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杨天宇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01出版) 作者:杨天宇 页数:330
前言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他们灿若群星,彪炳史册,成为中国历史的闪光点。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当时的人民群众一道,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他们的事迹也从而为历代人们所传颂。但另有一类英杰人物,他们不被称之为“家”,而只被称之为“士”,那就是谋士。其实,在上述诸多的“家”中,有许多也在起着谋士的作用,或同时也就是谋士。至于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谋士,还从无人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其实,谋士既不是官职,也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身份,而只是对人物的能力和所起作用的一种概括。所谓谋士,意思本来似乎很清楚,就是出谋划策的人。但问题也并不就这么简单。谋士的“谋”是谋划的意思,这是没有异议的。但对于“士”字的理解,却可能会因人而异。有朋友曾劝告我们将《中华十大谋士》改为《中华十大谋臣》,理由是,我们这部书中所收的谋士都是当大官的,是朝廷大臣,而一概称之为“士”,与人物的实际身份并不相符,或者说有把这些人物小化之嫌。这显然是把谋士的“士”,理解成了贵族级别之称。中国古代的贵族有公、卿、大夫、士等高低不同的级别,而士是最低一级,那么谋士就成了封建贵族中级别最低的人了。按照这种说法,我们这部书中的人物就都不能称之为谋士了,而应称之为谋臣。然而这种理解无疑过于褊狭了。我们认为谋士的“士”,在这里应训为“人”。“士”训“人”,本来就是“士”字的义项之一。如《诗经·郑风·褰裳》曰:“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又曰:“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这两句不过是同义反复,后句的“士”,其实就是前句的“人”。故郑玄《笺》曰:“‘他士’,犹‘他人’也。”又《论语·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解释这里的“士”字说:“士,通谓丈夫也。”《白虎通·爵》篇曰:“士者,任事之称也。”这“任事”的“士”,与上文“任重而道远”的“士”,就都是指的男人。故《文选》载左思《魏都赋》曰“异乎交益之士”,刘良注云:“士,人通称也。”其实在现代汉语中,“士”字也还常常做“人”字用,如人们说“各界人士”、“海内外人士”、“女士”、“男士”等等,这里的“士”,就都是“人”的意思。按照这样的理解,“谋士”一词的含义,实无异于《诗经·小雅·小雯》中“谋夫孔多”的“谋夫”。这样“谋士”的概念,就把各种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出谋划策者都包括在内了。但又决非凡出谋划策者都可以称之为谋士。有出谋者,就有受谋者。因此,还必须考虑出谋者与受谋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假定受谋者为甲,出谋者为乙。甲想做某事,不知如何做,乙为之出谋划策,这甲乙之间的关系就很复杂:他们可能是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同辈或同事关系、亲戚或朋友关系,等等。总之,几乎包括了除敌我关系外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甲乙二者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各自所处的地位,也丝毫不固定:甲可能是长辈、上级,或者相反;乙也可能是长辈、上级,或者相反。比如说父亲可以为儿子出主意,儿子也可以为父亲出主意;下级可以为上级出主意,上级也可以为下级出主意。至于同辈或同级的兄弟、朋友、同僚、熟人之间相互出主意为对方谋划的情况,更是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都常有的事。但并不是在上述种种关系中凡处在乙的位置上的人都可以称为谋士,而只有在上下级关系中处于下级位置上的乙,才有可能被称之为谋士。然而,除非乙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比如封建社会中的宰相),就一般情况而言,乙的上级决不只一个,就是说,乙可能不只为一个上级出谋划策过。如乙可能为上级张某出过主意,又可能为上级李某出过主意,还可能为上级王某出过主意。这里的上级张某、李某、王某,对乙来说,就同时都处于甲的位置,即受谋者的位置。而这种处于多甲关系中的乙,也不能称之为谋士。可以称之为谋士的乙,在一个时期只能有一个固定的甲,或相对固定的甲。因此人们常说“某是某的谋士”,而从不说“某是某、某、某的谋士”。但又不是凡为某一上级出谋划策过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谋士。因为上下级之间的甲乙关系,往往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就是说,下级某可能只是在一时一事上为上级某出谋划策过,或只不过在少数几件事情上为上级某谋划过,那么这样的上下级之间的甲乙关系,就不过是偶然的、不经常的。这样一种偶然的、不经常的甲乙关系,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倒是一种普遍的、大量存在的现象。因此,处于这样一种甲乙关系中的乙,并不能称之为谋士。能被称之为谋士的人,与某上级之间,必须是经常或较经常地处于甲乙关系中。也就是说,只有经常为某一上级出谋划策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某上级的谋士。我们这部书中所收的谋士,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谋士。