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密《道德经》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作者:曹越  页数:155  

前言

  相传《道德经》由老子所述,后人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五千言的《道德经》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和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道德经》充分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古人的智慧。德国十八世纪的大哲学家黑格尔赞誉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谈的礼,制定它的人早死了,只是言论还在。君子遇到适当的时势就出仕,遇到不适当的时势就隐居。君子虽有很高的德行,可看上去却如愚钝之人。去掉雍容华贵的风度和过高的志向吧,这些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孔子对老子非常敬佩。孔子对弟子们说:“我今天见到了老子,他就像一条龙!”  孔子说老子是一条见首不见尾的龙,这个比喻正好体现出老子“道”思想的精髓。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之源。万物之源的“道”是“无形”的、“无名”的,“道”是“无”。  老子所说的“无”,并非虚无,而是无形、无名之物。一切有形、有名之物,都是无形、无名之物产生的。所以“道”又是“有”,“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宇宙间的一切,都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这是老子的自然观和基本思想,也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自然与和谐”。

内容概要

  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也是庄子讲的“万物一体”的境界。老子的宇宙观,充满了辩证统一的思想。例如:阴阳、刚柔、强弱、兴废,《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为”的观点,是老子的另一个主要思想,例如:“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老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的思想看似消极,但实际上是老子针对“有为”的弊政而言的,是反对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因剥削和压迫造成的畸形社会现象。要研究老子的思想,首先要读懂《道德经》。所谓读懂,一是要了解《道德经》的内涵和要义;二是了解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三是要以客观求实的态度进行分析,如《道德经》中关于“道”字的有几十处,不细致研究,会产生许多疑惑。  曹越先生编著的《显密(道德经)》一书,从《道德经》五千言的表义和内涵两个层面入手,不仅解译了《道德经》的文字内容,而且依据他自身的体悟阐述了老子思想的内密之意,并以“道”的体、性、相、用和源、流、通、变,具体地、分层面地解析了老子思想的“道体”、“道性”和“道相”、“道用”,以便读者更加清晰了解《道德经》的表象和内要。如此解析《道德经》很有价值,如此研究解译《道德经》并不多见。  大多数关于《道德经》的解析,都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或仅从字面上解译《道德经》。而《道德经》的内密,恰恰是老子认识宇宙、认识生命的体悟。养生之道、内修之法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若要长生,就要追求“天人合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关于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被中国道家继承,并立老子为道家的先祖。《道德经》中的“玄牝”、“道冲”、“谷神”,都是道家的内修之法。这些概念的内涵,远非文字能解释其玄妙。仅从文字上解译《道德经》,难达其密义。

