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杜巍 主编 页数:355
前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朋友们:大家好!由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今天开幕了,我谨代表“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向莅临本届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本届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参会的学者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新疆、四川、云南等省、市、自治区,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我校的教育合作交流伙伴——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长松巴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丽泽大学的欠端实教授等知名学者,国家及省内多家新闻媒体的知名记者也应邀参会。本届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神话与宗教民俗。与会的学者,大多是活跃于当今中国民族学界、民俗学界、神话学界、民间文学界的知名教授、学者。研讨会期间,大家将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以提升佤族文化研究的水平。你们的莅临,将保证此次学术研讨会“高质、多元、突破、创新”目标的实现,你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必将对佤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弘扬和佤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分布较广,发展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要创建多民族的和谐社会,对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尤显急迫和突出。佤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佤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佤族又是一个跨境民族,除中国外,还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全球佤族约100万人,中国境内有35万。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是一个始终注重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
内容概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学科都在对20世纪的学术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不断探寻新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方法。在佤族文化研究中,我们要学习、借鉴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把理论创新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我们相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学术信息、新的学术理念、新的研究方法,必将把佤族文化研究带入新的境界,开创新的研究局面。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通过举办这样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吸引学术界对佤族文化研究进一步关注的同时,也将有利于我校的学术研究寻找新的视点和方向,发挥区位优势,以民族文化研究为龙头,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对西盟佤族自治县乃至整个佤族地区来说,要继续谱写挖掘、保护、研究、弘扬佤族优秀民族文化的新篇章,在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适合本民族经济文化跨越式发展新途径的历程中,更加坚定民族文化兴县、民族文化强县的认识和信心。 此次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师专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两地举行,具有特殊意义。茶城学府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有“中国茶城”之称的普洱市。普洱是滇西南的文化中心,生活着佤、傣、彝、哈尼、拉祜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文化的中心区,保存着原始、生态、古朴、厚重的佤族文化样貌,可以让研究者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我们将为与会学者提供学术考察的对象和场所。即将开始的佤族文化实地考察,会让与会学者亲身感受到佤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原始文化魅力。
书籍目录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思文库》总序佤族文化: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代序)佤族与东南亚“U”形古文化带——以神话系统的比较为中心古典神话与活形态神话之比较——从古典神话论佤族现代活形态神话佤族神话形态的典型意义“遗产旅游”与“家园遗产”:一种后现代的讨论浅论《司岗里》神话在佤族文学中的重要位置世界各民族的几则人从洞出神话——兼论《司岗里》的独特价值《司岗里》神话传说在佤族文化中的地位佤族史诗《司岗里》历史价值试探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司岗里》的叙事结构分析从“司岗里”神话看佤族的生态意识《司岗里》的传承初探“司岗里”含义新探从神话传说看佤族的火神崇拜佤族的历史及宗教——以汉文史籍为中心佤族鬼魂信仰与鬼话形态佤族猎头习俗及猎头神话研究——与台湾原住民、东南亚伊班人相比较解读佤族“猎头祭鬼”习俗对佤族猎头习俗的历史认知与释读——兼论佤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对佤族猎头习俗演变及革除的调查与反思魔巴与佤族传统祭仪西盟佤族“魔巴”现状探析试论佤族祖先崇拜的特点佤族农耕祭仪及其功能佤族传统宗教及其疾病观佤族宗教造型艺术中的生态符号研究佤族的巫舞