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这部书的主题是“中华十大谋士”。在中国三千多年的文明史上,谋士历朝历代都有,可以说多得数也数不清:帝王、诸侯等高级统治者有谋士,中下级统治者也往往有谋士;有知名的、见诸史书记载的谋士,还有许多不知名、史书上没有记载的谋士。既然本书的主题是“十大谋士”,这“大”字无非两个含义:一是谋略高超,二是影响巨大;那我们就不能不从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身边去挑谋士了。原因很简单:最高统治者往往掌握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命运,因此他们的谋士的谋略,也就往往可以影响全局,从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大。当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能够对全局产生影响的谋士也是很多的,然而我们的主题又限定我们只能从中选十个,那就不能不“优中选优”了。但是,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谋士“优中选优”而选出十个人物来,谈何容易!比如,在春秋后期的争霸战争中,曾先后辅佐吴王阖闾和夫差的伍员,同辅佐越王勾践的范蠡相比,哪个的谋略更高、所起的作用更大呢?这实在是很难比较的。又如,辅佐宋太祖、太宗的赵普,以及北宋前期的名臣寇准,他们为国家的统一和新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所出的谋策、所起的作用,与唐初的魏徵相比,哪个更大呢?还有,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并建立明王朝的宋濂和刘基,哪个更重要呢?这恐怕也都是很难比较的。类似的例子太多了。那么为什么我们对上面所列举的人物都只选后者而不选前者呢?这里所考虑的,除了他们所起的历史作用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他们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知名度。相对而言,陶朱公范蠡、敢言直谏的魏徵、博学多智的刘伯温(刘基),这些人物都是中国人民十分熟悉的。至于姜太公、管仲、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等人物,也同样是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有一个例外,就是明末清初的洪承畴。他确实是一名大谋士,但又是一名在历史评价上有争议的人物。他是明末崇祯皇帝所依赖的重臣,但又投降了清,成了清初顺治皇帝的重要谋士,因此被人们认为是变节者。我们选择此人物,并不打算在文中对他作分析评价,而只是较客观地叙述他的一生,以供读者自己去认识和评判这个人物。历史和现实从来都是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也同样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我们选择洪承畴这个人物,是希望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因此也就不可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的是非。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恐怕还是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本书中所收的谋士,他们所谋划的事,涉及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谋士所谋之事,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他们的地位有可能为之谋,他们都会积极地去谋。这些谋士,利用自己的学识和聪明才智,通过对当时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形势的观察分析,判断形势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事态变化的契机,提出斗争的谋策,以促使事态向积极的、有利的方面转化,从而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大概是这些谋士的共同特点。至于他们是针对何种情况、何种问题而如何谋划的,及其谋策的具体情况和实施的结果如何等等,因有本书的文章在,这里就不饶舌了。当然,再高明的谋士,也不可能百发百中,招招得手,其中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但不论是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都可使今人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借鉴,这就是我们编撰这部《中华十大谋士》的目的。至于是否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或文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述是否有错误和不当之处,只有请读者去评判,并给予批评指正了。杨天宇2008年1月
内容概要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他们灿若群星,彪炳史册,成为中国历史的闪光点。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当时的人民群众一道,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他们的事迹也从而为历代人们所传颂。但另有一类英杰人物,他们不被称之为“家”,而只被称之为“士”,那就是谋士。本书讲述中国古代十大谋略人物——吕尚、管仲、范蠡、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魏徵、刘基、洪承畴,语言流畅,文图并茂,每位传主小传后面附有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
