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家莹 页数:200
Tag标签:无
前言
对大陆版之序言,我想述说两件事,其一是说明当初我写作这本书的问题意识,这有助于读者知道本书在回答怎样的问题,可增加阅读之理解性。其二是简述本书名称在出版时变易的经过,以为这本著作之发展留下可追忆的片段踪迹,及对愿意印行此书的各出版机构负责人表达感谢。 先就问题意识而言:由于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几乎与“迂腐者”一词为同义语。盖他们通常不相信“在教育现实中是可能实现教育理想的”。对此俗论,我深不以为然,亟思加以矫正,当然首先得了解其实况。蔡元培被公认是理想性很浓的教育家,以他为对象,探讨他在北大教育现实中实现一流大学理想的经过,相信会增加对此课题的认识,也是大家所感兴趣的。也就是说,“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落差有可能被怎样克服,是本书撰写时所关注与探索的中心问题。 次就出版书名而言:书成之后,于1992年10月由花莲师范学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出版,命名为《蔡元培与北大校务革新》。接着在2005年对初版再作大幅改写,尤其是第四与第五两章几乎全部重写过,且在各章之后加上“教育学解读”,因而使得本书之内容更合乎我心中的期许,被视为我正建构的新教育学体系的一个研究范例,并2008年4月由学富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书名改为《校长如何实践其治校理念:蔡元培的经验》。
内容概要
本书不仅细致爬梳了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期间的心路历程、革新措施与成就,并且运用教育学理论,从校长的角色意义、角色愿景、角色策略、角色执行和角色成就五个方面,对其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全部历程进行了深刻剖析。
该书钩沉史料,深入浅出,历史学、教育学均有涉猎,其间所彰显的,正是“学校革新之理”在大学场域中的曲折实践过程。因此,这种经验不仅有益于大学校长,更有益于有心将教育理想在所服务的学校推动的广大中小学校长,对近代教育史、思想史及对教育领导人才培养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作者简介
吴家莹,台湾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院长。获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英国约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台湾花莲师范学院教务长、学务长、国民教育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华民国教育政策发展史1925—1940》、《追寻新学校之路》、《校长如何实践其治校理念──蔡元培的经验》等学术著作。
书籍目录
导读
台湾版序
自序
第一章 接任校长的心路历程
教育学解读一:角色意义
第二章 对北大新发展方向的诠释
教育学解读二:角色愿景
第三章 在北大既有校务脉络中孕育的新构想
一、在确保学生群对研究学问的持续性志趣方面
二、在确保教授群对研究学问的独创性成就方面
教育学解读三:角色策略
第四章 蔡氏推动新北大构想的经过
一、1916学年度(1917/01—1917/07)之革新作为
二、1917学年度(1917/08—1918/07)之革新作为
三、1918学年度(1918/08—1919/07)之革新作为
四、1919学年度(1919/08—1920/07)之革新作为
五、1920学年度(1920/08—1921/07)之革新作为
六、1921学年度(1921/08—1922/O7)之革新作为
七、1922学年度(1922/o8—1923/01)之革新作为
教育学解读四:角色执行
第五章 北大变成怎样的新面貌
一、北大学生群在他任职前后之变化景况
二、北大教授群在他任职前后之变化景况
教育学解读五:角色成就
附: 蔡校长的学术伦理自觉
章节摘录
事实上,一个国家也唯有能确实建立以“研究”为导向的“新型大学”,且创造出值得令人学习的学术成绩,才叫真正以“学术”恢复民族自信心。普鲁士、美国为提升自己邦、国的地位,都曾作过这种努力。普鲁士于1806年在军事惨败于法国,都城为法军占领,然而在战败之后,普鲁士对于其他各邦的影响力量,反而大为增强,居于全德意志各邦领袖地位,成为全部德意志民族的政治道德中心,其主要原因乃是由于1810年柏林大学的成立。柏林大学的经营,首先是聘请最为杰出的教授,每一个教授席位都由最有研究成就的教授担任;其次是将所感兴趣的研究变成教学的主要项目,每位教授都将他的优秀学生集合在研究室里,指导学生进行原创性的研究。再者是每位学生为了要证明他能力的优秀,都分别担任一项独立性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则写成论文形式,并予以出版。故柏林大学的卓越成就,并非完全来自它优越的物质条件,乃在它迥异于旧有大学的教学方式与内容。 柏林大学新风格的影响力,不仅散布于德意志,而且扩散到美国,成为美国改革高等学府的范型。在南北战争前,美国的高等教育根本无法与德国大学所提供的教学相比拟。而是跟随英国类型,发展一种学院式的路线,学科研究的终点就是学士学位的获得。显然地,这种形态的高等教育,不能与国外大学,尤其是德国大学那种早就限定以学士学位以上的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的高等学府并驾齐驱。因之,19世纪时,精力充沛的美国青年人被吸引到德国接受高深训练,是顺理成章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吴教授笔下的蔡校长给我们标立起一种尺度,让后来者知道当其位当谋其政,更重要的是,不能忘却当此位所应遵循的学术伦理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叶隽 本书以教育学的立论来剖析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办学的历程,尤其是他将理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努力,实有值得借鉴之处。 ——台湾花莲教育大学前校长 陈伯璋 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如何以其经验、胆识与睿智,掌握北京政局与推展北大的质变?如何将原来充斥着当官发财的北大学风,导向活泼进取与坚实细致的研究精神?通过吴家莹教授这本书,一般读者或各级学校校长,将可获得多样且丰富的启悟。 ——高雄师范大学教授 庄胜义
编辑推荐
一本为大、中、小学校长而写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