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作者:茶娜 页数:264
内容概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为内蒙古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一类特征鲜明的群体-33个牧业旗县地区,凭借许多独特的草地、矿产、能源等资源优势,成为21世纪推动内蒙古工业化进程中新的增长亮点。但是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以发展自身为目的,盲目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实施单一的资源开发导向型战略,忽视民族发展和生态环境多样化的特点。其发展模式仍是基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即在传统的工业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境内的自然资源无序开采,利用落后的机器设备进行产品的低附加值加工,这些利益的获得都是建立在以资源外流、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结果导致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大量水土的流失,资源的浪费、外流,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的恶化。因此,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如何进行协调,是摆在牧业旗县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同时,对于牧业旗县工业化理论的研究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要求,也是对民族工业化理论的补充。牧业旗县的发展对民族地区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必要对牧业旗县的科学发展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
作者简介
茶娜,蒙古族,1968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7年7月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是草原生态经济学。在从事民族地区,特别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先后参加过国家级研究基金课题3项,自治区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2项。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1.1.1 价值取向——“共同看待问题方式”的改变1.1.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1.1.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1.1.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1.5 牧业旗县发展的反思1.2 基本问题1.2.1 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1.2.2 牧业旗县地区是否需要工业化1.2.3 牧业旗县地区如何发展工业化1.3 研究的意义1.3.1 理论意义——牧业旗县新型工业化理论探讨1.3.2 现实意义——牧业旗县经济发展的需要1.4 研究现状、方法及思路1.4.1 研究现状1.4.2 方法选择1.4.3 研究思路第2章 理论综述2.1 传统工业化理论综述2.1.1 工业化的含义2.1.2 工业化的模式2.1.3 工业化发展阶段基本判断2.1.4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趋势2.2 中围工业化理论研究2.2.1 工业化与中国经济发展2.2.2 新型工业化理论2.2.3 民族地区工业化理论研究2.3 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途径——循环经济理论综述2.3.1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2.3.2 可持续发展观下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2.3.3 循环经济理论2.3.4 循环经济研究热点、分歧和趋势2.3.5 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评价与意义2.4 内蒙古牧业旗县工业化理论概念模型2.4.1 概念模型(如图2—2)2.4.2 概念模型描述第3章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3.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3.1.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自然资源概况评述3.1.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评价3.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定量聚类分析3.2.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聚类分析方法选择3.2.2 研究分析的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3.2.3 牧业旗县综合分类的指标体系确定3.2.4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聚类分析过程3.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分类特征分析3.3.1 生态资源环境特征分析3.3.2 牧业旗县经济特征分析3.3.3 牧业旗县社会发展特征分析3.4 内蒙古牧业旗县总体评价第4章 内蒙古牧业旗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潜力分析4.1 内蒙古牧业旗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环境优势4.1.1 全球经济发展环境4.1.2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4.2 牧业旗县区域工业化体系存在的共同问题4.2.1 工业结构的雷同性4.2.2 生态保护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4.2.3 工业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基础薄弱4.2.4 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制约工业发展后劲4.3 内蒙古牧业旗县产业结构特征分类描述4.3.1 定量描述方法选择4.3.2 五类旗县总体比较4.4 第一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4.4.1 发展的困境4.4.2 发展的基础4.4.3 发展的潜力4.5 第二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4.5.1 发展的困境4.5.2 发展的基础4.5.3 发展的潜力4.6 第三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以鄂托克旗为例4.6.1 鄂托克工业化格局的形成4.6.2 鄂托克工业化发展的困境4.6.3 发展潜力4.7 第四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4.7.1 发展的困境4.7.2 发展的基础4.7.3 发展的潜力4.8 第五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4.8.1 发展的困境4.8.2 发展的基础4.8.3 发展的潜力第5章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与草原生态系统的互动机理分析5.1 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5.1.1 牧业旗县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组成5.1.2 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5.2 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下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分析5.2.1 牧业旗县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失衡5.2.2 牧业旗县地区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表现5.2.3 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失衡的原因分析5.3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5.3.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理论基础5.3.2 牧区工业化发展的现实性意义5.4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与草原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5.4.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5.4.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于可持续发展5.4.3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循环经济是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唯一选择5.5 循环经济在牧区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华能伊敏煤电公司5.5.1 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的自然情况5.5.2 伊敏煤电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具有典型的循环经济特征和优势5.5.3 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煤电生产效益5.5.4 注重环保,努力创建环境友好企业5.5.5 伊敏公司的前景5.6 主要结论5.6.1 没有经济发展的草原生态的不可持续性5.6.2 没有生态保护的牧区经济的不可持续性5.6.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于可持续发展5.6.4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循环经济是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唯一选择第6章 内蒙古自治区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区域循环经济框架设计6.1 牧业旗县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6.1.1 基本原则6.1.2 总体思路6.1.3 设计区域循环经济框架步骤6.2 牧业旗县三种产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框架设计6.2.1 畜牧业循环系统6.2.2 工业循环系统6.2.3 第三产业循环系统6.3 三种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模式设计6.3.1 以工业带动牧业旗县循环经济系统——以鄂托克旗为例6.3.2 以畜牧业带动牧业旗县循环经济系统——以东乌珠穆沁旗为例6.3.3 以第三产业带动牧业旗县循环经济系统——以额济纳旗为例6.3.4 小结第7章 牧业旗县工业化循环经济系统的支撑体系建设7.1 牧业旗县地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7.1.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人力资源现状7.1.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措施7.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中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7.2.1 构建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区域创新体系的意义7.2.2 构建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7.3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中的信息化建设7.3.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7.3.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进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①六十年代前的牧业旗县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党委在1948年提出了“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和实行“人畜两旺”的方针。1949年又为牧区制定了发展畜牧业的“实行自由放牧,增畜保畜”的方针。1957年10月,乌兰夫同志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发言时提出,内蒙古必须执行“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这些方针政策是根据当时牧区人口稀少、畜牧业衰败、整个草原潜力巨大的情况,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畜牧业而提出来的。 ②七十年代前后的牧业旗县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五十年代末内蒙古牧区全都被“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所覆盖,牧区畜牧业发展开始受到严重挑战,在六十年代期间我国对畜牧业的主要方针是:以牧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济,并强调在牧区“千条万条发展畜牧业是第一条”。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各地牧区特别是内蒙古的畜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追求牲畜率的高速增长、不顾草场状况持续扩张牲畜饲养规模的发展模式,致使部分草原开始出现超载放牧和草场退化现象。 ③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牧业旗县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七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起飞,在内蒙古自治区掀起了奋牧业经济和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新高潮。各部门反复论证了执行“以牧为主”方针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主要观点是:内蒙古发展畜牧业具有无可争议的资源优势,按照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原则,发展畜牧业是必然的选择。1981年,中央颁发二十八号文件批准内蒙古执行“以林牧为主”方针。从而进一步肯定了畜牧业经济发展在内蒙古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基于循环经济思维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模式研究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