手间吗?”但那名雇员就是不同意她在公开场合给孩子喂奶,最后达娜哭着走出商店。 不久,达娜向俄亥俄民权委员会递交了一份请愿书,希望民权委员会能让“瓦尔玛特”连锁店向她道歉,并修改其禁止在商店内喂奶的规定。自那以后,美国各地又有数名妇女找到议员们,要求对法律进行修改,保护妇女们当众喂奶的权利。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立法保护妇女的这一权利。一些普通百姓也反对妇女们当众喂奶的行为,这些人中甚至包括一些妇女。 很显然,这是一起个人权利与社会风尚、社会道德发生冲突的案例。从这起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就是在美国这样所谓最开放的社会中,也存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当众喂奶是妇女的个人权利,不应当被禁止;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当众喂奶有伤社会道德,主张禁止。现在,需要我们讨论的是,哪一种意见更合理、更符合21世纪的社会潮流。当然,我们不是美国的议员,没有权力去制定法律拥护哪种意见;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实我们中国也同样面临着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社会道德不过是人类为自己制定或者说设计、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规范。从本质而言,法律与社会道德是一回事,只是前者具有强制力,而后者依靠人们自觉遵守。正像法律需要不断更新变化以适应社会进步一样,社会道德同样在每天发生着变化。也许昨天人们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的事,在今天看来却是合乎社会道德的:也许今天认为符合社会道德的事,到了明天就有可能违反社会道德了。比如,历史上西方人贩卖黑奴、中国人纳妾都曾经被当时的社会道德所允许,又被后来的社会道德所抛弃;再比如在一些公共场所吸烟在今天的社会道德看来,并不是一件可鄙之事;但是在未来的年代里就很难说了。因此,如果我们用这样一种动态的、辩证的眼光考察社会道德,考察上面提到的发生在“瓦尔玛特”连锁店里的喂奶事件,我们或许该有一些新的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喂奶既是妇女(母亲)的一项权利。同时更应当是妇女的一项义务。也就是说妇女有哺育子女的义务。行使权利,受到一定限制是合理的,文明社会不允许任何权利的滥用;但是,尽义务是不应当过多受到限制的,文明社会鼓励人们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对于妇女当众喂奶的行为,我们有必要视为事实上是妇女在尽自己母亲的义务;一些人认为有伤风化、违反社会道德,而这种看法实在是一种不合时宜的陈腐之见。我的看法是:妇女当众喂奶可以不必受到鼓励:但万万没有必要加以禁止。 (1999年10月11日) 例外的隐私权 据海外媒体报道,继英国王室上网之后,荷兰王室也决定要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王室发言人日前表示,通过互联网这一现代媒介,王室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民。除准备在今年晚些时候上网以外,王室还决定在网上介绍王室成员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王室成员参加的国事访问等。很多人知道,在西方几个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国家,如英国、荷兰等,尽管国王还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基本上早已经不掌握实际权力,而实际权力一般由政府(内阁)和议会掌握。但是在这些国家的人民心目中,国王和王室成员仍然受到广泛的尊重和注意。因此,可以说,荷兰王室的上网决定,不仅符合了时代潮流,即一改王室保守、封建的传统形象;同时更是一项受本国普通民众欢迎的举动。 为什么对荷兰王室的上网决定作如此高的评价?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两点:首先是,荷兰民众有权了解他们的王室,也就是国家领导者(尽管王室仅是名义上的领导者)的工作情况,甚至包括他们的生活情况。也就是说,在西方人包括荷兰人的观念和法律里,国家领导者、政府官员,当然也包括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国王,是不能在民众(选民)面前保留隐私的。西方人往往认为,国家领导者和政府官员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公众事务,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息息相关,所以对于他们的监督和了解(也称之为知情权)必须超出一般民众。他们的工作情况、他们的人品、他们的婚姻和家庭成员、他们的收入、他们的爱好,乃至他们的隐秘私情等等,均在广大普通民众和大众传媒的视野范围内。这恐怕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些国人总是不明白,美国人何以抓住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婚外恋不放,直至克林顿一再向人民道歉才完事的原因。
媒体关注与评论
面对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愤怒的理由,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将感性的愤怒转化为理性的思考。读明清这个“资深愤青”,他的“愤怒”或许没有那种撕裂般的锐痛,却总是裹挟着“思考”的力量结结实实地砸下来,在我们心上留下永久的印记。 光明日报书评周刊主编邢宇皓 刘明清是一个有趣的人,因为他好玩才和他持续交流。再说我也很喜欢他的杂览主义。因为我们同与书业有所联系,翻书不少,我们也都见过很多深陷其中的人。闲读杂览是我的哲学,而从愤青,能读到思想家,那是刘明清的水平。 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萧三郎 伺候文字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明清兄却在人生的里里外外都伺候上了文字。文字变成了全部生活,对伺候它的人是辛苦,可对读者却是一种福气,因为跟文字打惯了交道的人更知道怎样敬惜文字。也许正是因为这~点,明清兄自己的文字便格外多出了一些熟稔老道,精短有力、敲骨震髓! 中国教育报文化专刊主编徐启建 这部作品让我重新认识了刘明清,他满怀对生活的热情甚至激情;他具有发现与记录新闻的敏锐与独特视角;他能对各个领域发表深刻不俗的见解。这大概源于他对公众、对历史、对业界以及未来的思考、担当和责任感。 中华读书报编辑舒晋瑜 阅读此书的一大乐趣,是对各式各样社会现象和人物行为的反思。同样的事,在作者的笔下总有不同的呈现,如沈昌文公的“小聪明”、海子的青春和诗,甚至夏奈尔的成功原因,作者都有独特的观察视角,文字闪烁着思辨的火花,读来意兴盎然。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人人都是思想家”的观点:互联网技术和媒体已经为每一个有志于思想表达的人提供了现实可能,思想家的桂冠显然也已经不那么神圣得高不可攀了,可以为所有表达思想者共有。或许正是秉持这样一种写作的目的,这本书才更加适合大众理解和阅读。 搜狐网读书频道主编刘颖 读书之人,其实都会好奇和自己趣味相投的朋友的阅读经历。在这个信息爆炸、出版泛滥的时代,“良师益友”推荐的书往往是最靠谱的。作为一个资深出版人,作为一个纵横读书江湖几十年的“老愤青”,无论是视野还是高度,都会为我们的阅读甚至人生带来更深的启迪和思考。 新浪网读书频道编辑琪鹏 智者的思考是愚者的明灯。《从愤青到思想家》细致人微地传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情感和思考;犀利的文笔与思维的纵深,不禁让人拍案叫好! 腾讯网读书频道编辑王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