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珍 页数:300
前言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烈恢宏的历史篇章,无数爱国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奉献了他们最珍贵的青春、智慧和生命。像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他在抗战时期,不仅撰写了多篇批判日本法西斯主义侵略史观的文章,还奋笔书下大量抗战形势分析文章,指出黑暗中黎明的必然到来,倾抒心臆以振奋民心,他甚至还亲自参加组织像塘田战时讲学院这样的抗战干部学校,直接为抗日前线培养和输送干部和军事指挥人才。而像这样的史学家、学术工作者、知识分子,环顾当时的烽火大地,可歌可泣者,实在枚不胜举。尽管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职业岗位甚或不同的营垒。真正爱国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在抗日和民族独立的大旗下聚集,倾尽心力奉献他们的热血、智慧和才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独立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是国共合作、全国民众共同浴血奋斗的胜利。诚然,研究这样一场伟大战争的胜利原因,可以考虑的问题和因素还有许多,包括像抗战外交、抗战外交思想等这样十分具体的问题。抗战伊始,中国人的外交观念、外交思想就一直持续着重大的变化。
内容概要
知识精英是在思想、组织上与政治党派保持一定距离的民间文化人士。他们关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的主张,呈现着国民或民间的思想状态,不仅具有前瞻性,同样具有理性思考的特征。本书以抗日战争时期知识精英的外交思想为研究对象,立足于20世纪初年以来历史发展进程及中国人外交观念的嬗变及行动中去考察。考虑到知识精英的职业特点及他们关于外交问题的主张对公众、国家层面的影响,笔者将研究的对象指向史学界、由学入政者(指进入外交界)的学政复合体人士、职业报人和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外交家几个不同的层面。希望通过对不同层面诸个案外交主张的详细研究,显示中国人以抗日战争为契机,为彻底结束中国被列强欺凌百年的历史,在外交观念上逐渐成熟起来、走向世界的历程。借此彰显在临外敌入侵、民族主义思潮高涨、国族意识增强的背景下,他们所提出的外交主张以救亡为主旋律的时代特色及中国人外交观念因救亡而嬗变的情况;呈现知识精英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全国人民一起谱写的抗日战争这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辉煌诗篇。研究抗战时期中国人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的思想,呈现抗战时期中国人的思想特征、状态,总结其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不仅具有学术上的价值,亦同样具有现实价值,对于当今国家外交战略及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书籍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的学术研究回顾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政论的大量涌现 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概念之厘清 二、抗战时期“政论”大量涌现的政治因素 (一)动荡的政治环境 (二)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外交政策 三、抗战时期政论大量出现的文化因素 (一)史书是学者评述时政的主要载体 (二)中外交流的扩大,为知识分子的议政参政提供了一个“他者”的参照 (三)清末民初以来以报刊为载体的政论对社会影响的激励第二章 20世纪早期中国人的外交活动及外交观 一、从被逼签城下之盟到愤而反抗 二、外交活动的主要目标 三、以史论政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四、中国史家外交史观解析 五、结论第三章 1930年代中国史家的外交史观研究 一、“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外交观的影响 二、关注中国命运的近代史研究 三、以史论政的若干思考 四、结论第四章 学政复合体人士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以胡适、蒋廷黻为考察对象 一、胡适的外交思想及实践 (一)胡适外交主张的提出 (二)胡适的外交主张 (三)胡适的外交实践 (四)结论 二、蒋廷黻的外交思想及实践 (一)蒋廷黻外交主张的提出 (二)蒋廷黻的外交主张 (三)《中国近代史大纲》中的外交观 (四)蒋廷黻的外交实践 (五)结论第五章 媒体人的外交思想——以《大公报》的张季鸾、王芸生为考察对象 一、张季鸾的外交思想 (一)张季鸾外交主张的提出 (二)张季鸾的外交主张 (三)结论 二、王芸生的外交思想 (一)王芸生外交主张的提出 (二)王芸生的外交主张 (三)结论第六章 顾维钧的外交思想 一、顾维钧外交主张的提出 二、顾维钧的外交主张 三、结论第七章 对相关问题的诠释 一、为什么标榜独立、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选择支持国民政府? 二、他们对国际关系情势嬗变的分析判断是否具有前瞻陛? 三、胡适等的“主和”主张与汪精卫等“主和”主张的性质有何不同? 