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首都师大  作者:黄武雄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学校在窗外》是继《童年与解放》之后,台湾教育名家黄武雄推出的又一扛鼎之作。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探讨了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提出要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本书直指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等一连串根本问题,在探寻中一一揭露出学校教育、知识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
优美流畅的文笔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使作者在讨论严肃的教育问题时并不枯燥。作者在书中与读者一起静静思索,一扇大窗缓缓开启,窗外是远方因想象而愈见真实的景致,而我们的视线,也将随着思索望向远方。

作者简介

黄武雄,1943年生于台湾新竹,笔名黄南,台湾数学研究学者、教育工作者、作家、社会运动参与者。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一向关怀教育发展,是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台湾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除专业论著外,还著有《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黑眼珠的困惑》、《台湾教育的重建》、《木匠的儿子》、《老师,我们去哪里?》、《中西数学的比较》、《那里有条界线》等书。其散文作品曾获第四届(1981年)时报文学散文推荐奖。

书籍目录

篇一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
 之一 替那些死去的孩子活下去
 之二 如果死亡只是像睡梦
 之三 天上还会再长出一个月亮
 之四 我要到那不知名的地方
 之五 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一顶小丑帽
 之六 一个不存在的女人名叫丽娜
篇二 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
 之一 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
 之二 猫在画廊里看画
 之三 在看不见摸不到的世界里思考
篇三 知识是人的创造经验
 之一 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兼谈社区大学学术课程的定位
 之二 独立思考与主体经验一比较通识教育与社区大学的理念
 之三 料理性的叛逆与解放——论通识教育与科学教育
篇四 教育改革是一团迷雾?
 之一 唐·吉诃德的眼睛黑白分明——当前教改问题对话录 之一
 之二 学校在窗外一当前教改问题对话录 之二
 之三 教育改革要发展公共论沭——当前教改问题对话录 之三
 之四 教改怎么办?
(上)教改的架构与精英思维
(中)底层部分的改造
(下)向上层部分渗透
 之五 十年教改烟云过(文集)
再等半个世纪
九二八与教师自觉运动
附录 我们要办什么样的社区大学?

章节摘录

  之四 我要到那不知名的地方  一  1971年吴丰山在自立晚报以《台湾农村的黄昏》为题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指出农村的年轻人口大量外移到都市,农业人力成本提高,经营艰难,可是政府政策的方针为扶植工业牺牲农业,农村日趋凋敝,犹步入黄昏。那些年台湾民间歌谣甚为流行,词曲无甚创意,大多直译自日本歌曲,但反映了当时农村年轻人口涌入城市,生计艰辛、迷惘感伤的心境,流浪悲情、声声血泪,这种来自底层的歌声,吟咏于街巷,听来却感人肺腑。  隔年我在中研院申请了一个农业经济的研究计划,用统计抽样的方法调查当时农村的生活。为了做成问卷,我经常深入各地农村,甚至远访东南岸实地了解情境,以抓出调查的核心问题。我会申请那项计划,是想了解台湾社会的变迁,也借此让一些关心社会的知识青年以调查名义进入农村,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  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一方面城乡人口在大量流动,另一方面,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电气化,铁路全面动工,高速公路也尚未铺设完成,公共运输供不应求,交通非常混乱,西岸南北交通陷入一片混乱。尤其搭乘夜车,就像在逃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校在窗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上周末,孩子“丢了”。因为爸爸等他打电话再来接他,因为他没带电话,依循惯例在路边等爸爸来接,这一阴差阳错,再会时已是两小时后,爸爸气极。
    上上周末,孩子“败了”。因为班级实行小组竞赛末位惩罚制,他“败”出原小组,独立成为班级第九组,老师气极。
    举这两个例子,想要说明什么?说明同情的缺乏。
    例子中的爸爸和老师,恰恰都属于在本书中所描述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已经被复制了,没有同情,没有尊重,没有知性的成熟,更惶论成熟的人格。作为妈妈,能和爸爸有效沟通,面对老师的自以为是,我只有同情他们连自己的经验世界都未打开,就被复制成客体经验的副本了;作为家长,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好家长远比好老师重要,我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帮助孩子与世界联结互动,帮助孩子发现知识,给孩子留白的时间和空间…
    黄老师在书的开篇提到大江先生。我曾经看过大江先生的《康复的家庭》、《宽松的纽带》、《在自己的树下》,我领悟到,家庭如人,也会生病,以接受为经线,以理解和体谅为纬线,在宽松的氛围里,家庭也会慢慢康复,每个人都可以如小树一样自然成长。源于这样的理解,我对孩子的教育充满信心,把考试看淡、看淡再看淡,把活学活用要求、要求再要求,知识不能是死的,生活不能是表面的,扎进去,就对了。
    可能有人会回应我“不现实”会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会“嘿嘿”,不置可否,“牛顿在抓住灵感之前,苹果多次落到他头上”这句话早就把道理都说透喽;按我的理解,我认为启发和机会总是无比之多,关键的是,你有没有灵感,有没有能力把启发变成灵感把机会变成事实。所以,关键的关键重点的重点,不是你有没有机会,而是你,你有没有能力----知识经验智慧情绪,把每天都在落地的苹果,启发出“地心引力”的灵感,所以,“机可失时再来”是必然的,你只要着力的是,你具不具备能力。所以,凡事请先要求自己吧。
    看完此书,想再买几本送给朋友,已暂时没货。我的理解是有大批量的团购。这给了我一点信心。希望教育界的朋友们能从善如流。

