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术史(上下)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福顺 主编  页数:1267  
Tag标签:无  

前言

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它既是地方的,也是全国的,因此具有双重身份。什么是北京美术?流寓北京的书画家算不算北京书画家?在北京开过画展,在北京地区活动过的书画家,要不要写进《北京美术史》?在北京居住多少年才能算北京人?元明清宫廷书画家既是北京的也是全国的,如何介绍这些人?在北京举办的属于全国性的美术活动,算不算北京美术?如此等等。如果说这些浅层次的问题还好处理的话,那么关于北京美术实质性的问题即北京美术的特点就更加难以处理了。北京美术的地方性特点是什么?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的帝都,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亦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大都会,皇家作风、皇家气派会影响所有的艺术活动,这算不算北京美术的特点?所有这些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我们认为,北京既然具有双重身份,其美术的特点也不应该是单一的,那么这些特点是什么呢?北京是一座特殊的城市。首先她历史悠久。北京猿人距今已有数十万年,山顶洞人以及2003年发现的周口店田园洞现代智人化石,距今也有三四万年了。我们撇开远古不计,仅从西周初召公建燕下都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算起,也已近千年。历史悠久,则文化积淀深厚,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其二,从北京作为元大都经明清至今,一直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国家机体的中枢神经作用,是其他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其三,北京作为国际交流的大都会,她的开放性、包容性、丰富性,也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内容概要

《北京美术史》的编写以历史为线索分为五编:“幽燕遗韵”、“大都气象”、“华堂溢彩”、“帝京余晖”和“走向现代”,以年代为序,叙述史前至辽金时期、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等五个阶段北京美术的发展历程,内容涵盖了绘画、书法、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五大门类。作者旨在调查传世的美术遗迹,揭开文献记录中尘封的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事迹,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掬出一个北京美术的身影。    《北京美术史》以探索北京美术的地域特征为学术责任。《北京美术史》写作的难度之一在于北京长期作为国都所具有的代表性、丰富性、主流性和中心性,这使它地域美术的风貌弱化并因为强烈的示范性而倾向与国家美术史相重合。另外,复杂的国际交流、民族交流和京城与地方的交流、宫廷与民间的交流又都成为北京美术风貌变化、杂糅的催生剂,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交流特征时强时弱,使美术的嬗变线索显得无比复杂。北京美术暗含着一条民族交流、中外交流的线索,  《北京美术史》将民族交流、国际交流的线索投射到美术创作现象中,勾勒出一个海纳百川的美术境象,也是一部洋溢着民族深情、体现着中外合璧的艺术交流史。    史前至辽金时期,北京美术随着中央政权统治的强弱时断时续、时盛时衰,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碰撞显得尤为强烈。元代的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多民族共存、多种宗教林立,在开放的文化体系下,美术的汇聚和播散异常活跃。1421年明成祖迁都使北京又成为汉族统治下的帝都,明代紫禁城的建造是对15世纪中国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的潜力的最大挖掘,北京美术无论从体量上还是从风格上都渲染出皇城的典范性。明代是北京美术大格局形成的重要时代,很多在清代繁荣和光大的艺术种类和风格在明代都已露出端倪。清代的北京美术又一次经历了民族融合的洗礼,各族、各地的巧工良艺云集北京,和北京的本地美术相融合,经宫廷品位的筛选和改造,在北京城市美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辉煌的宫廷美术,并成为北京美术的主流。而清代后期北京美术则流于繁琐和程式化;民国时间虽短,但变迁巨大,新文化的狂飙运动使北京成为美术界传统与革新博弈的中心。    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地域风貌的探讨,揭开了北京美术时代差异的同时,也为地域间的“比较”提供了资料。探索北京美术的地域特征也伴随着南北地域比较、中央与地方的比较、宫廷与民间的比较乃至东方与西方的比较。作为全国版图中的一个地域,北京的美术史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是国家美术史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

作者简介

李福顺,北京房山人。擅长美术史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曾在北京市美术公司油画组工作,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著有《梁楷》、《苏轼论书画史料》、《世界美术史》:中国原始美术章、《教师百科辞典》:中国美术条目、《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岩画条目等。参加编撰《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大百科全书》。