作者简介

  曹越,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与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多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曾被聘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特邀研究员,曾任中外社会文化经济交流协会理事等职。上世纪九十年代,曹越在全国各地先后推出自己编创的禅定舞蹈、禅定音乐、禅定书法,得到了宗教界、音乐界、舞蹈界、书法界及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多次应邀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近年来,他著述了《如何契入大圆满》、《般若心要》,主编了《明清四大高僧文集》(包括憨山、藕益、莲池、紫柏),任《大圆满》副主编、《大藏全咒》编委。他还著有《清净道论导读》等专著,书写了《云海如梦书法集》。其自编、自创、自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悲咒》、《长寿佛咒》、《文殊菩萨咒》、《准提佛母咒》、《六字真言咒》以及《道德经》等音像制品,也广受好评。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解密《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第二章 道之体、性、相、用第三章 道之源、流、通、变第二部分 《道德经》之解译第一章 有无妙窍第二章 美善之称第三章 虚心实腹第四章 象帝之先第五章 橐籥守中第六章 谷神玄牝第七章 外身无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第九章 功成身退第十章 专气致柔第十一章 “有”为利“无”为用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第十三章 大患有身第十四章 大道纲纪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观复第十七章 我自然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第二十章 求食于母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 袭明要妙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第二十九章 去甚去奢去泰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第三十三章 自胜者强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第三十六章 将欲微明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 得一为本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 圣人之心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第五十二章 知子守母第五十三章 唯施是畏第五十四章 何以知天下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 祸福互倚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如啬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二章 坐进此道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 善下不争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第六十八章 配天古之极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 天道犹张弓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第三部分 编著者书法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解密《道德经》  第一章 《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  千百年来,有关《道德经》的解释众多,有从道家、仙家、儒家、佛家、医家解释的;有从兵家、法家、易学解译的;近代还有从量子、  原子、质子等物理学、天体学、生物学解释的。这些解释,都从理论角度,从道的体、性、相、用,从内修感悟上解译《道德经》,有其道理、有其意义,但都不尽圆满。  关于《道德经》的解释认为,“道不可说,道不可为,道不可知,道不可见”。  《文始经》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本来没有大道,自然不可言说。不可以言说便是大道。本来没有大道,自然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便是大道。  “道不可说,不可为,不可知,不可见”,那么《道德经》中的“道”到底是什么?有没有《文始经》讲的不可言、不可思的“道”?  从古至今,有上万篇关于《道德经》的解译,有何意义?  “道”的言、议、思、解是否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和“德”?被解释的“道”还是“道”的本来面目吗?如果非本来面目,言、议、思、解其道的意义为何?是否能理解其为道家、儒家、佛家、医家、易学、现代科学之道理?  五千字的《道德经》的道非道,而为言语之道;德非德,而为言思之德。一切所解、所译不过是借道说言语之道。我解为我解之道,他思为他思之道。一切言、思、议、解都不离于人。所以,《道德经》的“道”实为人道,诸家解译的不过是解人道。对《道德经》理解的越透彻、越深入,反而离老子的本意、离《道德经》的本来面目越远。《道德经》有不同的版本。紧要的是,今天所知、所见的《道德经》到底说了什么?对今天和未来的人类有多少意义?这才应该是解译《道德经》时,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易也不易。  易,即:《道德经》无论出于老子,还是他人,无非都讲了一个道、一个德、一个道德。  不易,即:何为其道,何为其德,何为其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一、从二、从三、从万物解道、悟道都不离道而解道、译道。广义上来讲,一纯阳是道,两仪是道,三之万物是道。人是道,天地是道,万物之相是道,万物之灵是道。人的肉体为道,人的精神为道。  