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俞朝卿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是江南常熟人,那里是丰庶的鱼米之乡,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曾经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志士。 我母亲是佛教徒,她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但是却能够把整部《金刚经》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来,那时家里设有佛龛,每天早上起来,母亲第一件事,就是在佛前烧香念经。初一、十五母亲要到庙里进香,有的时候我也会跟着她一起去,不过我是为了去庙里好玩,但是那些威严的塑像,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庙里的匾额报对,也能背出一二。至今我还记得家乡兴福寺里镌刻的碑文,上面写着"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这是唐代诗人常建写的《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千古绝言,放在西院的米碑亭里。常建创作了流传千载的诗,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将它书之出来,著名的刻工穆大展又勒之于石,名诗、名书、名刻,堪为三绝代表作。兴福寺亦因此而享誉于整个中国佛教界。 过去常熟属于苏州地区的一个县,近年来已经升格为市了。常熟离苏州不过几十里路,离无锡也不过几十里路,但是不管它的专属级别怎样,它始终是与以吴文化为特点的苏州与无锡地区是分不开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在人们心目中被看做天堂,天堂之美,不仅仅在于山水与建筑,还有那些浓郁的地方文化,而苏州的佛教文化则又是当地文化形态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自古名山僧占多",作为天堂之地的苏州,历来就是僧家住锡之所,也是各地僧侣谒拜之地。苏州佛教从南朝起就已经开始在佛教界里崭露头角,梁武帝崇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州的寺院就在这"四百八十寺"里,弥散着浓浓的香烟,在烟雨中时隐时现,吸引了无数的善男信女。唐代诗人张继,曾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的寒山寺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抒发思古悠情的名诗,不仅名垂千古,引得多少人前去凭吊,而且还编入了日本教科书,脍炙东瀛。总之,像寒山寺这样的古老并有名的寺院在苏州还有很多,如西园寺、灵岩山寺、报国寺。
内容概要
谈论江南佛教,涉及很广。本书仅从人物、论评、动态三方面论列。 首先是论人,即佛教人物。这里汇集了本人多年来陆续写成的、从三国东吴支谦起,以迄当代、当今有影响的僧人、居士,如赵朴初等20多位佛教人物;空间范围则以春秋吴都苏州为中心,以长三角区域内之佛教高僧大德为对象。虽然,各人所处历史社会条件不同、学养和个性殊异,但“千年佛缘一线牵”,是他们的共性(有意读本书者,请注意他们之间的历史联系)。“江山代有才人出”,佛教界也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中这些诗句描绘的形象和氛围,似乎至今依然如此。苏州本是仅次于金陵古都的“第二佛教中心”,只是从南宋开始,才渐为杭州所替代。所以作为香山居士姑苏客的白居易方由杭州到任苏州刺史时,还吟唱“闾门(苏州)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曾赏钱塘(杭州)兼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可见,从认识包括佛教人物在内的历史人物人手,进而认识社会,认识地域风情,会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家、爱故土的浓郁情怀。这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
书籍目录
人物篇 东吴传佛有支谦 花山访古忆支遁 生公说何法,顽石怎点头 寒山子与苏州寒山寺 香山居士姑苏客——自居易 由《宗镜录》看延寿佛学思想 虎丘派及其祖师绍隆 蒲益佛学思想及其启示 印光、弘一两法师 印光佛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印光之“儒佛贯通”论 善待人生的震华法师 吴中高僧巨赞 民国元老李根源与印光法师之佛缘 大贤居士丁福保 章太炎的特色佛缘 华严座主应慈法师 真禅思想述介 明学与灵岩山的佛教文化 安上与苏州西园寺之“三风”建设 性空与寒山寺新貌 初读《茗山文集》 苏渊雷与张家港永庆寺重建追记 读明呖法师《佛法概要》有感 和谐文化的先行者——赵朴初论评篇 “五性”论是科学宗教观的坚持和发展 关于对中国宗教认识与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由“五性”论到“改革、利用”论 科学宗教观的新贡献 论信念、信仰和宗教信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宗教社会作用略论 再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我国宗教团体兴办经济实体的重要意义 宗教与社会“双向了解论” 简论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适应世界潮流 合乎人群需要 ——漫谈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论重扬律学之时代意义 千古一僧 民族脊梁 ——玄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初探 再论学习和发扬玄奘精神 试论承传与创新 ——以玄奘大师为例 动态篇 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贺《香港佛教》创刊四十周年 印光法师与苏州报国寺 佛学家盛会古金陵,刻经处再作狮子吼 金秋申江海潮涌,僧学共作狮子吼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述评 人间佛教与僧团、居士放谈 简介新加坡的佛教 柳条春色,境逐云开 ——苏州宗教十年简记(1983~1990) 学习《决定》,精进有为 ——略议宗教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些什么 简介东方学家黄心川教授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人物篇 东吴传佛有支谦 支谦是三国时代杰出的翻译家、佛学思想家和音律家。据文献记载,他约于公元241~253年间隐居在吴县穹隆山,专事佛经翻译工作。可现今许多人并不知这位古代的吴中文化名人,即使是佛教信仰者,知其光辉事迹者也不一定很多。 一般认为,佛教自印度传人中国,时间约在两汉之际。传教途径则先是陆路,即由西域而入中原,再至东南吴地;后为海路。因此,吴中佛教之传人,时间甚早。 东汉末年,由于关中、洛阳一带战乱频发,不少佛教高僧大德即为避乱而南来吴地。其中有一名为支谦者,系佛教居士。支谦原为大月氏人,人佛后改名支谦。其祖父于汉灵帝(167~189年)时率数百人来中原,后受封为率善中郎将。①支谦生于汉地洛阳,自幼聪颖好学。及长,遍读中外书典,备通六国之语。支谦曾受业于支亮门下,而支亮则是汉地译佛经创始者之一支娄迦谶(简称支谶)之弟子,故支谦系支谶之再传弟子。三人均为月氏后裔,学问广博,故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说。他先到武昌,后去建业(南京),最后才来到吴中苏州。在武昌、南京期间,即已译经数十部。“孙权闻其才,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为太子的老师。但支谦并不热心于功名利禄,在太子夭亡之后,他就去穹隆山长期隐居,与同道一起从事译经、修佛事宜——所谓“不交世务,从竺法兰道人更练五戒。凡所游从,皆沙门而已。后卒于山中,春秋六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