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陈芳烈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陈芳烈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出版人是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具有坚守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众所周知,出版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托,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赖于它的出版事业。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一脉不绝,就在于中国历代政治家、著作家、出版家、藏书家接续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尊崇历史、珍惜古籍、编修文献、善待图书、重视典藏的优良传统,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人历代出版物之中,一代一代地传之后世,肩负起了将一个时代的科学文化及思想智慧真实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的历史责任,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时俱丰、愈加巩固。作为新时期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的主体,当代出版工作者更加需要继承传统、关注时代,一方面自觉承担起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
内容概要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作者简介
陈芳烈,1938年生,浙江路桥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同年人人民邮电出版社,历任助编、编辑、《电信技术》主编、《电信科学》主编、副总编辑、总编辑。在职期间,先后受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邮电学院、重庆邮电学院、邮电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1998年退休后,被聘为中国电信网站总编辑和《中国数据通信》总编辑历8年。1990年被授予“有突出成绩的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1年被评为编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荣誉称号以及第二届“高士其科普基金奖”;1999年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至今。著译有《电信革命》、《现代电信剪影》、《现代电信百科》等专业类和科普类图书20余种,发表短篇科普作品、沦文约300余篇。2007年因策划和主编《e时代N个为什么》丛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编 两栖人生一、入门从师“单兵教练”主编遗风科普引路人——施镭二、编辑人生编辑的责任编辑的“功夫”悠悠笔墨情编辑的积累三、科学春来难忘笔会初识天一人生楷模相约《知力》四、笔墨生涯从编译起步艰辛与困惑对通俗化的探究尝试“转型”“另类”科普作者的悲哀五、难得机缘一本新颖的科普刊物画报化——领风气之先与年轻人合作六、“现学现卖”山沟里学日语翻译《书写电话》造访北原安定七、他山之石互补与互动一次写广播稿的经历邮票与科普初涉影视与网络结交八、策划实践初尝浅试《现代电信百科》的策划点击“e时代”九、梦回“童趣”不期而至的机遇从1%到100%品牌与信誉的力量感谢“童趣”再续前缘十、“客串”讲坛开讲《期刊编辑学》初探“科技写作”延伸脚下的“路”十一、情系科普艰难的起步志在“搭桥”友谊与奉献第二编 雪泥鸿爪一、有关编辑工作的文章、讲稿和论文谈“咬文嚼字”选题——编辑工作的基础审读与编辑加工谈科技文章的准确性从更改栏名说起——谈科普期刊的特色编辑与高新科技谈练笔论编辑能力的培养悠悠笔墨情——回忆在《电信技术》工作的日子半个世纪的情结——纪念《电信科学》创刊50周年二、有关科普创作的文章、讲稿和论文科普作品的选材科普文章的编译科普作品的要求及其写作对科普图书策划的再认识网络时代的科普创作科普的创新科普精品编创三议科普图书原创刍议科普图书的策划三、科普代表作选录人类怎样通信信息媒体的变迁电信百年泰坦尼克号与SOS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60年代,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大家拿的都是低工资。很多年,我一直都是拿56元工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的。老一代的编辑要比我们好一点,有的享受肉和蛋的配给,人称“肉蛋干部”;有的享受糖和豆的配给,人称“糖豆干部”。老佟虽说是“肉蛋干部”,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比我们重,日子过得也并不宽裕,但对人却很大方。常常听到他在别人困难时解囊相助的事。我自己也亲历过一回,至今难忘。1969年5月19日,我们坐上一列开往武汉方向的列车,开始下放劳动的生活。由于下放的决定来得如此之突然,以致走得十分匆忙。每个人都要做好一辈子扎根农村的准备,因而带的东西自然也就少不了。像箱子、蚊帐、厚被褥、草帽、军用水壶以及一年四季要用的东西都要备齐,这使得原本便颇有点经济拮据的我感到不堪承受。没想到这种情况被细心的佟主任察觉到了。他走到我跟前没多说什么,硬是往我手里塞了50元钱,说:“你就先用它买点必需的用品吧!”看我有点犹豫,他又劝慰地说:“没有关系的,等将来你有钱了再还我就是了;没有钱也可以不还。”我不知说什么是好,只感到一股暖流在全身流淌着。当年50元钱是很顶用的,可以买不少东西。我用它买了蚊帐、木板箱、背包等下放所需的用品,解了燃眉之急。佟主任借给我的这笔钱,我一直记在心上,感到沉甸甸的。在我经济状况稍有好转时,曾几次想把钱还给他,但都没有出手。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同样是50元钱现在已经买不了几样东西了。如果给佟主任付利息,根据他的为人,他是绝不肯收的,而且也怕有负他当初的一番好意。在犹豫中我不知不觉又拖延了些时日,可心里却依然忘不了这件事。
后记
从我退休之时起,便不断有朋友劝说我,趁现在清闲,作点总结,写点“回忆”之类的。可我一直不曾理会。一是还始终没有清闲下来的感觉;二是感到自己的经历,无论是当编辑还是搞科普创作,都很平淡,没有人们常说的那种“闪光点”。更何况,要将这么多年的经历从头至尾梳理一遍,也着实需要花上一番工夫,因而发不起心来。一年多前,在版协学术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几位前辈、同仁在谈到文化积累时,萌发了要出一套反映出版文化方面的书的想法,提议以“书林守望”为名。并希望,在这套书里也有我的一本。较之出版界学识渊博的元老们,我在经历上和积淀上都显得十分浅薄,本想推辞,但继而从为这套书增添一个“品种”(科普类)的考虑,也就从命了。在刚写出提纲,正欲提笔之时,接到在美国的女儿来电,让我与妻子速送小外孙赴美上学。就这样,写书的任务也随之带到了美国。所幸我所下榻的北卡罗莱纳州环境清幽,是个可以静下心来写作的绝好去处。随手凑了小诗一首,聊记其事。
编辑推荐
《我的科普情结》:书林守望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