如果道包括一切,那么《道德经》所说的“道”有什么玄意?《文始经》何谓“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文始经》曰:“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玄。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日天,人皆可日神,人皆可致命通玄。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玄此非玄。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玄。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事物不是苍天,没有一个事物不是运命,没有一个事物不是神灵,没有一个事物不是玄妙。事物既然都是这样,人类难道不是这样!人们都可以称为苍天,人们都可以称作神灵,人们都可以招致运命而沟通玄妙。绝不可以彼是苍天,而此不是苍天;彼是神灵,而此不是神灵;彼是运命,而此不是运命;彼是玄妙,而此不是玄妙。因为这样,擅长于我这个道的,就在一个事物中能知道苍天而穷尽神灵,招致运命而达到玄妙。学习大道,会追求相异名称,分析共同的本质;得到大道,会契合共同的本质,忘记相异的名称。”这段话是说,道是一,是二,是三,是万物;道是人的肉体,是人的精神,是人的意识。如果认为一纯阳、二两仪、三万物和人的肉体、精神、意识是道本身,是道的本来面目,那就大错了。因为这一切只是道的相,不是道之性、道之体。  道相有万千,其性只有一个。依一相能通道性,依一法能达道体。道相,生生灭灭,不生不灭;道法,自然而然,本来自然;道用,自然而然。故道有性、相、用。换言之,道无言、无思、无为,其性恒久光明,其相变化无常,生生灭灭,刹那生灭,又不生不灭,其法本来自然,谓为之法。法不可为,为者伪也。“伪”字分开是人和为。人为之法非自然之法,人为之法称为伪。伪者,非真实自然,故道法自然不可为。无为是法之真正之为。真正的法之道是无为、自然。  道之性、相、用不离体,一体无分别。  一法生,是道之性、道之相、道之用的全体现;一法灭,是道之性、道之相、道之用的全体现。生灭,不过是一种状态,此状态并不改变道之性、道之相、道之用。  生是显现,灭是显现,显现变化万千,其性、其相、其用不离其体,不受其变化而改变道之体。性、相、用比较,虽有形态的不同,而性、相、用之本身无非自然,道正是此自然之法则。其法则非谁所定,非天地所出,非其体所左右;其法则无非因缘和合,阴阳变幻,如月有阴缺阳圆,天有雷电雨泽,自然之法如是。  依蓝天、白云、雷鸣、电闪而明道,非明道,因其为道相,非为道性、道体。所谓相可见,而非其道;道相可名,而非能名其道;依相名其道、明其道、为其道,非道也。《道德经》阐述道法自然不过是“以道破道,以道悟道,以道生道,以道得道,以道证道。其道自然也,无为也,无为者道为也”。  一、以道破道  以道破道:以究竟不可名、不可言、不可思、不可为之道,以道性、道体破道之名、道之言、道之思、道之为即破道之相、道之用。因道之相、道之用不过是道体的一部分,即道体的本身无有分别,是道自然之显现,其显现生灭无常。所以,见、言、名、思、为皆为道之相、道之用。不为者,真道也。另外,道相、道用的显现、生灭是自然法则,故不可为,为者非自然,为之伪也。正如《道德经》老子开篇之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能够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名。  二、以道悟道  真道不可思、名、言、为。能思、名、言、为的,是道之相、道之用。执著于道相,不可得究竟的真道。  “道”到底是什么呢?  不可言、不可名、不可思、不可为,就是“道”。  什么是不可言、不可名、不可思、不可为呢?  首先,“无”是不言、不名、不思、不为。“无”是相对“有”的名词,“无”是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计算机、汽车、电视、原子弹未产生之前,并不等于永远没有这些,正如今天人类没有“贝磁”,但不等于未来就没有,这只是时间的“有”、“无”。  其次,某一空间没有的东西,不等于其它空间就不存在。目前人类世界上没有的物质,在宇宙空间里可能就有这种物质。人类存活在一度时空,而二度时空、三度时空、多维时空中,并不以一度时空的“有”、“无”来界定。  道的有、无,是相对的,非能说。在多维时空中,一度时空中的有、无、名、言、思之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状态、另一种事物。一度时空认知的,在多维时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概念。目前,人类科学通过试验已证明:时间为零。  老子在《道德经》中没有直接讲时空观,而是以“道”引出时空,即:“有”和“无”。  三、《道德经》的时空观  “有”,既是时间,也是空间。“无”,既是时间,也是空间。按人类语言的表达方式,“有”、“无”,不是直接表达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有”从哪里来的,何时“有”?“有”指什么,内涵是什么?  “无”从哪里无的,何时“无”?“无”指什么,内涵是什么?  “有”从何处生,生出的“有”是什么?“无”从哪里灭,灭到哪里去了?  生活在一度时空中的人类很少思考这些问题,很少细微观察其中的奥妙,因为人们习惯于惯性思维。人从出生到死亡,始终被概念包围着。  平时的思维、观察,不过是概念与概念的比较、融合、交流,是概念的重复,未跳出过去、现在(当下)、未来,很难沉下心,思考生命、宇宙、本源、出始、归结的问题,一生都在忙碌,忙于学习如何做人,忙于学习谋生的技能,为生活而奔波。即使有闲暇和福报恩考以上问题,也难以想明白,因为人一降生,即从先天进入后天,乾坤颠倒,进入到一个真实又虚假的世界。  道家认为母亲怀孕后,胎未有身时,先有气。此气与宇宙的无为一体。无为无形,气为有形。  此气从哪里来?  谭子《化书》说:“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  顺则成人,逆则和道。血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和道。  婴儿在胎中仅有胎息,鼻不呼吸。出胎时,大哭一声,外界的空气乘隙自鼻而入,于是有了后天的呼吸。起初,吸人的气长,呼出的气短。随着身体日壮,呼吸长短平均,此时身体发育完成。中年以后,呼出的气渐长,吸入的气渐短,标志着身体衰退。临终时,仅有呼出,而没有吸入。鼻息一停,命根遂断。  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命来源于何?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显密《道德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