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一红 页数:233
前言
学习型社会是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处处学习的环境、时时学习的氛围、人人学习的机制,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开发,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更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铺平道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十四年前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入中国,对我国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03年以来,全国掀起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热潮。经过五年的创建实践,总体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流于形式、虎头蛇尾的现象,有些地方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学术界方面,经过这几年许多专家学者的潜心研究,先后出版了不少关于学习型社会专题的书籍和文章,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很多研究仍局限于引进和介绍国外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层面。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国化、本土化问题,但并未系统给出“如何中国化、本土化”的策略。
内容概要
《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从“中国特色”这一着力点入手,论述了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现有的基础环境,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主要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中国在创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初步总结了中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了在现有国情之下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对策。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编第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习型社会的产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二、社会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推动学习型社会的产生三、民主化强烈呼唤学习型社会的来临四、信息化的快速到来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五、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六、地球村的出现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七、教育自身的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第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战略意义一、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趋势二、适应当代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三、呼应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四、践行我国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第二部分 理论编第三章 学习型社会基本理论一、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界定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与任务三、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四、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组织第四章 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理论一、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概念的提出二、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三部分 实践编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基本问题一、经济环境问题二、教育环境问题三、文化环境问题四、政治环境问题五、各地建设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经验一、政策导向与组织监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前提二、法制建设与法律保障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条件三、终身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四、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五、各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经验第四部分 策略编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对策一、在认识上与实践中实现五个转变二、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要先行三、营造全民热爱学习的环境四、建立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长效机制第八章 结束语——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 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习型社会的产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类社会改变了几千年来所形成和习惯了的那种传统的生产、工作和学习方式,人类社会从一种相对固定的静态的传统社会向着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现代化社会迈进。这种社会转型不仅对人类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和习惯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思想、观念领域和思维方式也形成巨大的冲击。面对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艾德加·富尔在《学习生存》一书中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足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用机器去代替和加强人类的肌体功能,可与这种产业革命和最初的机器时代相比的是,科学与技术革命同时还进而征服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即在任何距离之间都可以直接传递信息,而且发明了日益完善的、理性化的计算机。”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方面活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