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成权,詹向红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500年至1840年这三个多世纪,是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出现新形势的时期: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物质文化为主的间接交往局面,在思想文化层面出现了直接的对话,在亚欧大陆两端之间一度呈现“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双向交流的文化景观,儒学也因之进入了欧洲。 在中国这块历史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儒学为什么会进入欧洲?它在欧洲的命运如何?这就是本书希冀回答的问题。
作者简介
张成权,1964年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下农村、进工厂、教中学、办报纸,度过18个春秋,1982年后在安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工作10年,1991年进合肥学院至今。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出版的著作有《道家与中国哲学-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2004)、《王茂荫与咸丰币制改革》(黄山书社,2005)、《中国文化:起源、形成和演进》(南方出版社,2008)、《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等。詹向红,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9年,进修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现任合肥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安徽省朱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光明日报》、《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引言上编 儒学西传的背景第一章 1500年前后的中国和欧洲 1500年:世界历史的分界点 1500年之前:中国和欧洲的相对隔离 “丝绸之路”与“香料之路” 奥斯曼帝国:欧洲人陆上东进的新障碍 “寻找契丹”:“大航海”的目标 1500年之后的中国和欧洲第二章 葡萄牙:第一个与中国觌面的欧洲国家 印度航线的开通 香料:葡萄牙人海外扩张的动力 占领马六甲 觊觎中国 占据澳门 欧洲人纷至沓来第三章 “宗教改革”与耶稣会士来华 海上“十字军”东征 基督教的“普适”价值观 奥古斯丁 阿奎那 征服:传播福音的手段 “宗教改革”与耶稣会的成立 基督教来华的先驱 沙勿略:基督教的“远东开教”者 传教士蜂拥来华第四章 “利玛窦规矩” 范礼安:耶稣会“适应”策略的筹划 罗明坚:“适应”策略的最早实践者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开拓 “利玛窦规矩” 《交友论》:利玛窦第一篇中文著述 援儒证“天”:利玛窦的“天学”观第五章 “中国礼仪”之争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礼仪”之争 “译名之争” “礼仪”之争 政教抗衡 “礼仪”之争之后下编 儒学在欧洲第六章 儒学西传欧洲 儒学何时传入欧洲? 沙勿略眼中的中国道德风貌 蒙田:关注过中国儒学? 门多萨与《中华大帝国史》 《绝妙论文》:向欧洲介绍儒学的最早作品 利玛窦与儒学西传 利玛窦的“儒学观”(一):“儒教” 利玛窦的“儒学观”(二):原始儒学与宋明儒学的区分 利玛窦的“儒学观”(三):程朱理学与“王学” 儒学经典在欧洲的译介 《明心宝鉴》:第一部西译的“中国哲学著作”? “四书”、“五经”的最早翻译 传教士对儒学的译介 白晋:“奉旨”研究《易经》第七章 关于“理”的争论 马勒伯朗士与培尔在“理”上的分歧 龙华民对“理”的理解 马勒伯朗士其人及思想 《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马勒伯朗士所理解的“理” 比埃尔·培尔:“无神论”的中国 莱布尼兹与中国儒学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了解 《
章节摘录
《吕氏春秋》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解结”的故事:“鲁鄙人遗宋元王闭。元王号令于国:有巧者皆来解闭。人莫之能解。儿说之弟子请往解之。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一。且日:‘非可解我不能解也,固不可解也。”“欧洲中心”论就是一个难解的“结”,是在欧洲学者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心结”。这个“结”使他们忘记了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欧洲很多文化因素往往来自东方,忘记或者有意回避了儒学在欧洲的这段历史,特别是儒学与欧洲启蒙运动相关联的历史。既然这个“心结”与他们忘记历史有关,那么,解开这个“结”的最好方法自然就是重温历史。在我国学术界,对儒学在欧洲这段历史也长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经王国维、陈垣、张星娘、冯承钧、洪业、岑仲勉、向达、朱谦之、朱杰勤、方豪、阎宗临等先辈的相继开拓,由传教士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开始成为中国学术界(史学界)的一个研究领域——中西文化交流史(或日中西交通史)领域,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段——“西学东渐”,仅有少数学者(如朱谦之、阎宗临等)着重考查了中国文化(含儒学)西传及其在欧洲的影响。
后记
《1500-1840儒学在欧洲》这本小册子实际上是我们所交的一份“作业”。出“作业”题的便是安徽省朱子学研究会龙念、秦德文两位会长。他们多次提出,朱子学乃至整个儒学早已是国际现象,深化朱子学和儒学的研究,需要以更宽的视野反观朱子学和儒学的过去和现在;这个视野不仅要放在东亚,还应该研究朱子学和儒学在欧洲。我们钦佩两位会长的远见,也为他们推动朱子学和儒学研究的诚心所感,就选做了“儒学在欧洲”这个题目。“儒学在欧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接受这个“作业”之后,我们拟从梳理已有资料和学术界现有成果人手,理出儒学在欧洲的大体脉络,以便为进一步探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梳理”情况就主要反映在这本小册子中。在“梳理”中,从安徽省朱子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诸伟奇教授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甚多,其帮助和支持的力度非一句“致谢”可以表达得了的。所谓“梳理”也就是学习,是对先哲今贤研究成果的纵览、消化和吸纳。没有他们的成果,我们也就无从“梳理”。但我们无法一一枚举他们的成果,只好在此一并致谢。我们还要借此机会感谢责任编辑朱丽琴女士,她在这本小册子上融注的大量精力和心思,不仅让我们感动,也使我们对“为他人作嫁”的编辑工作有了更深的感受。这本小册子看起来似乎有一个“框架”,其实只是一篇篇或长或短札记的组合。这种“组合”表明,这本小册子并不是所谓的“最终”成果。我们之所以将这个仅仅反映阶段性工作情况的小册子公诸于世,既是为了交一份“作业”,也想抛出一块“砖”,以期引出精美的“玉”来。因为“儒学在欧洲”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它确实需要研究中西学术交流史“高手”的介入。以“爝火微光”引出“日月之明”,实为我们之愿。
编辑推荐
《1500-1840儒学在欧洲》:“儒学在欧洲”既是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理论课题,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否定了“欧洲中心”论,也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和中西文化如何对话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