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丹华,顾晓英,忻平 著 页数:309
前言
高校认真组织《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学习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一项重大举措。2009年7月,受教育部委托,上海大学与北京大学共同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和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上海大学依托“项链模式”教学并循着问题意识思路,认真扎实开展试点工作,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研究。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丛书,系统展示了上海大学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和“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拓展的研究成果。这套丛书也表明了上海大学一如既往的努力: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做成一条越来越丰富多彩的“项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如何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内容概要
《改革与创新》是贯彻落实上海大学《“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工作方案》的课堂教学成果。上海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教学方法创新为关键环节。邀请学校内外、学院内外专家学者走进“思政课”,共同演绎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项链模式”。《改革与创新》精选“项链模式”公开课近20个专题的教与学实录,既真实再现运用“项链模式”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解读。又演绎课堂现场鲜活的“师师互动”与“师生互动”。同时收集学生的“原生态”反馈,展示了上海大学扎实落实“05方案”,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探索成果。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与“项链模式”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与“项链模式”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与“项链模式”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项链模式”后记
章节摘录
“概论”课程教材遵循中宣部、教育部9号文件的要求,阐述和讲授六个互相关联又互相区别的部分,共十五章。 第一部分为总论。设两章,其中第一章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大理论成果。第一节讲授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分别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第五节阐述科学发展观。该章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第二章单独分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阐述党的思想路线。 第二部分集中阐述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设两章。第三章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第四章讲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该部分虽然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直接的关联,但需要阐释一些新的认识,涉及到对毛泽东思想两个很重要贡献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部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设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共三章。目的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一个总体思考。 第四部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四大基本建设”,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设第八至第十一章共四章。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梳理和整合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这些问题的认识。 第五部分阐述国家统一和外交的战略,设两章。第十二章是国家统一的理论,第十三章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战略。
编辑推荐
《改革与创新》是上海大学落实中央“05方案”和试点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上海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学者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共同演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项链模式”。“项链模式”激发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形成上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特色,《改革与创新》概述课程的内容构成和自身特点,回溯“项链模式”的教改历程,萃取十几个专题,展示近年来的“项链模式”教学实施以及与“六个为什么”试点有机对接的全过程,并从数十次“项链模式”公开课中精选13个汇集成教学实录,对其进行特色分析和方法“解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