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春凤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中的研究为建立与社会规律相协调的社会干预机制提供依据,对把外界干预行为最终转化为系统的自组织行为,从而促进系统良性运行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村社区发展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自组织理论的研究 二、自组织理论应用的研究 三、农村社区发展及其发展动力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第二章 中国农村发展实践的自组织理论分析 第一节 乡村建设学派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节 人民公社失败的教训 第三节 家庭承包经营成功的启示 第四节 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 第五节 社会发展干预——对反贫困实践的思考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三章 农村社区自组织产生的内部条件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结构概述 一、农村社会结构的含义 二、农村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开放性 一、农村系统的开放性及其指标 二、三村庄开放性分析与比较 三、农村系统的开放程度 第三节 农村社区的非平衡性 一、经济结构的分化 二、社区个体的分化 三、农村系统的组织分化 第四节 农村社区的非线性分析 一、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呈现出非独立的相关性 二、系统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呈现出时空的非均匀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四章 自组织产生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经济发展要素输入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一、技术要素的输入对村庄自组织的影响 二、生产要素输入对村庄自组织的影响 三、市场要素介入村庄对自组织的影响 第二节 政策是影响村庄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节 信息的输入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第四节 村庄发展的外部控制参量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五章 农村社区系统发展的动力转换 第一节 农村社区系统的互动和融合 一、农村与城镇系统要素的互动和融合 二、农村社区系统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三、农村社区系统内部结构要素的互动与融合 第二节 农村系统发展的动力转换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六章 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社区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 一、农村就业的竞争与协同 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竞争与协同 第二节 农村社区系统自组织发展的序参量及其支配过程 一、农村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反馈环 二、序参量的形成 三、序参量与支配过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农村社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 二、促进农村社区系统中自组织形成的序参量及其支配作用第七章 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发展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具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性、不平衡性和非线性 二、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自组织层次不同 三、不同层次自组织的村庄获得发展所需的外界控制参量不同 四、村庄要素之间的差异引起的竞争与协同作用是村庄发展的动力机制 五、农民的需求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原动力 六、农民的需求满足度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序参量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中的自组织问题 第三节 问题与讨论 一、关于自组织理论研究的分析单位 二、关于合作组织形成的自组织研究参考文献附录——村庄对外关系量表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中国农村发展实践的自组织理论分析 为农村寻求适合的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也进行了各种农村发展的实践。分析这些影响农村发展变革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农村发展的规律性。本章从自组织理论视角,结合农村发展实践的几个典型事件,分析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发现符合农村内部发展规律的机制。 第一节 乡村建设学派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30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主张从乡村建设人手,由乡村建设引发工商业,从而达到民族自救,称为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愚”、“穷”、“弱”、“私”,互为因果关系,即愈愚愈穷,愈弱愈私。主张通过四大教育来解决这四大问题:以“文艺教育”培养知识力,以救农民之“愚”;以“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以救农民之“穷”;以“卫生教育”培植强健力,以救农民之“弱”;以“公民教育”培植团结力,以救农民之“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方式来推行四大教育。梁漱溟则是从“文化复兴中国”的角度着重于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构造。他认为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就要在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求助于西方的“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这两大法宝,并且从农村着手才能取得成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乡村自治”主张的学者,并提出两个原则:从理性求组织;从乡村人手。同时提出了“以农立国”的观点。他主张以农为本,先振兴农业,再从农业中引发工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