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罗兴萍、王光东、 吴义勤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罗兴萍 页数:221
前言
上海大学出版社将要出版罗兴萍的论文集《英雄·凡人·文学史》,她来信希望我写几句话作为序。我匆匆在电脑里浏览一遍书稿,其中好几篇论文都是以前发表在刊物时读过的,有的还刊发在我主持的栏目里,所以要我对这本书稿说几句话并不困难。首先是《与的互文性研究》一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用民俗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的论文。记得是2007年的年初,复旦中文系举办《圣天门口》的研讨会,当时发言的人很多,但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就是还在上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罗兴萍的发言。虽然她的发言不长,又因为坐在后排,会场上乱哄哄的好像也不曾引起与会者的注意,但我在当时的感觉是,她非常认真地读过《圣天门口》,不但读完,而且作了认真的文本分析;她运用了民间文艺方面的知识将《圣天门口》与民间史诗《黑暗传》作了对照研读,显然是有新意的。会议结束后,我特意把罗兴萍的发言稿取来看,那是一份还未成熟的初稿,但里面已经画了详细的对照表。
内容概要
《英雄·凡人·文学史》为“新世纪批评文丛”中的一本。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论述民间英雄叙事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第二辑是相对集中的论题:周作人与民俗学的关系,以凡人的信仰与英的叙事作鲜明对照。第三辑是有关现当代文学的散论。
作者简介
罗兴萍,文学博士,江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复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论文“当代文学民间英雄叙事的潜在建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转载。曾先后多次获得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二、三等奖。
书籍目录
序第一辑 英雄的叙事试论本土英雄概念的生成和流变试论民间英雄叙事传统的构成当代文学(1949—1976)民间英雄叙事的潜在建构“文革”后文学史上民间英雄叙事的显性建构试论当代英雄叙事小说中的英雄成长模式试论当代英雄叙事小说中的英雄配置模式《黑暗传》与《圣天门口》的互文性传统评书对当代英雄叙事的影响第二辑 凡人的信仰试论周作人的民间文化研究周作人民俗学思想探源周作人与儿童文学周作人对民间歌谣研究的贡献《知堂夜话》前言第三辑 文学散论文学史分期与文学观念的演变当代小说中的民间说唱艺术因素上海文学的未来扫描鲁迅精神在当代文学中的复活试论莫言在《酒国》中对鲁迅精神的继承梁实秋:在雅舍中品味世态人情林语堂: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寻找闲适与幽默附录 上海文学界四十五年大事记
章节摘录
插图:试论本土英雄概念的生成和流变一、英雄概念的生成本文所讨论的“本土英雄概念”,是为了区别学术界根据西方英雄史诗的传统来界定和论证的“英雄”概念,从中国古代小说里产生的“英雄”概念及其在文学演变中形成的文学典型的传统,这种本土英雄概念和传统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影响,将成为本文所要关注的重点。在中国历史上,英雄的概念出现较晚。据说滥觞于汉代,生成于三国,广泛运用于魏晋。西汉经学家韩婴在《韩诗外传》卷五中写到:“夫乌兽鱼犹知相假,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土与之为伍,则岂不病哉!”他说:鸟兽鱼都知道互相协助,而天子却偏偏不知道借助天下的英雄和有才干的人,与他们交朋友,这难道不是缺点吗?这里“英雄”与“俊土”并用,俊士即“有才干的人”,“杰出人物”的意思。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这是英雄一词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东汉的史学家班彪作《王命论》,阐释他的君权神授思想,在论到汉高祖刘邦成帝业的原因时说:“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这里的“英雄”,解释为“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人。”也可以解释为“杰出人物”,不过与《韩诗外传》中的“英雄”相比,其意义要稍微宽泛一些,但后来“英雄”概念所包含的主要意思都已经有了。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汉代是英雄概念的滥觞期。
编辑推荐
《英雄·凡人·文学史》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学视野下的英雄与凡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