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立新 著 页数:293
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确认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则将它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七门“核心课程”之一。就全国范围来说,该课程自20世纪初建立以来,经过几代学者近百年的努力,整个学科体系已发育得十分成熟。历代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作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 汉语言文学系是云南民族大学建立最早的系科之一,而中国古代文学史从来就是该学科的强项,曾被列为学校第一批重点建设的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这门课程的师资队伍较为整齐,先后有一批学养深厚的学者担任该课程的教职。如陈述元、周坊、彭棣华、蔡川右、王守华、徐明清、陶应昌诸先生,都是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望的古典文学专家。现在,仍有一批教师甘于寂寞、坚韧不拔地进行着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全国一些重要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权威刊物转载;或被一些论著评论和引用,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好影响。近五年,我们出版了与古代文学相关的著作五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省级教学科研奖励七项。2005年,该课程入选云南省高校精品课程,同年获准建立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点。这是对云南民族大学这一学科点教学成果、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多年努力的认可。 即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学论集》,选录了张立新、陈友康、曾庆雨三位教授近年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从这些成果中,大致能够见出他们的教育思想、学术旨趣及各自的风格。
内容概要
《古典文学论集》可作为古代文学同仁观摩、切磋、批评的对象,也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和古代文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也可供一般古典文学爱好者阅读。阐释性文字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杰出文学家的精神品质和经典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智慧、情感熏陶和分析方法训练。就像大多数论文集一样,收入的文章质量难免参差,但其中的某些篇章,相信是确实能让大家得益的,不会白读。
作者简介
张立新,男,1951年生,云南祥云人。1982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开始在高等学校任教,先后受聘于大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199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7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及相关研究,研究对象扩展至比较文学、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论著3部。代表性著作有:《先知的智慧——比较视野下的先秦思想文化精华》(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神圣的寓意——(诗经)与(圣经)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神圣的寓意——(诗经)与(圣经)的比较研究》》是一部对中西方文化经典《诗经》和《圣经》作比较研究的专著,其中部分内容曾作为单篇论文发表,有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有3篇被《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录。曾获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云南民族大学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先知的智慧》是一部以比较学眼光解读先秦思想文化的论著,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使先秦诸子往日被掩损的思想放出了诱人的光芒。该书由上海学林出版社作为版本书推出,2005年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书籍目录
序[陈友康]教学论探求学术真知 重视人文关怀——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陈友康]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三课型”、“四环节”——来自精品课程的实验报告[张立新]古典文学综论当前古典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陈友康]仪式化文学写作的困局及超越——论和韵的特点和功鼻E[陈友康]中国古典接受理论的独特范畴:亲证[陈友康]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夸父是谁?[张立新]信仰:《诗经》价值系统的重要维度[张立新]老、庄美学思想管窥[张立新]尊天立教,兼爱世人——论墨翟的宗教理念[张立新]从《秋水》意趣看“逍遥”之境[张立新]长路求索,九死不悔——屈原的人生境界[张立新]全球化语境中诸子文化资源的整合[张立新]重新把握《兰亭集序》[陈友康]唐宋文学研究永州山水诗文:自然美的发现与提升[陈友康]《长恨歌》的文本接受史分析[陈友康]晚唐诗·新月诗·朦胧诗——试论中国诗语”意”、“象”的非一致性特征[曾庆雨]梅尧臣诗的弊病与欧阳修的责任[陈友康]审美主体的生成与人生意义的实现——苏轼人生魅力论[陈友康]元明清文学研究元曲名辨[曾庆雨]“原儒”思想变异与晚明个性提倡[曾庆雨]《金瓶梅》:一个关于“善”的寓言[曾庆雨]不甘失落与不择手段——潘金莲自尊与自卑意识分析[曾庆雨]难耐寂寞与生命寄托——情爱、子女:李瓶儿的两大生命线[曾庆雨]论西门庆文本内界形象的他视角差异性[曾庆雨]市井细民的艺术画卷——论“三言” “二拍”的意蕴[曾庆雨]清词中兴论[陈友康]论《春雪亭诗话》[曾庆雨]明清云南游记与民俗——兼论边疆游记对山水文学的贡献[陈友康]云岭诗歌方外吟——论冰壑子与《云声诗稿》[曾庆雨]作者简介后记[张立新]
章节摘录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有自己鲜明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是由一系列独特的范畴、原理构成的。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这些范畴和原理不断得到归纳、揭示、阐述和运用,从而基本建立起一个东方化的文论体系。这应该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这个体系的呈示和建构,还应该被视为古典文学理论向现代转换的成功标志。而中国古典文论积累深厚,它所蕴涵的思想智慧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将讨论一个还未被学术界充分认识的接受理论范畴:亲证。 有“古今第一名赋”之誉的苏轼的《前赤壁赋》,首段描写明月之夜长江的美丽景象和泛舟者的飘逸感受,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向来被认为是东坡作品中的天仙化人之笔。其文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七说:“余尝中秋夜泛舟大江,月色水光与天宇合二为一,始知此赋之妙。”他说他对该赋妙处的真正领悟是在与东坡大致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情景下漫游长江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谢枋得把自己的观察、体会与赋中情景描写的逼真传神。谢枋得在这里实际上是使用了文本阅读中的“亲证”方法。 亲证,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本解读方法,其特点是用读者的亲身经历去印证作品描写的情景,从而深入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这种方法在宋代基本成熟,宋人不仅在鉴赏实践中使用较多,而且明确提出了“亲证”概念。苏轼尤有精到的议论,而首先使用“亲证”一词的,当是惠洪:“智觉禅师住雪窦之中崖,尝作诗云:‘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诗语未工,而其气韵无一点尘埃。予尝客新吴车轮峰下,晓起临高阁,窥残月,闻猿声,诵此句,大笑,栖鸟惊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