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锐 著 页数:171
前言
民族学/人类学(Ethnology/Anthropology)学科是云南民族大学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该学科人才荟萃,成果丰硕,可以说在全省乃至全国学术界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在费孝通先生亲自创办的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指导和帮助下共建的省院省校合作“民族学重点学科”,开展了对云南特有族群的较大规模调研,对新中国成立前云南著名的民族学/人类学田野点的追踪研究,承办了教育部第四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暨国际学术会议,组织编撰并出版了“云南民族文化史丛书”(共25本),参与了国家民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图书《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丛书”(共28本)等重要书籍的编写工作,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将整个学科建设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众所周知,“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是民族学/人类学这个大学科中的核心分支学科,主要侧重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传承文明、发掘各类有益的“地方性知识”(C1ifford Geerts语)以及开阔人们的眼界为己任,以努力传播有利于增进世界上各个种族、各个民族、各个族群及其各种社会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的知识为职志,并进而为实现相互间和谐共处之目的服务。该学科具有“全观性”(holistic)以及“透视性”(1)erspective)等特点,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内容概要
众所周知,“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是民族学/人类学这个大学科中的核心分支学科,主要侧重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传承文明、发掘各类有益的“地方性知识”(C1ifford Geerts语)以及开阔人们的眼界为己任,以努力传播有利于增进世界上各个种族、各个民族、各个族群及其各种社会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的知识为职志,并进而为实现相互间和谐共处之目的服务。该学科具有“全观性”(holistic)以及“透视性”(1)erspective)等特点,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鼓与鼓文化研究第一节 话说华夏之鼓第二节 鼓文化研究概说第三节 佤族的鼓第二章 佤族和佤族木鼓第一节 佤族概述第二节 木鼓第三节 “拉木鼓”第四节 保存和使用第五节 木鼓房第三章 木鼓与社会生活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标志第二节 村寨精神的象征第三节 信号与符号第四章 神灵世界中的木鼓第一节 “猎头”源说第二节 人神交流第三节 张扬的神性第五章 木鼓的文化内涵第一节 木鼓与物质文化第二节 木鼓与初级政治制度第三节 木鼓与自然宗教第四节 木鼓与民族艺术第五节 木鼓与传统道德第六章 佤族木鼓的宗教学分析第一节 木鼓祭祀的宗教含义第二节 木鼓祭祀的社会作用第三节 传统木鼓的消失过程第七章 木鼓——民族品质的象征第一节 一个简单的源出和作用第二节 一个民族的至尊符号第三节 一个特有的民族心结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可以说,佤族传统的鼓分为两类:一类是木鼓,另一类则是铜鼓。 在我国有关铜鼓的研究中从广度上讲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系列,有关研究的各种著述已非常丰厚。但铜鼓研究一般属于考古学的范畴,就目前看似乎与笔者的研究关系不大,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多不涉及。但据笔者观察,木鼓与铜鼓在佤族文化中属于两个子文化系统,就铜鼓而言,事实上人们认识它往往并非通过考古,而是来自民间收藏。目前在境内,佤族百姓中保存的铜鼓已非常稀少,而在境外佤邦,为数不多的铜鼓仍有私藏,老百姓视为传世之物。 我国是世界上铜鼓保存最多的国家,主要保存在少数民族地区。铜鼓铸造和使用的历史时期很长,流传的地区很广,使用的民族很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地区古代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历史面貌。同我国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也有铜鼓发现,因此,它又是古代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很早就引起了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界的关心和重视。 据初步调查,现藏于我国各级文物博物馆单位的古代铜鼓有一千三百六十多件;分散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手中和埋藏在地下的铜鼓还有不少。我国也是记载铜鼓的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从《后汉书·马援传》开始,历代官、私著述涉及铜鼓的,不下一百种。而且,从很早的时候起,我国学者就注意到搜集和研究铜鼓。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一书中已记录了在广西平南和广东茂名出土铜鼓的情况。①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②、周去非的《岭外代答》③,都对广西出土的铜鼓作了形象的描述。明清以来,有关地方的志书、野史也多有涉及。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学者主要针对铜鼓做过下述几个方面的研究。 1.铜鼓的起源。根据考古发掘,大多数学者认为很可能发源于中国云南的西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