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维临床神经病理学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作者:王鲁宁,卢德宏,桂秋萍 编  页数:362  

前言

  黄克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神经病理及神经病学专家,为我国神经病学及神经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克维教授1907年2月15日生于江苏镇江。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6-1939年分别在英国利兹大学医学院、伦敦医学院及英国皇家进修学院学习临床病理及神经病理学,并有幸聆听了世界著名神经病理学家Greenfild教授的全部课程及切脑示教。1949年黄克维教授再次赴美国哈佛医学院专修神经病理学,回国后任教于四川医学院医疗系,后任省立医院院长兼华西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四川医学院神经病理学教授兼副教务长。1962年黄克维教授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时任大内科主任、临床一部副主任、副院长兼神经病理室负责人。黄克维教授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副总编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成员。黄克维教授为我国神经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20世纪60年代由黄克维教授亲自撰写的《神经病理学》一书问世,该书为国内本专业首部专著,奠定了我国神经病理学发展的基础。  1987年该书再版,她汲取了国内外神经病理专业的最新进展,将神经病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成为当时神经内、外科及病理科医师必备的参考书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罗毅教授、宣武医院徐庆中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丽娟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何凤生教授为该书的再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协助。  十年后,黄克维教授以其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及进取精神,拟在原书基础上总结新的临床及科研经验进行《临床神经病理学》的编撰工作,无奈彼时黄教授身患沉疴,未能看到该书问世,而由北京大学医院吴丽娟教授鼎力相助,使该书在1999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正式出版,完成了黄克维教授的遗愿。  在长期的临床与教学实践中,黄克维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他强调“病理要服务于临床,又要指导临床”,重视神经科临床与神经病理工作相结合,以提高各级医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在其三本专著中除对神经病理专业知识进行系统阐述外,每章节均附有临床病理疑难病例、典型病例供读者参考,使后生晚辈受益匪浅。  为使黄克维教授一贯的学术风格及治学思想得以延续,自本版始该书将更名为《黄克维临床神经病理学》。希望能忠实并继承原著特色,并以此纪念黄克维教授为我国神经病理事业发展而做出的杰出贡献。  神经病理学作为神经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分支,是临床神经病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该书系统介绍了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病因、病理与临床表现之关联,详细描述了不同病变的大体病理表现及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学特点,并介绍了各种特殊病理技术,包括特殊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内容概要

  《黄克维临床神经病理学》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神经病理学著作,汇聚了诸多权威专家的心血。《黄克维临床神经病理学》系统介绍了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详述了不同病变的大体病理表现及镜下病理组织学特点。讲述了相关的分子病理学及蛋白质组学内容。介绍了各种特殊病理技术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病种齐全,内容丰富详实,反映了国内外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数百幅高质量的图片,并附有临床病理实案报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神经元正常结构和常见病理改变第二节 间质第三节 临床相关知识第二章 神经系统血管病第一节 脑动脉硬化第二节 淀粉样血管病第三节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第四节 动脉瘤第五节 动脉炎第六节 血管畸形第七节 颅内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第三章 神经系统软化与出血第一节 脑软化第二节 脑出血第三节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节 病变与临床的关系第四章 神经系统缺氧第一节 病因第二节 病理变化第三节 病变与临床的关系第五章 神经系统外伤第一节 脑裂伤或穿通伤第二节 脑挫裂伤第三节 脑震荡第四节 弥漫性轴索损伤第五节 外伤性出血第六章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第三节 神经系统真菌性感染第四节 神经系统梅毒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原虫感染第六节 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第七节 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总论第八节 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各论第九节 立克次体脑炎第十节 不明感染源脑炎第十一节 人类朊蛋白病第七章 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第一节 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第二节 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第三节 脑膜肿瘤第四节 颅神经及外周神经肿瘤第五节 周围神经母细胞瘤第六节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第七节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第八节 垂体腺肿瘤第九节 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第十节 家族性脑肿瘤综合征第八章 颅内高压病理第一节 脑积水第二节 脑水肿第三节 脑疝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第一节 临床孤立综合征第二节 多发性硬化第三节 视神经脊髓炎第四节 播散性脑脊髓炎第五节 同心圆硬化第六节 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第十章 原发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第一节 原发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分类第二节 脑老化与神经系统变性第三节 阿尔茨海默病第四节 路易小体痴呆第五节 皮克病第六节 额颞叶痴呆第七节 运动神经元病型额颞叶痴呆第八节 其他少见类型的痴呆第九节 运动障碍性疾病第十节 运动神经元疾病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营养缺乏及代谢障碍性疾病第一节 神经系统营养缺乏第二节 代谢障碍性疾病第十二章 溶酶体障碍疾病第一节 神经系统贮积病第二节 脑白质营养不良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发育畸形第一节 神经管闭合障碍所致畸形第二节 中枢神经胚胎发育障碍(脑发育不全)第三节 先天性脑神经发育缺陷第四节 颅缝早闭第五节 枕大孔区畸形第六节 其他先天性畸形综合征第十四章 周围神经疾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代谢障碍及营养缺乏性神经病第三节 中毒性神经病第四节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五节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第六节 恶性肿瘤合并的周围神经病及血内蛋白异常症神经病第七节 其他周围神经病第八节 周围神经病的鉴别诊断第十五章 肌肉疾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神经源性肌萎缩或继发性肌萎缩第三节 肌营养不良第四节 肌强直性疾病第五节 先天性肌病第六节 炎性肌病第七节 糖原贮积症第八节 重症肌无力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病理剖检技术第一节 标本的采取第二节 肉眼观察第三节 光镜观察第四节 电镜观察索引