  •   不知为师者还有多少人在思考:学校的教育是什么、应怎么样?挺赞成书中的观点的:窗外才是大学校。父母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真正的起跑线在家庭教育!
  •   看过黄武雄先生的童年与解放,这本也不错。
  •   最近买了很多这种读物,因为孩子上学了,作为家长对现在的教育体制和理念很多不能认同,甚至失望,在这些书中可以吸取很多营养,对教育孩子很有启发。
  •   非常不错的书,老师推荐的,黄武雄老师的书!!!
  •   这样的书是蛮多了,说明更多的人关心教育了。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所有喜爱、关注教育的人读一读
  •   读了童年与解放之后觉得不错,又买了这本书,真的很经典。这与国人创作有很大的不同
  •   从另一个角度让你了解如何看待教育!
  •   和《童年的解放》一起读
  •   一本吸引你读下去的书
  •   虽然还没看,但是这一系列的书都很值得一读
  •   书书很好啊~发货速度很快~到货速度更快~嘻嘻,好评~!
  •   很好啊,经典,老师很喜欢!!
  •   为了要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顺便买的,感觉也不错。
  •   这本书很棒,我很喜欢。
  •   这本书值得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读一读。
  •   还在进行中,很喜欢,思路很开阔
  •   主要想感谢物流大哥,大过年的,辛苦了!
  •   初步翻了一下,感觉还不错,推荐一下
  •   很好 很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一本教育学书籍
  •   书本的理念较新,适合教师或家长看看。
  •   从书里看到什么是差距
  •   多看看总有点好处,的小孩子也可以看
  •   學校不僅僅是學校這個小圈圈,也在這個圈圈之外。
  •   台湾的教育比大陆进步得早一些,实践上也多许多,并且也是中国文化,故值得借鉴的经验很多呢!
  •   充满爱心的书
  •   大家一定要多看看书,不管平时有多忙。
  •   感觉内容还不错,比较适合教师
  •   原来还可以有这种想法,长见识了
  •   帮朋友买的,我看了一下,大概是水平太低,觉得有点看不懂。
  •   应该是引起人很多思考的一本关于学校教育的书。
  •   有点看不太懂,可能不对味吧!
  •   哲学
  •   并非所想的
  •     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莫过于在台湾也有本书作者一样对教育怀有如此单纯美好的理想主义者。其对教育的哲学反思深刻透彻,对社区教育的实践积极热情,尽管面临体制问题,但他们朝着理想迈进了一些。
      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孩子为什么去学校?通过大江健三郎的故事引出学生去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与世界连接、进而认识自我。其中讲的一个故事非常动人,我摘录如下:
      P25
      詹姆斯.塞柏(James Thurber)所写的童话《好多月亮》(Many moons):
      “没有人能帮我。”
      悲伤的国王,继续对弹琴的小丑诉说着:“月亮马上要升上来了,它将照进公主莲娜的卧室。公主马上会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并没有被摘下来挂在她的脖子的项链上。弹点曲子吧!弹点悲伤的,当公主看到月亮的时候,她又会生病。”
      小公主莲娜刚刚病愈,因为国王送了月亮给她。当她还在病床上时,国王问她喜欢什么。她说给了她月亮,她的病便会好起来。国王找宫廷的大臣、巫师与数学家去想办法去摘下月亮,但是每个人都摇头说月亮太大太远。倒是那个在宫廷里弹琴以娱乐国王的小丑直直地走进小公主的卧室去问小公主:
      “你觉得月亮有多大?”
      “比我的拇指甲还小一点,因为我伸出手对着月亮比对,它就那么个大小。”
      “那么它有多远?”
      “不会比窗口的大树还高,因为有时候它被树钩在那树梢上。”
      “那很容易,我会爬到树上把月亮摘下来给你。”
      弹琴的小丑想了想,又问:
      “月亮用什么做的呢?”
      “用金子啊,真傻。”
      小丑请铁匠依样做了月亮,穿成项链,让小公主挂在脖子上,隔天小公主的病便好了起来。
      但国王仍很忧虑:到晚上月亮升了上来,小公主将发现脖子上的月亮不是真正的月亮,小公主又会生病。国王又找了宫廷的大臣、巫师与数学家想办法。最后悲伤的国王才召来弹琴的小丑。要他弹悲伤的曲调,帮他解忧。
