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白兴发 编 页数:346
前言
子君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是昆明地区历史上最古老的居民。他们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积极进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对国,家、对民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彝族子君人先民属于滇池地区最早的土著人。早在先秦时期,滇池周围地区已邑聚着“滇”、“劳浸”、“靡莫”等部落,“君长什数”,“同姓相扶”,“滇王”是滇池地区数十个君长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个。滇池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已“耕田,有邑聚”,“肥饶数千里”。据子君当地故老口碑相传,其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即居住于“提味苴”(子君语“狐狸箐”),也就是今跑马山至呈贡天子庙一带,并筑有土城。唐宋时期,“徒莫祗蛮”始见于史载,子君人先民“撒摩都”(些么徒)为其一支;南诏末有所谓“乌蛮三十七部”,“些么徒(撒摩都)莫祗蛮”分治河阳(今澄江)郡地,占据强宗部(今阳宗)、休制部(今玉溪)、步雄部(今江川)一带。南宋时期,在今罗平、师宗、丘北、泸西、弥勒一带以彝族先民为主建立了“自杞国”地方政权,自杞国在善阐府(今昆明附近),子君人先民为其主要居民。明清及至民国,“撒马都”、“洒摩”、“些门”、“自杞”、“子肩”、“子精”、“子荆”、“子间”、“子君”等称呼不绝于史载,实皆为“子君”的自称或同音异写。
内容概要
《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是子君村委会积极响应省委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响应省市各级政府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着力挖掘彝族民间文化遗产,打造子君多元文化精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举全村之力推出的一部系统介绍和反映子君历史文化的佳作。该书由子君村部分退休干部、教师参加编写,材料独到新颖,原味浓郁,最后由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白兴发博士统稿主编,从而使《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内容在提炼、研究的深度上均上了一个台阶。 《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的出版,向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子君村、认识子君人的机会,从而也极大地提升了子君的知名度。
作者简介
白兴发,1965年生,云南丘北人,彝族,历史学博士,中国彝族第一个博士后,2002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担任云南民族大学彝学会会长。出版有《彝族文化史》、《彝族传统禁忌文化研究》、《彝族古代文化》三部专著,《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云南民族学》即将出版,在各种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热爱本民族历史文化,勤勉耕耘和探索,力图走遍彝区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为此,脚步没有停息……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一、族源、族称二、村落、人口(一)村落、村史1.邑聚考2.村落3.滇越铁路擦边而过4.村史5.行政区划(二)人口1.人口数量2.年龄结构3.人口发展情况4.文化结构三、经济社会发展(一)农业1.土地2.土地所有制的转变3.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4.作物种类的变化(二)手工业1.纺麻线2.工匠(三)多种经营(四)土特产(五)经济发展概况(六)人民生活1.交通工具2.运输工具3.通信工具4.家用电器5.住房四、教育、卫生(一)教育(二)卫生五、语言(一)语音1.声母2.韵母3.声调4.音节5.语音变化(二)词汇1.词汇的组成与分类2.词汇的音节与分类3.词汇的语义与分类4.构词法(三)语法1.词类2.词组3.句子(四)子君语常用词、词组简表六、风俗习尚(一)服饰(二)住宅(三)婚姻(四)家族(五)丧葬(六)节日1.子君人全年节日2.跑马节、火把节3.跑马山的赛马会4.跑佛节5.行雨节(七)礼仪(八)生育(九)饮食七、宗教信仰(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二)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三)佛教信仰(四)禁忌八、文学艺术(一)文学1.儿歌、游戏、民谣2.子君地域风貌传唱3.昆明小调4.情歌5.谚语6.笑话7.对联8.传说故事(二)艺术1.音乐2.舞蹈3.绘画4.刺绣九、文物古迹(一)护国寺(二)弥诏卡五庙(三)碑刻1.五谷楼碑记2.新建五谷神祠碑记3.光绪十六年卖山碑文十、人物(一)土司考(二)名人1.清代2.民国时期3.缪云台附录(一)户主姓名统计(二)市级以上部分先进个人(三)部分昆明市人民代表名单(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干部名单(五)子君村部分援外人员(六)子君村部分在外工作人员大事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族源、族称 “子君”或称“自杞”、“子荆”、“子精”、“子肩”、“子间”,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属滇池地区最早的土著人之一。 从滇池区域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在今呈贡龙潭山发现了距今3.5万年的呈贡县龙潭山人的古人类化石(现已定名为“呈贡龙潭人”)。说明距今3万年前在滇池东南岸出现古人类繁衍生息的足印。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居住在离滇池不远的高平地或小山丘之上,使用石斧等工具,从事原始农业。例如,子君人原始古老《阿乌》的词中,就深藏着一句“粉去买买唠”(子君语,意为“旱谷成熟了没有”)。从中可得出当时的古人类在原始农业中,在平缓地带或山丘之上以种植旱谷为主,并兼以狩猎或捕捞海螺等。 再追溯到先秦前期,滇池沿岸早已邑聚着“滇”、“劳浸”、“靡莫”等原始部落族群,其各自称谓或以居住地而定。当时在云南境内居住着很多土著民族的部落群,当赖以生存的自然食物贫乏或出现族群部落的自然分化时,即形成了部落的分化迁徙。部落族群的分化迁徙或东或西,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当到达能赖以生存的地方时,这些迁徙的部落族群就定居下来,他们以村落或部族为单位,有的与当地的土著民族相杂居,分布于云南的北部、东中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后经千百年来的发展演变,即发展成为今天藏缅语族各兄弟民族的核心。 今天西南各地彝族都普遍传说洪水泛滥之后,笃慕繁衍了彝族,大家都认为笃慕是民族的共祖。彝文典籍中大量记载了笃慕的活动,洪水泛滥之后的笃慕——六祖也成了全民族认同的历史人物,这是古代部落分化或部落战争的折射和沉淀。六祖分支在彝族史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奠定了彝族后来的分布格局和居住范围。到公元前2世纪,彝族历史在汉文献中的记载较为详细,那时西南地区分布着许多部落,四川安宁河流域一带居住着数十个部落,以“邛都”为最大。在滇池与滇东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劳浸”、“靡莫”部落,以“滇”为最大。可见滇池及周围地区、大小部落林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