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雷辉 编 页数:198
内容概要
首先介绍了资产重组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归纳了资产重组的内涵,界定了研究范畴。然后基于市场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重组后的长期超额收益进行了研究。在界定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重组方式后,对不同重组方式的资产重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全样本实证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证上对控制权转移的动机及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之后,再以资产重组的两种特例即公司并购重组绩效和ST公司重组绩效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 最后,在对中国目前的相关法规进行简要评述及资产重组交易中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之后,提出了完善中国资产重组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雷辉,男,196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投资理财系主任,兼任湖南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资本运营与投资决策。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基金项目一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部、省级纵向课题六项,其中获国家级二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一项及省级其他奖项若干。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同时,积极为企业服务,主持企业横向课题四项,参与企业横向课题10项。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现状分析 §1.3 公司重组理论评析 §1.4 公司重组绩效的动态研究与文献综述 §1.5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第2章 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2.1 问题的提出 §2.2 两方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2.3 中同企业并购动因分析第3章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长期超额收益实证研究 §3.1 研究假设与设计 §3.2 样本选择原则 §3.3 实证检验结果第4章 不同控股方式对资产重组绩效的影响 §4.1 不同控股方式的资产重组样本的统计分析 §4.2 实证研究结果 §4.3 控制权转移型资产重组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第5章 不同重组模式的资产重组绩效评价 §5.1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模式分析 §5.2 不同重组方式的资产重组统计性分析 §5.3 基于长期超额收益率的不同资产重组方式绩效研究第6章 控制权转移的动机及内在机理 §6.1 已有的有关控制权转移方面研究的总结 §6.2 控制权转移的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 §6.3 中国控制权转移的作用机理分析 §6.4 控制权溢价的实证研究第7章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分析 §7.1 企业并购的研究现状 §7.2 企业并购方式研究 §7.3 企业并购的长期超额收益实证研究第8章 股权结构及并购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8.1 影响因素概述 §8.2 股权结构 §8.3 企业并购方式第9章 企业并购与企业价值分析 §9.1 企业价值 §9.2 实证分析 §9.3 实证结果第10章 特别处理公司重组绩效 §10.1 财务困境的相关文献综述及启示 §10.2 特别处理相关制度概况及ST公司现状分析 §10.3 ST公司重组市场绩效的实证研究 §10.4 ST公司重组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10.5 重组后ST公司摘帽情况统计分析第11章 第一大股东变更对重组绩效的影晌 §11.1 市场绩效的分类对比研究 §11.2 经营绩效的分类对比研究 §11.3 成因分析 §11.4 分类研究结果的分析第12章 对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政策建议 §12.1 资产重组交易中违法违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12.2 制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交易监管办法的原则 §12.3 完善中国资产重组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第13章 结论 §13.1 实证结果 §13.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6章 控制权转移的动机及内在机理 通过对1999年及2000年所有控制权转移资产重组型上市公司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总体上上市公司通过控制权转移型的资产重组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回报。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家的公司热衷于进行控制权的转移?除了前部分分析的重组的动因外,对于在位控制权人来讲,是否还有更加深层次N内在运作机理呢?这就是本章所要分析的内容。 目前进行控制权转移型的资产重组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制度中就存在一个企业的所有者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权的利益冲突问题。企业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委托企业的经营者经营企业,经营者作为代理人实际掌握企业的资产进行经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两者的利益通常是不一致的。通常股东的利益体现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用企业理论的术语来说就是“剩余”最大化,指的是所有者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包括原材料成本、固定的工资、利息等)之后的余额要求权。这种剩余索取权是不确定的,只有在支付了固定的成本以后才能获得。所以,所有人要求作为自己利益的代理人即管理者应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固定成本支出,保证剩余最大化。但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却不会自然而然地采取措施最大化所有人的利益,因为他有自身的利益取向,这种利益取向表现为: (1)在职消费。管理者可以通过某些费用的支出获得满足,如汽车、办公室以及其他自主决定的资金消费,这部分消费作为管理费用减少了所有者的利润,却增加了管理者的效用。 (2)经营者有扩大公司规模的冲动。因为公司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位,使管理层获得提升的机会更大;公司规模的扩大可以使管理者因为担任公司领导获得某些社会利益。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