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俊松 页数:196
内容概要
在许俊松先生的笔下,古老亳州的历史人文,呈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与地处皖南的歙县,形成强烈的对照。歙县秦代即已设县,自唐至清历代为州府郡治,而城池始建于明,直到今天,部分城垣和南、北谯楼,还仍然保存完好。城内有大量的明清住宅及庭园,一些街市里巷,也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位于安徽省中部的寿县,古称寿春,春秋时为蔡侯重邑,城墙始建于宋,经明清两代修筑而愈加沉固,其最大的特点是兼有防洪功能。寿县是楚国最后的国都,也是在这里,楚王负刍向秦国投降。在中原文化、楚文化以及吴楚文化在两淮的冲撞交汇中,楚文化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由此构成江淮间迥异于北地的浪漫而绚烂的文化形态。寿县城郊有八公山和著名的古淝水,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格外显要。许俊松先生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从北至南,逡巡在安徽十四座历史名城之间,追寻和挖掘这些古老城邑的历史,以优美的笔调,描述皖山皖水的雄奇灵秀,三皖风物的别具一格,安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那些星辰一样闪烁在历史夜空中的人物。
书籍目录
序引子亳州 汤王陵·地下运兵道·曹氏孤堆·花戏楼·南京巷钱庄·大关帝庙·江宁会馆·华祖庵涡阳 涡河·天静宫·尹子孤堆·老子文化广场蒙城 逍遥堂·庄子祠·双公庙·嵇康墓·蒙城文庙·尉迟寺遗址·万佛塔凤阳 中都故城·凤阳鼓楼·龙兴古刹·明皇陵·凤阳花鼓寿县 古城墙·铸客鼎·郢爰·昭关·安丰塘·孙叔敖祠·鄂君启节和县 陋室·镇淮楼·和县猿人遗址·霸王祠安庆 世太史第·振风塔·古谯楼·安徽省立图书馆旧址·敬敷书院·独秀园桐城 半山阁·慎宜轩·桐城文庙·张氏故居·六尺巷·紫来桥·戴名世墓·潇洒园潜山 天柱山·诗崖漱玉·山谷寺·太平塔·薛家岗遗址·孔雀坟·程长庚纪念馆·万涧古戏楼宣城 谢跳楼·敬亭山·太白独坐楼·弘愿寺·双塔贵池 秀山门博物馆·杏花村·秋浦河·李白钓台·贵池傩绩溪 明伦堂考棚·胡雪岩纪念馆·大黴岭·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胡适故居黟县 桃源洞·浔阳台·西递(追慕堂/思孝堂)·宏村(南湖书院/承志堂)歙县 渔梁坝·渔梁街·紫阳桥·棠樾牌坊群·许国牌坊·潘家老祠·四世一品坊·竹山书院·深渡结束语
章节摘录
和县 将和县永久带入中国文学史的,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样的诵读声中,记住了“和州刺史”刘禹锡,记住了长江北岸这座名叫和县的小城。 和县古称“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北齐天保六年、南梁绍泰元年(555),改历阳为“和州”。为什么要改名呢?是因为这一年的五月,北齐、南梁两国在历阳议和,将会盟之地改名“和州”,就是为了纪念这件大事。刘禹锡《和州刺史厅壁记》中,专门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北齐天保六年是公元555年,今天说来,已是1400多年前的往事了。 被朝廷贬来和州做刺史的那一年,刘禹锡52岁,在古代,这已经算得上是一位垂暮老人了。当时的和州知县姓策,是个势利眼,见刘禹锡是贬官的身份,就把他安排到南门外很偏僻的江边居住。按规定,刺史应居住在县衙里有三正三厢的房子中。如此不公的待遇,刘禹锡并没在意,反而高高兴兴,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里的“争辩”,是指在永贞年间那场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革新中,改革派与反对派之争。公元9世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严重危及李唐政权。因此进行政治变革,成为一些士大夫的共识,刘禹锡和小他一岁的柳宗元,就是因为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长期被贬。刘禹锡是公元824年8月,由四川夔州调任和州刺史的,此前他已经辗转多处,在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弃置了23年。但尽管如此,他仍能够化悲苦为哲思,写下“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明亮的诗句。 刘禹锡心胸开阔,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策县令心里却不舒服了,他又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房屋也从原来的三间,缩到了一间半。