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袁行霈 页数:6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文集中的文章以中国独特的诗歌艺术理论和诗歌艺术史为课题,将诗歌与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邻近学科沟通起来,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 《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是试图将文学与政治史和哲学史打通研究。《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是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加以研究其艺术的奥秘……作者在“博采、精鉴、深味、妙悟”的基础上,试图摸索出一条道路,以期解开诗歌艺术的奥秘。
作者简介
袁行霈,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9月开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与北大联聘)。此外,还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台湾大学讲学。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十届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书籍目录
文学 文化 文明:横通与纵通——答马自力教授问《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陶渊明与魏晋风流陶渊明的哲学思考陶渊明、谢灵运与慧远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唐诗风神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在沉沦中演进——晚唐诗歌的创作趋向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杜甫的人格与风格长吉歌诗与词的内在特质温词艺术研究——兼论温韦词风之差异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以赋为词——清真词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言意与形神——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诗与禅天趣——中国诗学的追求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关于中国文学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关于中华文明史的理论思考袁行霈著作目录
章节摘录
《山海经》初探 一、《山海经》的篇目和时代 在古代典籍中,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史记》:“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大宛列传赞》)《汉书·艺文志》于《数术略·形法家》之首列《山海经》十三篇。《汉志》采自《七略》,其中数术诸书是成帝时太史令尹咸校订的。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即刘歆)又校上《山海经》十八篇,篇数与《汉志》不同。晋郭璞在刘秀校本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注释,并著《山海经图赞》二卷,这就是今传《山海经》的祖本。 《山海经》今传本十八卷,三十九篇。包括:南山经一卷三篇,西山经一卷四篇,北山经一卷三篇,东山经一卷四篇,中山经一卷十二篇,是为《五藏山经》,简称《山经》。又,海外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海内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是为《海经》。此外,还有大荒东、南、西、北经各一卷一篇,海内经一卷一篇。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史记》和《汉书》都没有说明。刘秀校上《山海经》表文始明言是禹、益等所作:“《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此后,王充也说:“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但王充只是根据刘秀立说,没有新的论证。赵晔说:“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名日《山海经》。”所谓“召神而问”云云,显然又是赵晔的附会。 《山海经》并非禹、益所记,前人已有论辩。书中记载禹、益以后之事甚多,如海外西经记夏后启事,大荒西经记汤伐夏桀,大荒东经记殷王子亥,海外南经记周文王葬所。中次三经称“禹父”,中次十二经引“禹言”,书中屡言产铁,多有秦汉郡县地名等等,都是明证。颜之推认为“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但如此多的段落都用后人羼入来解释,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