书籍目录

引论第一编  幽燕遗韵——史前至辽金时期的北京美术  概述  第一章  绘画   第一节  绘画、管理与鉴藏   第二节  晋唐辽金墓室壁画   第三节  碑志线刻与木刻版画  第二章  书法   第一节  辽金书家史迹   第二节  青铜、摩崖与陵墓碑志铭刻书法   第三节  宗教碑、幢、塔等石刻书法  第三章  建筑   第一节  房址聚落、城市宫殿及苑囿   第二节  寺观庙宇与塔幢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章  雕塑   第一节  小型动物雕塑及人物造像   第二节  碑碣塔幢雕刻与佛教造像   第三节  陵墓建筑、装饰雕刻与墓葬俑  第五章  工艺美术   第一节  玉石工艺   第二节  陶瓷工艺   第三节  金属工艺   第四节  染织、漆器及其他工艺第二编  大都气象——元代北京美术  概述  第一章  绘画   第一节  大都北方画家   第二节  北上大都的南方画家   第三节  大都本土画家与少数民族画家   第四节  艺匠画师  第二章  书法   第一节  书坛盟主赵孟頫   第二节  大都帝王与南北书家   第三节  摩崖、碑碣、墓志等石刻书法   第四节  书画鉴藏  第三章  建筑   第一节  城市宫殿、坛庙苑囿与民居建筑   第二节  元大都的宗教建筑   第三节  大都地区的墓葬建筑  第四章  雕塑   第一节  西天梵相与其他造像   第二节  寺塔、碑碣与摩崖雕刻   第三节  建筑装饰雕刻与动物圆雕  第五章  工艺美术   第一节  染织工艺   第二节  金属工艺   第三节  玉石工艺   第四节  陶瓷工艺   第五节  其他工艺第三编  华堂溢彩——明代北京美术  概述  第一章  绘画   第一节  明成祖迁都对北京画坛的影响   第二节  北京画坛中的明代宫廷绘画   第三节  文人画家在北京的艺事   第四节  北京地区的壁画和年画   第五节  北京与中外绘画艺术交流  第二章  书法   第一节  供奉宫廷的台阁体   第二节  京城书家与求变书风   第三节  北京地区书论及书画收藏  第三章  建筑   第一节  城市   第二节  宫殿建筑——紫禁城   第三节  坛庙建筑   第四节  宗教建筑   第五节  陵墓建筑——十三陵   第六节  军事防御与桥梁等建筑  第四章  雕塑   第一节  陵墓雕刻   第二节  宗教雕塑   第三节  建筑装饰、点景及生活器物雕刻  第五章  工艺美术   第一节  染织工艺   第二节  金属工艺   第三节  漆木工艺   第四节  玉石及其他工艺   第五节  陶瓷工艺第四编  帝京余晖——清代北京美术  概述  第一章  绘画   第一节  清代北京画坛中的宫廷绘画   第二节  北京的词臣画家及其创作   第三节  “扬州画派”画家的北京之行   第四节  清代北京壁画与年画   第五节  西画东渐对清代北京地区绘画的影响  第二章  书法   第一节  清代北京地区的书法艺术   第二节  清代北京地区的旗人书法家   第三节  北京地区的书画收藏与艺术市场  第三章  建筑   第一节  清代对北京城的继承与营建   第二节  皇家园林建设的繁荣与全盛   第三节  宗教建筑艺术   第四节  陵墓建筑   第五节  王府与民居   第六节  公共建筑与西洋建筑  第四章  雕塑   第一节  陵墓雕刻   第二节  宗教雕塑   第三节  建筑装饰及仪卫点景雕刻  第五章  工艺美术   第一节  染织工艺   第二节  金属工艺   第三节  玉石工艺   第四节  漆木器及竹木牙角等雕刻工艺   第五节  陶瓷、玻璃及钟表工艺第五编  走向现代——民国时期的北京美术  概述  第一章  绘画   第一节  北京画坛的国画发展   第二节  西画在北京的兴起  第二章  书法   第一节  尊帖尚碑的书法流风   第二节  碑帖交融的新风  第三章  建筑   第一节  城市格局之变   第二节  中式建筑   第三节  西洋风格的建筑  第四章  工艺美术   第一节  传统工艺美术的变革   第二节  现代艺术设计的诞生  第五章  艺术观念与美术组织   第一节  民国时期北京的艺术观念   第二节  美术组织  第六章  美术教育   第一节  学制沿革与新式美术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学校美术教育附录  附录一  北京美术史大事记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三  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幽燕遗韵:史前至辽金时期的北京美术概述第一章 绘画先秦时期北京地区的绢帛类绘画无从考察。汉末魏初文献中有关于燕国蓟城徐邈板画的记载片断。两晋南北朝战乱频仍,北京地区的绘画更是难觅踪迹。隋唐时期,史书记载唐显庆四年(659)檀州(今北京密云)刺史韦弘机修建县学,并绘孔子、七十二弟子及汉晋名儒像,以激励生徒。因此,今天的北京地区在隋唐五代之前的绘画情况到底如何,只能期待未来的考古新发现。辽金时期因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北京先后发展成陪都、国都,军事力量的壮大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北京地区与中原形成抗衡之势。从中原劫掠的大量画工和书画藏品,丰富了北京地区美术资源,再加上北京地位的提升吸引了不少周边汉族文人画家的到来,所有这一切都促进了北京绘画活动的发展。因此,这一时期文献中北京地区绘画事迹记载较以前增多。辽代文化主要传承隋唐五代,其绘画艺术也一样,虽然与中原无法相提并论,但在地域风格方面,凸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即以描绘本民族生活为主题,民族人物绘写较多,鞍马题材兴盛,花鸟、山水表现出浓厚的装饰意味。在画家队伍方面,辽南京(今北京)作为辽陪都之一,经济文化较其他各都发达,受中原文化艺术的影响,辽派驻辽南京的契丹贵族中,就有擅长民族人物、鞍马等动物题材的画家。辽南京也有擅长北方游牧民族喜闻乐见的鞍马等题材的本地画家。辽山水画虽然还处于发展阶段,燕京(辽南京)布衣画家常思言的山水画已颇受重视,具有相当的水平。辽南京地区的墓室壁画较多,且以汉族官吏墓葬为主,在袭承唐五代以来的中原墓室仿木结构彩绘与壁画相结全的同时,展示出自身的地域特征。

