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飞,杨玲 著 页数:259
内容概要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道德的萌芽。那时人们使用简陋的石器、木器和骨器去征服严酷的大自然,为了生存,终日与大自然和野兽作斗争,无暇顾及其他,此时的意识尚属“纯粹畜群的意识”,与人的本能还未完全分开。婚姻形式主要是原始杂交和血缘群婚。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和关于人类、民族来源的神话,其中尤其是关于兄妹成婚、姐弟成婚、母子成婚、父女成婚的神话,便是这种群居共处、血缘婚配道德观念的反映。人际关系完全处于天然的自发状态,但每个人又天然地服从集体的需要,自发地与集体融为一体。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所进行的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样,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就逐渐出现了。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 一、民族文化的传统性 二、道德教育的民族性第一章 人生礼仪文化:认知维层的道德教育 一、成长礼仪:道德感性教育 二、婚姻礼仪:道德体验教育 三、丧葬礼仪:生命道德教育第二章 生活文化:情感维层的道德教育 一、服饰文化:培育道德直觉 二、饮食文化:促进道德需要 三、民族文学:道德思维体验第三章 宗教信仰文化:价值维层的道德教育 一、宗教经典:指导道德价值判断 二、宗教教育:建立道德教育载体 三、宗教活动:促进道德价值接受第四章 节日文化:交往维层的道德教育 一、岁首祭祀节日:感恩教育 二、农事娱乐节日:和谐教育 三、商贸集会节日:诚信教育第五章 生态文化:责任维层的道德教育 一、生态思想:责任意识 二、乡规民约:责任他律 三、生态消费:责任自律第六章 禁忌文化:行为维层的道德教育 一、生活禁忌:规范约束 二、生产禁忌:调整节制 三、崇尚禁忌:强化养成第七章 云南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特点 二、教育目的 三、教育理念第八章 云南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现代诉求 一、现代理解 二、现代启示 三、现代发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道德认知是在社会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认知的形成,使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能将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但懂得应该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提高个体道德完善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道德认知在道德教育结构中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它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 在道德教育中,道德认知发挥着重要而有效的作用。第一,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本身就是道德认知活动的产物。离开了道德认知活动,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就不可能产生,道德教育自然也就无法进行。第二,道德认知对作为自身产物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又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功能,这对于矫正错误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由于道德认知活动及其所处环境和条件的复杂性,因而作为其产物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和合乎人性的,尤其是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之后就更是如此。而道德认知由于具有上文所述的反思功能和批判本性,因而能够不断地矫正不正确、不合理和不合乎人性的因素。这就为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第三,道德认知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主动接受和内化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这是因为受教育者要能自觉地接受和内化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和认同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而道德认知可以使受教育者增强理解力和认同感,充分发挥其在道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的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