刘禹锡仍然没有计较,这回他在门上贴的对联是: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在和县百姓的口口相传中,可恶的策县令再次调换了刘禹锡的住房,房子更小,真正的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凳。 刘禹锡忍无可忍,于是愤然写下了《陋室铭》。 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我们今天看到的陋室,坐落在县城中央陋室公园的东南角,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所复建,三间正房居中,两侧厢房,呈品字型布局。正房斗拱飞檐,典雅别致,偏厢白墙黑瓦,朴素简净。院内麻石铺地,石桌石凳,绿荫遍地,竹木扶疏,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遗韵。公园内的“半月池”,为明代正德年间遗迹。太阳照进来,有一些或明或暗的光影。侧耳倾听,能够依稀捕捉到当年从这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小院里传出的朗朗笑声。 据说《陋室铭》写好之后,刘禹锡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一时朝野轰动。可惜这方珍贵的“柳碑”和陋室一起,屡屡毁于战乱,又屡屡被重建,园内所藏的数块唐代青砖,也不知被什么人窃去。 《陋室铭》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以短短八十一字流传于世,可谓字字珠玑。除《陋室铭》外,刘禹锡在和县的香泉镇,还作过一篇《洗心亭记》。唐长庆四年(824)八月,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一个多月后,九月二十三日,这位政治上屡屡失意的大诗人即轻车简从,到香泉镇散心。当他来到位于覆釜山上的洗心亭时,联想到仕途的失意,官场的黑暗,不禁文思泉涌,挥笔写下《洗心亭记》这篇碑记。此记与不久后创作的名篇《陋室铭》有异曲同工之妙:洗心要净,无欲则刚;陋室虽小,唯吾德馨,完整地表露了这位大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人格魅力。 据考证,洗心亭为南梁昭明太子所建,昭明太子萧统在香泉镇温泉治病和读书期间,身边常有文人和官员聚集。可惜兵燹连绵,洗心亭久已毁圮。刘禹锡才华横溢,一生留下大量诗文,仅传世的《刘宾客集》就达40卷之多,除《陋室铭》外,《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等等,也都是在和州任上所作。刘禹锡的诗语言简达,意象鲜明,尤其是他的咏史诗,悲凉深邃,干锤百炼:“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与和州一江之隔,心境寥落的刘禹锡,在和州任上时,一定不止一次到这里来过。依山而建的石头城,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形势险固,曾是六朝时的军事重镇。然而随着陈朝的灭亡,石头城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意义,城垣颓败,衰草丛生。六朝繁华逝去,没留下一点痕迹,唯有这四围的青山,长江的波浪,天边的明月,还在寂寞地守候着这座空城。自居易曾经预言,后来的诗人凭吊南京,都将无法回避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挑战。 《金陵五题》中和《石头城》一样脍炙人口的,还有《乌衣巷》,吟诵之间,让人有无限慨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21岁考中进士,和他同榜的还有柳宗元。他二人一生交好,人称“刘柳”;又与自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当刘禹锡接到朝命,离开和州陋室准备回京听用时,曾专程前往扬州,与在那里任职的自居易相见,两位诗坛领袖在筵席之上诗酒唱和,“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这次扬州欢宴中的名句。 真是胸襟坦荡,华彩粲然啊。徘徊在“陋室”小小的院落,遥想当年,不禁感慨万千。历史在和县留下这样一位诗人,和县非常幸运。和县山川毓秀,人文景观密布,有渔邱渡、浣纱祠、亚父城、桃花坞、镇淮楼、喜雨亭以及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等众多名胜古迹。和县境内的天门山又叫西梁山,位于白桥镇内,俯临大江,与当涂县的东梁山夹江对峙,仿佛一座天设地造的门户,故称“天门山”。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游览题咏,其中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千古传诵。 