四、关于国民外交与外交公开问题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知识精英的外交思想,是抗战时期中国人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对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关于外交问题的主张及变化给予具体、细致、系统的研究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非常有意义。不同集团、阶层、职业的人因对世界认识了解的不同,所提出的解决中日问题的外交主张也会不同,其间,可能因为对世界政局及国内政局的不同分析与定性而形成差别,其外交主张会有一定的差异。当危机逼近、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时,他们会因面临共同的敌人而团结起来,共同对敌。为达到目的,他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联合一切可以相助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彻底击败日本法西斯势力。抗战后期,当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势力共同抗敌的目标达成后,他们又会考虑战后的集体安全问题。本文要研究的就是知识精英不同层面的人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主张的具体针对性或是否具有长远性的战略性,他们对中日关系、国际政局发展嬗变的趋势的判断或预测准确性与否。通过对他们主张的外交思想的具体、详细的研究,探寻他们外交主张的异同,从中揭示出他们主张最终趋于一致性的现象。抗日战争,使中国人外交的首要目标由废约转变为结束中日战争;中国人因这一改变而逐渐地融入世界。若缺少了对知识精英外交思想的研究与评价,那么对中国抗战成功原因的评价及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外交观念嬗变的历程的评价将是欠缺或不完整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与认真研究的课题。本着这样的认识,笔者对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精英不同层面人员的外交思想及嬗变情况予以具体的、详细的个案研究:一方面可以弥补战时外交研究在这一问题上研究的不足,丰富战时外交研究的内容,深化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完善中国抗战成功原因的评价;另一方面,亦能完善中国走向世界历程的评价。鉴于对抗战时期知识界外交思想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展开,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的技巧与进步,更依赖于对原始文件的阅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精力的持续投入,笔者定会对此问题予以全面的阐述,以进一步建构起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不同集团、党派、阶层人群的整体的外交思想交流与实施的完整的历史画面。
后记
本书是在我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有教学、研究经历,确定了《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知识界外交思想研究——以抗战时期为考察中心》这一选题。选题确定后,又考虑研究思路。初拟从宏观、整体的视角研究抗战时期不同阶段中国知识界外交主张的提出及变化情况。但知识界的范围很大,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这样又缩小了研究范围,将研究对象锁定在现代史上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的群体,待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后再进一步展开对知识分子中的其他群体的外交主张的深入研究。研究目标确定后,预设论文若干专题,开始搜集资料。但很快发现,若对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从整体上予以考察研究有相当的困难。虽然他们的主张有相似性,但每一个案所提出主张的时间或针对对象是不同的、少有重叠;即使针对同一个事件每一个体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不同的。所以,很难以一个个体的主张作为这一群体的整体主张提出。当然,这样的分析,并不否定他们主张的旨趣及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但恰恰是因为我们以后见之明,预设了他们的宗旨是一致性的框架,束缚了我们对个案具体主张的分析与认识。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很快改变先前的研究思路,变为对不同个体外交主张予以具体的研究,因每一个体的具体主张,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展开。通过对多个个案的外交主张的提出、分析,呈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在外交主张上目标的一致性。确定了这样的研究思路后,顺序展开,在答辩前夕完成文稿。2005年怀着忐忑的心情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朱政惠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幸先生不弃,使我忝列师门,获机会在已过不惑之年有了继续研究学习的机会。先生正倾全力于海外中国学——美国中国学的探索、研究工作。
编辑推荐
《中国知识精英外交思想研究:以抗战时期为考察中心》:本研究得到上海教育教委会重点学科(第五期)“近现中国社会文史化”(J50106)项目资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