章节摘录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及由细胞体发出的胞突即轴突(axon)及树突(dendrite)。  (一)神经细胞(nervecell)  神经系统的灰质结构除大脑及小脑皮质外尚有基底核、小脑中央核团、脑干各核团及脊髓H形中央灰质,其主要由神经细胞组成,但也包括一些树突和轴突。而神经系统的白质如大脑白质、脊髓白质等则完全由神经轴索组成。神经细胞大小、形状不一,小如小脑的颗粒细胞(granularcell),大如大脑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又称Betz细胞)(图1一1),形态各异,有的呈双极如耳蜗神经细胞,有的为瓶状如浦肯野细胞(图1-2),多数为锥状,如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一般认为,神经细胞在婴儿期可由于分裂而导致数量增加,以后则无再生。神经细胞的代谢能力极高,因而对氧和葡萄糖的需求量亦大。每个神经细胞都有一个核,核内含有核质(由较淡的酸性蛋白组成)和染色质(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核内尚有核仁,常为圆形,位于核中央,由核糖核酸和碱性蛋白组成。核内染色质与核仁的比例因不同神经细胞而异,位于大脑皮质大锥体细胞的核仁很明显,而小脑颗粒细胞的核仁则很小,甚至被染色质覆盖。神经细胞胞浆内所含的嗜碱性颗粒由德国神经病理学家Nissl于1894年发现,因而称为尼氏体(Nisslsubstance),其充满整个胞浆及树突基底部(图1-3),但轴丘处缺如。尼氏体与核的关系相当密切。当受损的神经细胞呈现尼氏体溶解的病理过程时,尼氏体溶解的同时核仁往往变大,而在恢复期,尼氏体重新出现且围绕在核的周围,逐渐扩散而遍布胞浆。此外,尼氏体的化学成分与核蛋白很相似,因而有人认为尼氏体可能来自细胞核,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胚胎期、发育期及成人期均是如此。  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  (1)细胞膜:与一般细胞的胞膜相似,为典型的单位膜,由双分子层的脂类和球状蛋白分子组成,厚约7.5 nm,部分胞膜下方约6~10nm处有一层电子密度大的物质,称膜下致密层(densemembraneundercoat)。胞膜向树突和轴突表面伸延,称为轴膜。突触部位的胞膜具有特殊形态。(2)细胞核:核染色质为直径20nm的细丝构成,常密集成团。核膜亦为双层膜,有等距离的核膜孑L,核仁由直径15~20nm的致密颗粒及低密度并密集的细丝组成,常缠结在一起(图1-4、1-5)。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克维临床神经病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