后记

经过三年多的集体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80多万字的《北京美术史》。国内近几年已有几部地方美术史面世,而首都尚无一部以北京美术为研究对象的美术史,作为北京市重点高校的首都师范大学,责无旁贷。自2003年初开始,李福顺老师与几位在他名下攻读美术史专业的博士生着手策划撰写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工艺五大门类的《北京美术史》,由李福顺老师牵头向北京市教委申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北京美术史》,由我和付阳华起草申请书,2004年初经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处申报,北京市教委审批立项后,便正式分工撰写。从2006年始,分别由在读博士郝兴义、已在大学任教的王艳云博士协助李福顺老师统编全书,2007年4月完成,最后由李老师通审全书,不妥处改之,重要遗漏处补充之,句读、史实错误处订正之。2007年4月27日,《北京美术史》通过项目专家组评审、验收,专家组由中央美术学院罗世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尚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凇、中国人民大学王旭晓、首都师范大学刘守安、谢继胜6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北京市教委规划办李建平、北京市教委社科处车庆珍等专家、学者组成。各位专家、学者对《北京美术史》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在认真研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项目组全体成员对《北京美术史》作了全面的修订,呈现给读者的这部著作既是项目组成员集体劳动的结晶,也凝结着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智慧。需要说明的是,项目组成员虽尽力加以探究,希冀在学术层面上有所突破,但因地域美术史特别是北京美术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为此,项目组成员曾针对本课题的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10余次讨论,各编负责人也常与撰稿人就局部问题加以探讨,但诸多棘手的问题仍未能得到完满的解决。

编辑推荐

《北京美术史(上下)》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京美术史(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