书籍目录
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一、姜太公巧遇周文王二、献谋策灭商做准备三、辅武王孟津会诸侯四、成大业灭商建西周五、定社稷太公首封齐六、就封国太公谋治齐吕尚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一、管仲论国事,劝鲍傅小白二、襄公政暴虐,齐国需明主三、小白登君位,管仲重返齐四、中原需霸主,管仲拜齐相五、图霸先修内,管仲治齐国六、以德兼以武,桓公始称霸七、管仲运筹策,霸业大发展八、临终留遗教,管仲功未泯管仲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的范蠡一、楚地狂生,壮志人越二、吴越交战,一计存国三、陪君为奴,谋计返越四、节事图强,良策兴国五、助越灭吴,句践称霸六、功成身退,陶朱经商七、逝者如斯,千古流名八、风景名胜,皆因范蠡范蠡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的李斯一、起自闾阎游诸侯二、进献奇策助帝业三、政坛变幻风云急四、雄文一篇谏“逐客”五、牛刀初试灭韩国六、厉声严辞斥分封七、千古之罪焚《诗》《书》八、利令智昏谋废嫡九、求容苟上督责术十、上蔡黄犬不复牵李斯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着的谋略家张良一、遇下邳结识刘邦二、助刘邦径取关中三、为刘邦鸿门解难四、资刘邦还定关中五、说刘邦统用三将六、谏刘邦停止分封七、顺时局稳定韩信八、饵韩、彭垓下灭楚九、陈利害议都关中十、阻易储为汉固本张良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辅佐二主建立蜀汉霸业的诸葛亮一、流寓荆州,隐居待时二、草庐献策,谋划大业三、扩充军队,削弱刘表四、出使江东,联吴抗曹五、谋取益州,劝进称帝六、受托辅孤,重结东吴七、攻心为上,率众南征八、劝谏刘禅,出师北伐诸葛亮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文韬武略之“杜武库”杜预一、谋臣世家出名门二、撰修《晋律》黜陟法三、多次献计安边境四、度支尚书“杜武库”五、以计代战一当万六、治理荆州为“杜父”七、熟读经书“《左传》癖”八、智谋遗嘱永安眠杜预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唐太宗的治国媒臣魏徵一、多年漂泊,待机脱颖二、劫后再生,平稳磨合三、谋划国策,“偃革兴文”四、敢批逆鳞,君臣契合五、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六、监督太宗,慎终如始七、哲人虽逝,风范长存魏徵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辅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谋士刘基一、聪颖善学,为官清正二、辅佐元璋,战胜群雄三、辅明建国,建树颇多四、小心谨慎,仍遭暗算刘基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兼仕两朝功劳卓著的谋士洪承畴一、出身清贫,学业优异二、剿灭义军,崭露头角三、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四、困难环境,尽责尽职五、松锦战败,被俘降清六、剿抚并用,平定江南七、年逾六旬,再定江南八、鞠躬尽瘁,评说纷纭洪承畴年谱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章节摘录
插图:二、助刘邦径取关中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项梁召集各路义军首领在薛县(今山东滕县)议事,张良随刘邦前往。项梁采纳范增立楚国之后的建议,将在民间牧羊的前楚怀王之孙熊心拥立为王,依然号楚怀王,定都盱眙(今江苏省西部)。趁着这个机会,张良向项梁进言说:“现在,您已经立了楚怀王的后人为新的楚王,而韩国的公子韩成十分贤能,您也可以立他为韩王,以扩大反秦的势力。”张良的建议合情合理,再DH_L他曾经帮助过处于危难中的项伯,很得项梁的信任,所以项梁很爽快地答应了,让张良赶快寻找韩成。韩成找到后,项梁立韩成为韩王,而让张良做韩王的申徒(即司徒,相当丞相)。一切安排就绪,项梁命韩王、张良率领一千多人向西进发,夺取旧属韩国的土地。张良于是离开了刘邦,随韩王回到韩国故地。此后的一段时问里,韩王、张良他们先后收复过几个城邑,但是不久又被秦军一一夺回,他们就在颍川(治今河南禹州市)一带,与秦军打起了游击战。张良随韩王在颍川一带进行着游击战,刘邦却在跟随项梁与秦军的较量中实力大增,两个多月的时间,属下人马已发展到接近三万。同年九月,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遭秦军主力章邯部的夜袭,大败,战死。正在攻打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的项羽、刘邦听到消息后,立即东返,并将楚怀王从盱眙移都到彭城(今江苏徐州)。项梁一死,章邯以为楚军已不足虑,就率兵北上攻击赵国,很快攻下了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又将巨鹿城团团围住。赵王眼看形势危急,驰书向楚、燕、魏、齐等国求救。这时候,楚怀王出面,召集各国诸侯王商议对策,最后决定,会合诸侯军的兵力,全力灭秦。楚国具体的行动方案是,兵分两路:一路北上之军,以宋义为统帅,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先北上援助被秦军围困的赵国,等救赵脱险后,再会合各诸侯军反击关中;一路西进之军,以刘邦为统帅,直接向西进军,沿途收容陈胜、项梁相继失败后散落在中原的散卒,挺进关中,作为对秦军主力的牵制,以减缓对赵国的压力。楚怀王还和各路诸侯王及诸将领约定:“先人关中者王之。”即谁先攻下关中,就让谁做关中王。
编辑推荐
《中华十大谋士(图文本)》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