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家世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成义  页数:354  

前言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家父不给日本人工作,辽宁邮政局数十人,辗转最后到上海。1940年我们居怀安街安吉邨,与阁老坟山为邻。1949年在上海老城厢徐光启故居的地方,参加老师陆增社(字芳济)的婚礼。“文革”时结婚,知道妻子的外婆、舅妈都是徐阁老的后裔,才萌生研究徐文定公。但那时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书是不开放的,直到改革开放,才逐渐放宽。在图书馆古籍组,查找《上海县志》从明朝弘治至民国县志共十部,103册,搜集抄录有关史料。又到上海古籍出版社门市部、上海古籍书店选购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徐光启集》、《徐光启年谱》、《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去上海光启出版社买到《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许母徐太夫人甘第大事略》等。还在其他书店,先后购到《农政全书》、《几何原本》、《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神父传》、《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研究资料》、王重民著《徐光启》、《上海著姓望族》等。当然不是一下子能买到这些书的,而是经过十多年,不断求访各大书店。还有主要的工具书,如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

内容概要

上海后乐堂徐氏,因明代崇祯年间大学士暨天主教徒徐光启(玄扈,1562-1633)而兴旺。俗称“潘半城,徐一角”者,以上海城内“阁老徐”、“豫园潘”两族最为显赫,而尤以徐光启廉洁低调为誉。世称“徐阁老”者,则因光启晚年入值文渊阁,官居次辅(相当于近世第一副总理)而名。徐光启堪称上海之先贤,建模垂范,广受景仰,传之久远。先光启四世,高祖徐广文(竹轩)携家迁居上海。徐光启,并其父思诚,其子骥,三世单传,惕惕然不绝如缕。讵料万历年间,如有天宠,乃至光启孙儿一辈,尔觉、尔爵、尔斗、尔默、尔路,五男并传,徐氏宗族遂繁衍于南吴各县,于上海、于华亭、于松江、于川沙、于青浦、于嘉定,均有后裔传祚焉。徐光启和他的五个孙男,合葬于上海县城厢西郊江河港汊汇聚地,世人称此,遂有“徐家汇”之名。徐光启之于上海,重要若此。    本书以上海图书馆独家收藏之《徐氏宗谱》为经,用积年之调查见闻作纬,辅以有关诸家之说,对四百年来上海地区首要之望族——徐光启家族稽考钩沉,深描细写,确有可观。

