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邦宏 编 页数:484
前言
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了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这是一个包括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6个二级学科门类和22个专业的庞大学科体系。2006年教育部的数据表明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类专业布点1518个,管理类专业布点4328个。其中除少量院校设置的经济管理专业偏重理论教学外,绝大部分属于应用型专业。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专业主要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要求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发展后劲,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并且又要求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开拓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学习,特别是现代财经管理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越来越成为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高等财经教育要更加注重依据国内外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适时变革和调整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更加注重应用、注重实践、注重规范、注重国际交流;要求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相互交融与协调发展;要求高等财经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较强的人文素质及创新精神。要完成上述任务,各所高等院校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搞好有较高质量的教材的编写和创新。 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通过对国内大学经济管理学科教材实际情况的调研,在与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基础上,决定编写和出版一套面向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的应用型系列教材,这是一项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14章,全书的撰写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资源因素-制度因素-结构状态-系统开放一动态调控的逻辑关系展开。第1、2、3和4章介绍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第5、6、7和8章分别介绍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因素,即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9、10章围绕制度、政府与经济发展展开;第11、12章分别介绍传统农业改造和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第13章就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展开分析;第14章就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展开论述。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发展经济学 1.1.1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2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1.3 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及研究方法 1.1.4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1.2 发展中国家 1.2.1 发展中国家的含义 1.2.2 发展巾国家的分类 1.2.3 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1.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3.1 经济增长 1.3.2 经济发展 1.3.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本章小结 习题第2章 发展经济学思想的演进 2.1 早期的经济发展思想 2.1.1 重商主义 2.1.2 重农学派 2.1.3 古典学派 2.1.4 马克思 2.1.5 熊彼特 2.2 当代发展经济学流派 2.2.1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2.2.2 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2.2.3 激进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2.3 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2.3.1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思路 2.3.2 新历史经济学思路 2.3.3 寻租经济学思路 2.4 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理论 2.4.1 发展主义 2.4.2 “依附论” 2.4.3 巴里洛克模式 2.4.4 新经济自由主义 2.4.5 体制变革论 2.4.6 重新定向论 本章小结 习题第3章 经济增长理论 3.1 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3.1.1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 3.1.2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3.1.3 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改进 3.1.4 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政策含义 3.1.5 对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评论 3.1.6 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应用 ……第4章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第5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6章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第7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第8章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第9章 制度与经济发展第10章 市场、政府与经济发展第11章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第12章 工业化、城市化第13章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第14章 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
章节摘录
1.3.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存在着密切联系而又有着重大区别的概念。按照现在通行的看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可表示为工农业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同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经济发展的含义则更为丰富,它是以增长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化。 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二者的联系在于,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时也会出现例外,如1960-1975年的古巴实际增长率为-0.6%,但收入不平等程度却逐渐缩小,教育更加普及,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有普遍性的改善。但这是社会急剧变革的结果,而且这种情况不可能在负增长和微弱增长的基础上长期维持下去。实际上,1970-1975年,古巴的增长率为1%,在1980年以后,增长才逐渐增加。 但反过来,经济增长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能够使长期两极分化,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或者产出快速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助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或者为了片面地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社会付出的社会代价。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1966年,克劳尔(R.W.Clower)以“无发展的增长”为题发表了他对利比亚经济的研究论著。他发现,利比亚的人均收入虽有大幅上升,但这主要是由于外国公司投资开发石油并出口到欧美造成的。利比亚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未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而且,因石油出口而增加的收入并没有提高利比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拉大了贫富差距。这种经济增长显然并没有促进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就是探讨增长和人类的发展关系。该报告提出了5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 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 工作意味着生活保障,没有工作就等于剥夺了一个人的生活权利。缺乏工作机会可能是由于经济增长缓慢所造成的。但是,经济增长较快未必就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例如,巴基斯坦在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印度在1975-1989年间,GDP年增长率为5%,而就业每年仅增加2%。
编辑推荐
丛书特点:1.科学实用:面向应用型人才就业,具备大量当前实用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2.内容新颖:借鉴国内外最新教材,融会当前最新理论,遵循最新发布的各项准则、规范;3.系列完整:把握财经管理专业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整个系列系严密完整;4.方便教学:网上提供完备的电子教案、习题以参考答案等教学资源,适合教学需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