      弹琴的小丑问:
      “你的那些博学的人都怎么说?”
      “他们都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月亮藏起来,好让小公主不再生病。”
      小丑弹了轻柔的曲调说:
      “你的那些博学的人知道所有的事。如果他们都说不能把月亮藏起来,那月亮便不能被藏起来。”
      国王喟叹不已,把脸埋在手心里,小丑的手指停止了拨琴说:
      “当你的那些博学的人说月亮太大太远的时候,是谁告诉我们怎么去摘下它的?是小公主莲娜,所有小公主莲娜比你的那些博学的人还聪明,她比他们更懂得月亮。所有我要去问她。”
      小公主正躺在床上看着窗外天上的月亮,手中拿着小丑摘下来送给她的月亮。小丑非常难过,眼里饱含泪水。
      “告诉我,公主莲娜。”
      他悲伤地说:
      “月亮怎么还会在天上发光?它不是已经被摘下来放在你的手中?”
      公主看着他,笑出声来:
      “这还不简单吗?当我掉了一颗牙齿,一颗新的牙不又长在它原来的地方吗?”
      “啊!对啊!当森林中的独角兽头上的角折断时,一只新的角又会长在它的头上。”
       “是的,当庭院里的园丁剪下花朵,新的花朵又会长在原来的枝头上。……我想每一件事情都这样。……”
      公主的声音渐渐变得细弱,小丑发现她已睡着。轻轻地,他替睡梦中的公主盖好棉被,走向窗外的月亮。
      作者黄武雄对此的反思如下:
       国王的问题并不是要摘下月亮,而是要满足公主摘下月亮的愿望,让公主病愈。两个问题被混淆了。这是理性思考者犯的错误,他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忘掉了原来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我插入一句,黄武雄是台大数学系的教授,但在本书中显示出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每处援引都有非常的意趣、分析精辟入理,使我忍不住啧啧赞叹。
       借这个故事,黄武雄批判了学校理性教育的弊端是“工具理性化”,使理性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越来越远离其思考的本质核心。为批判这种倾向,一些激进的人,甚至主张废除学校。
      P55
      伊凡.伊里奇说:大部分我们所认知的东西都是在学校之外学会的,大多数(有效)的学习都是学生自己进行的。我们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说话、学习思考、学习爱、学习感知、学习游戏、学习诅咒、学习政治与学习干活。连教师日夜照料的儿童也不例外。孤儿也好、智障儿也好、甚至教师自己家的子女也好,都在专为他们设计的教育课程之外,学到他们后来学到的大部分东西。
      在第二篇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中,黄武雄指出学校应该做而且只做的两件事是:打开人的经验,培养抽象能力。关于前者,他说:
      P51未受教育的人,虽然对周边的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但他的经验世界太小,没有太多机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拿来与别人在不同时空下的经验,相互印证,因而看待事情只陷入自己的特殊经验。这使得他的内在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
      关于后者,他解释道:
      P72
      抽象的思考要有几个条件:
      要能遗忘不相干的因素,分离出关键性的概念。
      要能脱离具体情境。
      要能在头脑中,在看不到摸不到的世界里进行抽象概念的操作与思考。
      抽象出来的概念或关联,要具普遍性。
      要从抽象中发展新的想象,并不断从想象世界汲取灵感去深化抽象。到一定阶段之后,抽象能力与想象力是要一起发展的。
      而学校的任务就是将打开人的经验和发展抽象能力这两者相互贯通,同时进行。
      第三篇 知识是人的创造经验中,作者谈及了通识教育,使我想起我们的大学近些年来也在倡导的通识教育。作者大胆提出了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培养“通才”的课程设计,其变革程度之大让人吃惊。然而台湾一样存在来自当局的压力,使得这些改革最后成为在选修课上的一点微调,未起到变革教育的根本作用。因此作者从九十年代开始又开始了社区大学的实践。
      P86
      社区大学本身深层的意义,一则是解放知识,另一则便是催生公民社会。