作者简介

王成义,1932年生于辽宁辽阳,1935年到上海。 
1940年居怀安街安吉村,与阁老坟山为邻。
1958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之前身——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1988年在上海市南郊中学被评为历史高级教师。现为中国中学退休教师。
1983年与王立强、傅克勤合撰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成长  一  家庭  二  求学  三  应试  四  翰林第二章  信仰  一  进教  二  谈道  三  传教  四  保教  五  益友  六  贡献第三章  数学  一  《几何原本》  二  《测量法义》  三  《测量异同》  四  《勾股义》  五  《定法平方算术》第四章  农学  一  甘薯  二  芜菁  三  除蝗  四  植棉  五  水稻  六  《泰西水法》  七  《农政全书》第五章  兵事  一  萨尔浒之战  二  通州练兵  三  辽沈之战  四  宁远大捷  五  保卫京城  六  建火炮车营第六章  历法  一  《简平仪说》  二  《崇祯历书》第七章  宗谱  一  徐光启世系表、列传  二  徐尔觉世系表、列传  三  徐尔爵世系表、列传  四  徐尔斗世系表、列传  五  徐尔默世系表、列传  六  徐尔路世系表、列传  七  巾帼不亚须眉  八  宗谱分析第八章  其他  一  清廉  二  称谓  三  品位  四  佚文  五  故居  六  祠堂  七  阁老坊  八  阁老坟山  九  纪念《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  十  祭扫  十一  纪念上海开教四百周年  十二  上海著姓望族关系  十三  “潘半城,徐一角”  十四  墨迹、印章  十五  2009年祭扫主要参考书目录跋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成长三 应试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在松江府金山卫考取“补诸生高等,食饩学宫”,即秀才,也就是上海县学的生员。县学设在文庙里,有教官,教育秀才,但并不经常上课,而是定期聚会或考核。秀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文化人,穿裥衫,戴方巾,冠服别于庶人,在乡里是头面人物。生员尚不具入仕资格,却是士人人仕必由的初阶。所以凡为生员,必屡应乡试,以期一举成名。按明太祖洪武年间的规定,秀才每月可领取俸米六斗和鱼、肉等,以补其生活。中了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省里的科举考试,称为乡试,中者为举人。徐光启考取秀才后,就结婚,娶妻吴氏,是“处士吴小溪之女”。吴氏“善纺绩,三倍他人”,“操家有法,节俭自持。……平居布素,澹如也”,徐光启倚之为内助。明朝科举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时间,明制:每逢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乡试。万历十年壬午(1582)八月徐光启乡试未第,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因居祖母丧可能未参加应考。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八月,徐光启赴太平府(今安徽当涂)乡试。太平府距上海有七八百里,途中需半个多月,徐光启与友人董其昌、张鼐、陈继儒等同行。走的路是由南运河转入长江再西行。走到句容,徐光启大概是为了抄近路以节省路费,便舍舟登岸,自己担上行李,沿着江边,走了一百多里的羊肠小道,那小路上铺满了卵石,又正下着大雨,咫尺莫辨,而且右江左荡,一失足就有性命危险。这一年春,家乡大旱大疫,民死无数,夏五月又大水,秋七月,大风拔木、仆屋,田禾俱尽,民大饥。家境窘甚,母拮据以供俯仰。八月,徐光启赴太平府乡试,而家中徐光启的母亲,这时却由于把家中所有都凑给儿子作盘费,在家中断了粮,竞至有一天仅从篱笆上摘下一个小瓜来充饥。徐光启处在这样的境遇,曾经一度产生了淡然功名的念头,可是他终于担簦前进,到太平府参加了乡试的考试。这次乡试虽然失败了,但它使徐光启更加体会到穷困与艰辛。后来他一生刻苦节俭,就是做了高官,仍然是“自奉无异寒唆”,这种勤劳朴素的思想作风应当就是从他青年时代艰苦生活经历得来的。发榜时,董其昌、张鼐都中了举,徐光启和陈继儒皆名落孙山。董其昌第二年又考上进士,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成为著名的书画家。张鼐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官至南京吏部侍郎,兼詹事府詹事。陈继儒考举人不中,焚儒衣冠隐居,善诗文,书画名重一时,与董其昌齐名,治学广博,晚年杜门著述,有“山中宰相”之名。在那样的贫困境遇之下,又过了四年,徐光启的母亲钱氏在万历二十年(1592)去世。这时徐光启已参加过三次或四次的举人考试,一直未考中,但他的学问在这段期间却有了很大的长进,也有一定的文名。徐光启的朋友程嘉燧说他“少年以文章名天下”,后来许多人给徐光启作传记,也都说他的文章最善于说情说理,而且都从实际出发,都属切实可行。既然如此,又为什么在科举的考试中屡遭失败呢?原因在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是用八股文来选拔人材,所注重的只是文章的空洞的辞藻和繁琐的格式,几乎完全无视思想的内容,这样当然是很难挑选出真正的人才。徐光启的学问逐渐渊博,经验也逐渐丰富,但自从他母亲病逝后,贫困仍然压迫着他的家庭,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科名仍然是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好在文章有了名,一般便会有人来聘请他去教家馆,教家馆不但比教村学轻闲些,而且东家往往还藏有一些书籍,可供阅览。徐光启曾在上海一家官吏赵家教过书,不知始于何时,可能在母亲去世以后不久。赵家主人赵灼、赵焕两兄弟都有科名,赵灼,字时章,号文斋,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行人,考选刑科给事中,转户科,迁吏科都给事中,寻迁太仆寺少卿,历太常寺少卿,晋右通政,卒年四十五岁。赵灼之弟赵廷炯原名焕,字尧章,号凤宇,嘉靖三十四年(1555)举人,授河南真阳令,迁锦衣卫经历,擢南京虞衡主事,转屯田员外郎,出守浔州。万历二十四年(1596)赵凤宇(赵焕)任广西浔州府(今广西桂平)的知府,要把孩子赵公益等带到任上去读书,请徐光启偕行,仍然教他的家馆。徐光启自母亲去世后,家庭的牵挂少了一些,于是他答应随赵家一同远赴广西。’。这时徐光启家中,除父亲徐思诚外,还有妻子吴氏与儿子徐骥。次年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陪赵公益赴北京顺天府乡试,这次徐光启中了举人第一名,通称解元。从此“名噪南北”。明制规定生员要到本省乡试,上海县应到南直隶应天府(南京)去应试,那么徐光启为何要到北京顺天府乡试呢?有人讲是名额问题,实是非也。洪武十七年(1384)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洪熙元年(1425)始有定额,其后渐增,至正统问,南北直隶定以百名,庆、历、启、祯间两直隶增至一百三十余名,他省渐增无出百名者。即应天府与顺天府的名额一直是相等的,而主要是南北经济文化差异颇大,到京师顺天府更有机会。下表为根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统计的进士数分布表,其中隶属地取括号内的,例如:“董其昌,直隶华亭(直隶上海)”隶属取“上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徐光启家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内容很充实,有些出处也标注的很清晰,作者治学严谨的态度值得学习,总之很好的一书。支持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