因为李白的《望天门山》,这座毫不起眼的小山,永远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亚热带季风从和县的大地上掠过,带来温暖湿润的气息。二三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在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更是将和县这座小城推向了世界。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和县西北约45公里处的善厚镇汪家山北坡,是江淮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洞穴遗址。龙潭洞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涸,当地人遂以“龙潭洞”命名。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因在龙潭洞一带兴修水利,炸山开渠,大量化石露出地表,当地群众称之为“龙骨”。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之进行发掘,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零星的牙齿和额骨、颌骨碎片化石。专家鉴定,头盖骨化石为20岁左右的男性猿人,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距今大约28~24万年。这些猿人骨和齿化石,后来被定名为“和县猿人”。和县猿人已经脱离了人类的婴儿期,是直立人中的进步型。他的头骨较大,厚重而低矮;额骨低平,明显向后倾斜;眉脊粗壮突出,额鳞隆起,颅骨骨壁略厚于北京猿人;脑容量约为1025毫升,比南方古猿大一倍;颧骨很高,上颌向前突出,下颌骨非常粗壮,总的形态与北京猿人较为相似,又有一些较进步的特征,均属晚期直立人。 龙潭洞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与和县猿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南方大熊猫、北方剑齿虎、肿骨鹿、髭狗、巨河狸、棕熊、额鼻犀、剑齿象、中国貊以及华东地区特有的四不像和扬子鳄等等60余种动物化石,以及一部分粗陋的骨器、火烧骨片和灰烬。这表明当时的江淮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林木茂密。凶猛的剑齿虎和其他一些食肉的野兽出没山野,体格庞大的犀牛和大象,成群的猕猴,也生活在这里。和县猿人成群结队,或去水边捕鱼,或去山林打猎,或到树上采摘野果,度过了漫长的史前岁月。 在此之前,考古界普遍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唯一摇篮。和县猿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猿人化石在东部地区的空白,这说明早在几十万年以前,地处我国东南的江淮地区就开始有了人类活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在繁昌人字洞没被发现之前,和县猿人一直被视为安徽历史的开端。 距离龙潭洞遗址20多公里处,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身亡的乌江镇。乌江镇又名乌江浦,以土多黑壤而得名。在郦道元《水经注》中,“浦”指长江中下游的支流汇人大江处。和县境内,以“浦”命名的地方有好几个:“横江在东南,南对采石矶,亦日横江浦,东有杨林渡,又有当利浦,东北有乌江浦。皆大江别浦也……” 早在秦时,乌江就是著名的古聚落,尤其是汉初,战败的项羽在此拔剑自刎后,乌江更是屡屡出现在文人笔下,成为历史名镇。 “乌江”这一地名,最先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据司马迁记载,项羽兵败垓下后,“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舣”是将船停下来,靠在岸边等待。按照地方典籍《历阳典录》的说法,乌江在秦汉时为东城县的一个亭,而《辞海》“乌江条”也说:“秦置乌江亭,因附近有乌江得名。”秦制“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 由此可知,秦时乌江已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津渡,项羽一路狂奔来到这里,是要强渡乌江渡口,回到江东的老家去。而历史的残酷性在于,项羽西渡伐秦,也是从这里过的江。《史记》上说:“项梁乃以八干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东阳,在现在天长县的西北,离乌江不远。待到战败南逃,又直奔乌江,是出于对这一带地形的熟悉。 现在,我们终于站在了乌江边上。这是一条细细的江汊,将小镇一分为二,南属江苏,北属安徽,中间一座小桥相连,而南北两镇同名“乌江”。