浅谈佤族禁忌习俗对生育健康的影响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艾滋病的防治——以佤族、拉祜族为例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当代解读弃老型故事及佤族异文研究论佤族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取材于山祈福于山——从民俗生活看佤族的自然观试析佤族的铜鼓与木鼓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佤族木鼓象征与功能的文化解读木鼓的象征与功能木鼓的功能研究浅论佤族木鼓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关于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断想浅谈西盟佤族宗教信仰现象及其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浅谈西盟佤族神话与宗教习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运用解析佤族人名中“岩”与“娜”的起源附录 佤族文化:一个民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灵魂穿透——“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研究佤族文化的一次学术盛会——“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佤山印象后记2
章节摘录
佤族活形态神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类似的创世说和人类的诞生过程。佤族神话中“木依吉”创造了天和太阳、月亮、星星,“伦”创造了大地、山川,巨人达能创造了人,人从石洞里出来,这与古希腊神话中用地母的骨头(石头)创造人的故事十分相似。其次,动物在神话中的作用在两类神话中是相同的,并且对神话中动物的挑选也基本相同。在神话中,动物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同时间段的神话,对某些动物的情有独钟是一致的。在神话时代,“人可以变成动物,动物也可以变成人,他们互相学习,一起建立了地球上一系列的生活模式。”我们这里举两种动物来加以说明。牛,几乎普遍存在于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牛凶猛而又慈祥,公牛是力量的化身,母牛是母亲女神,牛综合了神话的两个基本主题:繁殖力和破坏性,因此,牛在神话里备受青睐。在古典神话中,牛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农就长着牛头。佤族神话中,牛更是明星,她是人类的母亲和救星,是今天佤族崇拜的图腾,传说人就是由人类始祖达惹嘎和母牛交配而产生的。因此,牛被佤族视为圣物。另一个动物明星是蛇,“在许多不同民族的神话中,蛇是一个很有共性的主题。蛇的必不可少源自其神奇的超生存能力,因为蛇通常不仅仅拥有绞噬或毒杀其他生命的能力,而且还有蜕皮(死去)重生的奇异本领。”印度神话中,蛇帮助众神创造了世界;在中国,龙其实就是蛇的化身,女娲就是人身蛇尾的女神,佤族神话中,蛇是凶恶的动物,但是人和动物的能量是从蛇口中吐出的。“大蛇张开嘴卟卟卟地吐出一摊东西,老佛祖就把所有的动物叫来,把大蛇吐出来的东西分给他们,人分得了指甲、牛分得了蹄子和角,虎豹分得了爪子,螃蟹分得了夹子……”这是人类把对蛇的看法通过神话体现出来。第三,滔天洪水和宇宙山是神话的永恒主题。古典神话中,洪水的灾难是必不可少的,这与早期人类居住在江河湖畔有关,可是生活在高山的山地民族佤族,依然将洪水作为神话的主题之一。希伯来的方舟传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洪水之灾必然要有船和山以躲避洪水,古典神话中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印度的墨麓山,中国的昆仑山,就是宇宙山。佤族神话里依然有洪水故事,洪水将一切淹没,只有人类始祖达惹嘎和一条小母牛乘坐猪食槽而得以生存下来。另一传说洪水之中,只有公明山(佤族神话中的宇宙山,今缅甸境内)还露出一点山头,正是这山头拯救了人类。其实,我们从佤族神话中,看到活形态神话与古典神话有着许多相似的内容,这也是神话发展的规律性所致,说明人类社会进程不论先后次序如何,人们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应是共同的。
后记
为了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和弘扬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国内外学术对佤族文化的进一步关注,让佤族文化走出佤山,走向全国及至世界,在云南大学李子贤教授的倡议和策划下,由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8日至14日在思茅和西盟分段举行。本届研讨会有八十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会,提交论文六十余篇。此次研讨会不仅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当前佤族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新突破,还为佤族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新课题、新方法,为佤族文化研究的拓展、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化·宗教·民俗——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就是这次研讨会成果的集中体现。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杜巍教授十分关心论文集的出版工作,对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做了总体策划并给予具体指导。社会科学系丁春荣副教授、李娅玲副教授、杨洪副教授、罗承松讲师对论文的审定、修改做了大量工作。白应华教授对论文集做了统稿。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对有的文章文字进行了适当的删节,还望作者见谅。编者的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论文集中难免存在疏漏和缺憾,恳请学界同仁、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最后,在论文集即将付梓出版之际,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领导、专家学者、云南大学出版社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辑推荐
《文化宗教民俗(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