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作者:唐朝枢 主编 页数:251
前言
在教育部教育改革、提倡教材多元化的精神指导下,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国内多家医学院校于2003年出版了第1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材,受到了各医学院校师生的好评。为了反映最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医学进展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配合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的要求,2008年我们决定对原有的教材进行改版修订。本次改版广泛收集了对上版教材的反馈意见,同时,在这次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吸收了较多院校的富有专业知识和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参加编写,不仅希望使这套教材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为更多的院校所使用,而且我们更希望通过教材这一“纽带”,增进校际间的沟通、交流和联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第2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材共32本,其中22本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紧密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综合”的考试要求,严格把握内容深浅度,突出“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原教材结构优点的基础上,修改不足之处,使新版教材更加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教材中增加了更多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总结性图表,这原是国外优秀教材的最大特点,但在本版我国自己编写的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除了内容新颖、具有特色以外,在体例、印刷和装帧方面,我们力求做到有启发性又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本套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双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编写第2版教材时,一些曾担任第1版主编的老教授由于年事已高,此次不再担任主编,但他们对改版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他们作出的贡献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本套教材的出版凝聚了全体编者的心血,衷心希望她能在教材建设“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再次脱颖而出,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感谢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本次改版能够顺利完成。尽管本套教材的编者都是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但基于现有的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欢迎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作为主要面对五年制本科医学教育的《病理生理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关注,成为多个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教材及专科生的参考教材,也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医师提供了有用的参考。很多读者及专家对本书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本教材第二版做了以下改动:①减少水肿一章将其内容整合至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章;②注意相关领域学科进展,将新的观点引入本教材,以利于临床医生参考;③增加图、表既利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又便于教师授课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及其学科性质 一、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二、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健康、疾病和衰老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衰老 第三节 病因学概论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四节 发病学概论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 第五节 死亡与复苏 一、死亡 二、复苏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三、体液的渗透压 四、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五、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 六、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 二、水过多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一、正常钾代谢 二、钾代谢障碍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一、正常镁代谢 二、镁代谢障碍 第五节 钙磷代谢障碍 一、正常钙、磷代谢 二、钙代谢障碍 三、磷代谢障碍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及平衡调节 一、机体中酸碱物质的来源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一、反映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及意义 二、酸碱平衡紊乱分类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酸碱一致型 二、酸碱混合型 三、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节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看pH值,定酸碱紊乱的性质 二、看病史,定酸碱紊乱的类型 三、看代偿调节规律,判断单纯或混合酸碱平衡紊乱 四、看AG值,判断有否潜在的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第四章 缺氧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一、血氧分压 二、血氧容量 三、血氧含量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乏氧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性缺氧 ……第五章 发热第六章 应激第七章 休克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九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第十章 呼吸功能不全第十一章 心功能不全第十二章 肾功能不全第十三章 肝功能不全第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附录:英汉专业词汇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及其学科性质一、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的前身是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由于病理学中机能研究新方向的开拓及有关科研资料的大量积暴,病理生理学首先在19世纪的欧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普通病理学中分化出来。实际上它是研究工作从生理学走向临床或临床走向病理学基本理论而产生的一个交叉学科。医学生在学习了正常人体结构、功能和代谢等相关学科以后,将逐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打下基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人类病种类繁多,但是任何疾病都有其共同的变化和规律。而每一种具体的疾病,又各有其特殊的变化和特殊的规律。因此病理生理学教学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即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如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时稳态(homeostasis)调节的紊乱及其规律、疾病的转归等。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是指不同器官、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病理变化,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各系统的许多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例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和黄疸、肾衰竭等。每一种疾病的特殊变化和特殊规律,虽然也属于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范围,但疾病种类多,学时有限,故许多具体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问题,将分别在临床学科有关教材中论及。
编辑推荐
《病理生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