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萧霁虹 页数:380
前言
“云南宗教系列专史”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本套系列专史分为《云南佛教史》、《云南道教史》、 《云南伊斯兰教史》、 《云南基督教史》、《云南天主教史》、《云南原始宗教史》。《云南道教史》即其中之一。 “云南宗教系列专史”属于中国地域宗教史,是中国宗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研究中国地域宗教史,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宗教史,并为建立中国地域宗教学和民族宗教学奠定基石。在中国宗教学研究领域,目前尚无系统的地域宗教系列专史,“云南宗教系列专史”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地域宗教系列专史。本套系列专史对推动中国宗教史、世界宗教史的深入研究,促进东西方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境内聚居着26个民族,其中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居住,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与境外宗教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动交往最频繁的省。同时,云南也是我国宗教种类最多的省。境内除了各民族固有的形态丰富多样的原始宗教以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有传播和发展。历史上,各种宗教与云南多种民族、多种社会、多种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宗教与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紧密结合的特点,也构成了云南宗教形态的多样性和云南宗教文化的丰富性。
内容概要
“云南宗教系列专史”就是在上列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扩展、丰富和深化而成的。 《云南道教史》也是在《云南方志·宗教志》、《云南宗教史》的道教专章上扩展、丰富、深化而成的。本书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云南道教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新成果,坚持客观纪实的原则,记述了道教在云南的传播发展历程及其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关于道教传入云南的年代,前述论著虽有“东汉入滇说”和“三国入滇说”,但目前文献资料尚不充分,只是分析推论。唐代以后,特别是明代,道教在云南广泛传播和发展,并与云南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云南道教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道教是我国本土产生形成的宗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和载体,孕育和发展了中华民族许多灿烂文明成果。因此,《云南道教史》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云南道教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道教的丰富内涵,从而继承和发扬道教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书籍目录
前言导言第一章 唐以前云南道教的初传 第一节 道教传人云南的时间、线路和最早教派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南道教史迹 第三节 初传时期的道教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第二章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道教 第一节 道教在云南的多渠道传人 第二节 南诏、大理国王权与道教 一、唐宋王权与道教 二、南诏、大理国王权与道教 第三节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民众道教 一、南诏杜光庭传说和信仰 二、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道士 第四节 道教经云南向东南亚的传播第三章 元代、明初的云南道教 第一节 元代的云南道教 一、元代云南道教信仰和宫观兴建 二、元代道教仙人和中原高道传道入滇的历史传说 第二节 明初全真道人云南 一、元明内地移民与全真派入滇 二、明初全真道在云南的传播及影响 第三节 明初各派高道进入云南 一、明代高道刘渊然入滇传道 二、云南邵以正入京修《道藏》第四章 明清云南道教的兴盛 第一节 明清云南道教官方和民间信仰的兴盛 一、云南道教官职的设置和地方官署宫观兴造 二、云南真武信仰与武当山金殿的捐制 第二节 明清时期道教各派在云南的传播发展 第三节 明清道教与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的融合 一、云南彝族与道教 二、云南白族与道教 三、云南瑶族与道教 四、纳西族木氏土司与道教 五、傣族土司与道教 第四节 明清道教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云南道教第六章 当代云南道教的恢复发展第七章 云南道教文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道教传入云南的时间、 线路和最早教派 相关著述多认为道教在东汉末年就传人云南。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一名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成都市大邑县北)修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授以正一盟威之道,造作道书二十四篇,以教百姓,创立“五斗米道”。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人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五斗米道受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影响,巫术色彩浓厚,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亦称“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又因教徒尊张陵为天师,也称“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派别之一。据《华阳国志》载:张陵自称“太清玄元”。除崇奉老子为教主外,他还造了许多神灵,主要奉持《道德经》、《正一经》为经典,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继续在川西北和陕南一带传道,标志着早期道教逐渐形成。 张陵为了统率教民,创教时便建立了“二十四治”,这是五斗米道祭祀神明的地方,也是管理教民的核心机构,同时也就是24个传教点,每一“治”都有自己的管辖范围,而且,每一“治”还设有“祭酒”等教职人员主持教务。“二十四治”的分布是蜀郡设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漓沅山治、葛贵山治,广汉郡设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昌利治、隶上治,遂宁郡设涌泉治,犍为郡设稠筻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刚治,越嶲郡设蒙秦治,巴郡设云台治,汉中郡设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成都南门左设主簿治、玉局治,东汉都城洛阳高北邙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