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红旗 编 页数:230
内容概要
《中国女性文化》以新颖的内容和形式,展示了“焦点论坛”、“性别前沿”及“心灵相约”等论题。从“‘女娲神话传说’和中华文明起源”,到“古帝女娲与娲皇陵历代御祭”的剖析;从“都市女性的生命书写——论潘向黎的《白水青菜》”,到“从《画皮》窥女性情感伦理电影的受众攻略”,无不渗透着哲学的思辨和女人的狡黠,还有充满智性的评判。
作者简介
王红旗,山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编审。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辑刊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年从事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焦点论坛 代刚 2008北京:奥运之光女性之美王鹏鹏 解读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女冠军的成绩与辉煌夏云梦 一座精神“鸟巢”的诞生——谈徐坤的奥运题材小说《八月狂想曲》王艳荣 怎一个“狂”字了得——评徐坤《八月狂想曲》田泥 诗性与激情的呈现——读徐坤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 性别前沿 孟繁仁 “女娲神话传说”和中华文明起源申民顺 女娲:最早统一中原的古帝刘北锁 古帝女娲与娲皇陵历代御祭梁景和李巧玲 1949—1979:三十年性伦文化的政治批判与文化围剿吕美颐 传统性别制度在晚清遭遇挑战(下)[印度]西蒙·德(SimaDe) 王行坤译易晓明校小说家玛甘达雅小说《杯中之蜜》看当代印度的社会女性文化状况 王金城 20世纪90年代台湾女性诗歌的身体修辞——以江文瑜、颜艾琳为中心的考察颜敏 都市女性的生命书写——论潘向黎的《白水青菜》心灵相约 夏云梦 捍卫人类灵魂“原乡”的生命史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创作心路张卉 在疼痛的飞翔中寻求灵魂的栖所王志萍 “我要写哈萨克人的生活方式”——哈萨克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访谈 品味经典 李伟 爱恋与虐待的复调——读欧茨的《初恋:一段哥特式浪漫史》李瑞 母爱无疆——浅析电视剧《闯关东》中的母亲形象陈曦 从《画皮》窥女性情感伦理电影的受众攻略屈晓而 女性命运与女性书写——读汤亭亭的《女勇士》 记述追梦 代刚 王行娟:年近耄耋仍在路上——记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创始人雷天 春华秋实“妤”汝于成夕远 我在无声的世界聆听一切美好——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生兰珍妮夕远 卡米耶·克劳代尔:女雕塑家爱与艺的庄生晓梦 他说她说 吴思敬 林雪:踏一路血红花环的登山者金陵方舟 万紫千红有你一色——兼评蔡丽双诗作二首张书平 我的母亲叶艳 在女儿降生的日子里粱克隆 永远的母亲形象——拜谒“母亲山”有感谢玉娥 在地球的那一端——访美观感 硕博视点 刘晓伟 在“历史”断裂和空隙处苟活与燃烧——试析严歌苓的小说新作《小姨多鹤》马婷 简·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视角钟厚涛仇爱丽 欲望式书写与想象性建构——元代“水浒戏”女性形象研究 RW读巴 新书评 白烨 评“80后”女作家颜歌与吴瑜的两部长篇新作陈骏涛 成长的足迹——祝亚峰《性别视阈与当代文学叙事》代序陆士清 扶桑枫叶别样红——略谈日华作家华纯的散文创作王甜 天堂的路有多远——解读裘山山《遥远的天堂》张鹤 在孤绝与超越之间——评施玮小说《红墙白玉兰》 新动态 黄胤英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学术沙龙纪要吕文西水 华文女性文学之花在沙漠里簇拥绽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代表团访美纪实易晓明 “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仓理新 对女性社会成员阅读情况的调查 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 马卫华 “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香港]曾敏之 拓展华文文学的新局面饶苋子 “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杨匡汉 灵根自植——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之我见陆卓宁 和而不同——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后札记谢玉娥 性别·文化·文学研究与批评文章选目
章节摘录
一座精神“鸟巢”的诞生 “受命”于“前北京奥运会”之际 王红旗:您的新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思维横跨古今中外,驰骋于现实与梦想,写得气势磅礴,激情昂扬。以虚构的奥运场馆“东方地平线”投标、建设的过程为叙事主线,以“青春中国”意象为内在精神肌理。东西方神话与经典、建筑艺术与美学等如同随手拈来,洋洋五十万言侃侃而谈,结合得天衣无缝,揭示出这个时代深处变革的惊涛骇浪,令人震撼而沉思。可以说,这部作品不仅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唯一一部以奥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青春中国”和平崛起于东方的当代史诗,一幅人类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新景观。作为“遵命”写作,您是怀着怎样的心理来接受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的? 徐坤:写这部书,最先是作为单位任务下达的。北京作协作为2008奥运会举办地的作家协会组织,早在2003年底,就开始着手准备和筹划奥运的宣传工作,并指派了在职的两位专业作家曾哲和我来承担奥运写作的任务,曾哲写报告文学,我写长篇小说。在当时在编的不到十名在职作家中,我俩尚属年轻,体力上稍占优势,奥运写作是一项需要大量外出采访的活动,从2004年到2008年,它将是持续差不多接近四年的工程,工期长,任务量大,派老同志怕坚持不下来。再加上我又是个体育迷,曾经写过《狗日的足球》等等脍炙人口的小说,领导上理所当然认为我能够写出来奥运小说。但实际上可没那么简单,四年里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费了很大劲、克服了采访和写作中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同志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两个才能够在规定的期限里交出满意的答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