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庆 页数:246
Tag标签:无
前言
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自古就有,它存在了万千年,但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保护和研究热潮的兴起,在我记忆中似乎是20世纪末的事,也就是说还是一件刚发生的新鲜事。也许对于其他国家并不这样,但是,对于20世纪70年代才结束“文化大革命” (革一切旧文化的命)的中国来说,应当是这样的。总之我是想说,强调保护文化遗产,以及为保护而研究文化遗产,这是近20年来的新鲜事。至于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而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更为晚近的事了。就这样,我觉得林庆为保护和开发而研究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一点研究前沿的味道了。故而,从鼓励新人走新路的意义上,我就义不容辞地为本书写几句话,以之为序了。 本书从概念、现状、问题、对策等各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论述。对于一个新问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着手就如此全面展开论述,难免不够精深,但惟其如此,本书却也能提出一些丰富多样的思考,供后来者参考,为自己再往前走树一个路标。比如,在《对策篇》中,对于“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作者提出了11项原则。这么多原则,虽有些繁杂,但惟其如此才更有参考和启发的价值。
内容概要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厚的一个省份,并于2003年10月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综合性试点。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129个县(区、市)中,有民族自治县29个,与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的县25个。在全国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中,属云南省本省独有并世居的民族有15个,占去了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1/4强。这些云南省所特有的少数民族,形成了该省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有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云南省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本书主要分为概念篇、现状篇、问题篇、概况篇、对策篇、案例篇和附录7个部分,旨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概念进行辨析,继而对云南16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①,找出当前保护、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清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的特点,提出有效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应培养的意识、应遵循的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简介
林庆,女,1972年生,云南大理人,哲学硕士。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政治文化的研究。主持完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云南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科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1项,主编、副主编论著2部,在《云南社会科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学术探索》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前言概念篇 一、有关“文化”的几个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概念的提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四、云南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现状篇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现状 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及措施 三、抢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问题篇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类型分析 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概况篇 一、傈僳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白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普米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基诺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景颇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傣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哈尼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布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独龙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纳西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怒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二、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三、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四、拉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五、德昂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六、阿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篇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应树立的意识 三、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路和途径 四、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案例篇 《云南映象》:展示云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鹤庆新华村:小锤锤出的“银都” 丽江:打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品牌附录 附一: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附三: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附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事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概念篇 存在在思想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 ——海德格尔 在当今国际上,“文化”是一个备受青睐的字眼,在当代学术词汇中,“文化”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中,文化一词同样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垂青。从各国、各民族来说,大的方面有各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各民族民俗文化,小的方面来说衣食住行无不贯穿“文化”,如衣有服饰文化,食有饮食文化,住有社区文化,行有旅游文化……总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界定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①由于“文化”简直成了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现象,可以说人类越来越生活在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中。也正是因为有了文化,人类才真正过上了人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类是文化的动物。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特有方式,人类总是根据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着;反过来,文化又在人类中间创造了一种同样是人类特有的联系,决定了人类生活的人际特点和社会特点。在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的特有方式的统一性中,同时又存在着文化的多样性,而人类就生活在这种多样性中。因此,文化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础,并使人类更加完美或日趋完善。这种完善依赖于文化的传承,动物尽管也有传承,但传承的仅仅是动物的本能,人则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而文化的历史沉淀又集中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中。通过这种“文化遗产”的代代传承,后人可以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切,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智慧,使自己少走弯路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就成了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是无法用单纯的金钱衡量的财富。实际上,文化既是人的本质规定,又是一种通过社会、传统来承递的历史沉积物,因而人既是文化的存在,同时也就是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和传统的存在。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