项羽时代,这一带江浦纵横,沼泽遍布,经岁月磨洗,如今早已改变了模样。霸王祠就坐落在镇东南的凤凰山上,近在咫尺。 公元前220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率800骑突围南下,退至乌江后自刎,后人立祠祭祀,名日“霸王祠”。沿凤凰山坡势拾阶而上,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题书的“霸王祠”牌坊和青石汉阙门楼遥遥可见。走进仿古式大门,但见绿柳婆娑,松柏掩映,屋宇亭榭散布其间。正中享殿,竖有仿青铜项羽立像,手按剑柄,目光如电,重瞳戟鬓,刚愎逼人。享殿后面是墓区,通往墓台的神道古松森然,道旁立有石人石兽,粗犷简约,为典型的明代风格。 霸王祠的正式名称为“西楚霸王灵祠”,其鼎盛时期在唐代,有正殿、行宫、水龙宫、棂星门及轩、舍、厢、室等九十九间半,自唐以降,千年香火不断。传说帝王之祠方可百间,项羽未成帝业,只得少半间。 我们今天看到的霸王祠是1984年以后重建的,占地百余亩,巍巍荡荡,蔚为壮观。漫步于景区之内,可见乌江亭、抛首石、旗杆台、驻马河、二十六骑士坡等遗址。抛首石位于凤凰山西麓,为项羽自刎处。过抛首石北上,是二十六骑士坡,纪念与项羽一道激战身亡的二十六名将士。传说项羽从垓下败退乌江时,仅剩二十六骑。乌江亭长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乌江亭长备舟待渡,对项羽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逃命机会。不想项王却仰天长叹道:“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无愧于心乎!” 这就是我们日常口语中“无颜见江东父老”一词的由来。 接下来情节的发展,颇富戏剧性。在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后,项王将心爱的乌骓马托付给亭长,命骑士下马步行,持短兵器接战。而此时汉军已近在眼前,双方厮杀,项王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 混战之间,项王发现了汉军中的故人吕马童。项王惊诧道:“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因和项王相识,不好意思与之对视,而项王却说:“我知道汉军悬赏买我的人头,值干金,封万户。吕马童,你我既是老朋友,我就把这个人情送给你吧!” 项王于是挥剑自刎。 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刻,天地为之黯然。项羽式的悲壮,空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尘烟。 景区右侧有一院落,前庭立着项羽半身像,头颅高昂,虎目戟髯;后庭为回廊,深广迂回,四壁镶诗碑百余方,均为古今慨叹项羽霸业成败的诗词,多出自名家之手,笔走龙蛇,字腾云烟。最著名的诗词碑刻,当为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出大院往南,有一亭,亭内悬一大钟,钟前悬一横木,周遭绿树环绕,战旗猎猎,旗上均以篆体大书“项”字。 这是三十一响亭,据说撞这口钟,一定要撞三十一响,因为项羽是在31岁那年死去的。 1939年春,毛泽东曾手书杜牧《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蒙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末路英雄项羽的不肯过江,表示否定。 如果项羽过了江,历史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呢?无人能够预言。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项羽不过江东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而留给历史的,却是永久的慨叹与震撼。 古往今来,出现过不止一个刘邦,而项羽在中国历史上,却是绝无仅有的。项羽称霸,时间虽短,却惊天动地,威震古今,远远超过了刘邦的数百年帝业。 站在凤凰山上,俯瞰滚滚长江,2000多年前的那场楚汉相争,仿佛还在继续,风萧马鸣,刀光剑影,如在眼前。
编辑推荐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巡礼》从安徽北部亳州开始至皖南歙县对安徽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一番美的巡礼,是一部文化散文集,完美地展现了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展现出皖南文化的妩媚,和皖北文化的粗放。其中多有名胜景点、文物古迹与那些相关的人事,是了解安徽历史、文化、人文的好读本。 当朝霞漫天或是夕阳西下,古老的淮水、涡水、皖水、练水渐渐染上胭脂般的暖红,这些古老城邑点起的璀璨灯火,将漫漫的历史长夜照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