      在社区大学,从事知识解放的意义在于白话知识,把知识重新定位,还给它本来面目,让人经由社区大学的课程研习,更真实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纽带关系。社区大学不是由精英阶层再教育民众的所谓成人教育,而是以重构的知识为基础,从事经验交流的开放学校。在这里,不同先天条件、不同经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通过共读——思辨——讨论——实践的密集互动,相互教育、相互启蒙;一方面促发人的知性成熟,使人能更真实地面对自己与世界,从而进行社会内在反省,另一方面亦充实人的生活内容与技能。假以时日,有望由下而上形成台湾的新文化与新价值,并为未来的公民社会铺路。
      P87
      传统学校里教的知识,是套装知识。套装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什么是“套装知识”?把人所认识的世界的整体形态,经大幅筛选,抽掉个人的特殊经验,留下那些较被公认的基础材料,再经分门化、客观化、抽象化、系统化,甚至标准化的细密处理,编制而成的知识体系,便是所谓的套装知识。一般来说,教科书上所铺陈的材料,是套装知识的典型。数学与语文的系列课程,尤其是典型中的典型。
      P90-91
      套装知识帮助人取得文凭,谋求生路,但无助于人的知性成熟。人的知性成熟,需要学习者融入前人文明创造活动的深度经验中,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的套装知识通常只提供知识的骨架,没有血肉。这便是为什么今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力常受诟病的原因。
      只学套装知识,人的意识会趋向工具化,因为套装知识的提炼过程经常以其工具性为主要考虑。语文与数学教材反复强调操作性演练,鲜少着重思维启发的编排。这样的编排充分透露其工具性的本质。同时套装知识的训练,也容易使人的思维技术化,尤其套装知识由简而繁、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最适合培养规范性的专门技术人员。另外,由于套装知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使其内容与结论看来不容置疑。但长期接受纯粹套装知识的训练会使人走入专断主义,使人的思维变得教条。
      社区大学应强调经验知识。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教学,社区大学应融合经验知识与套装知识,让彼此相互渗透,(其分量也调整为七比三左右——经验七,套装三),使套装知识不再成为知识唯一的内容。一些代表套装知识的概论性课程,如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理化概论、教育哲学、艺术史等,仍不妨在社区大学讲授,使一些学习者可以取得该领域较全面的知识。但社区大学更须着重专题阅读与讨论、着重某些思想流派的论述,直接切入问题核心;或着重前人创造活动的经验历程,使学习者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迎接、去印证,或去批判不同时空下他人的经验精华,而非单向输入、照单全收。
      在社区大学的学术课程中,我们提出几个刻画经验知识的原则:
      问题中心
      经验穿透
      回归根本问题
      
      第四篇是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访谈,其中有的内容甚至是采用剧本的写法,借苏格拉底与安底思的对话来反思台湾教改难以推进的原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总之,本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作者的抽象思维能力令人惊叹,使人读了以后心情开朗、并且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是一本展现了了很强的思维能力的佳作。
      
  •     作者谈到的虽是教育的问题,但似乎更像是在焦虑现在的人性。精神是好的,但脱离了实际,因此在改革的时候,就不免要出现种种大问题了。
      教育是为传统的思维所积淀出的一种传承,可能它承担的不是挽救我们的灵魂,而是我们对当下的一种释怀。
  •   亲爱的,看了你的评价之后,我打算买来读一读。
  •   有很多地方理论性太强,读起来很吃力。
  •   尽管部分章节读来吃力,但还是能带来不少思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