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兆勇 页数:245 字数:2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兆勇编写的一部文学研究著作。《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词》上下编两部分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上编以追问苏轼和陶诗中所包蕴的蜀学特征为视角切人全面阐释苏轼和陶诗作。下编是放到宋学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北宋词的发展进程。上下编所阐述内容之间互为因果,它们共同呈现着北宋中后期的文化风貌。
作者简介
张兆勇,1965年生,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关系问题研究。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华自然观与天人性命之学。已出版的著作《沧浪之水清兮——中国古代自然观山水田园艺术的文化诠释》(作家出版社)、《蜀学和<东坡易传>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书籍目录
引子 感悟苏东坡与宋代文化
上编 追问和陶
第一章 苏轼和陶诗的蜀学阐释
第一节 和陶从“问陶”开始
第二节 “庶几渊明之心”的惠州和陶节奏
第三节 儋州、“止酒”境界的铺陈
第二章 苏轼和陶诗问题综述
第一节 和陶问题面面观
第二节 苏轼和陶在风格上的几个特征
第三节 短札二首
下编 聚焦侧艳
第一章 从乐工之词到士大夫词转移的三步骤
第一节 从柳永词的“俗”说起
第二节 从情的角度看欧阳修词与宋词进程
第三节 苏轼词对欧阳修的新跨越
第二章 文人词,词风新转变
第一节 关于文人词概念的提出及思考
第二节 以文人词为视角再读少游词
第三节 关于山谷词诸多问题之我见
结 语
回眸宋代文艺思潮的逻辑进程及陶论于其中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在元祐占时代,广大读书人皆用此种人格理想武装自己,其结果则在于他们能以特有的洒脱与理趣对抗人生各种复杂情况的发生,比如社会思潮突变、人际交往复杂、人生无可奈何,凡此种种。作为领头人,苏轼的魅力在于他最成熟、最深厚,同时也最圆融、最无奈地把握了这些时代的阵痛与隐情。“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阴雨也无晴”这个结论对此段历史为什么会有如此效果,就在于它得来太艰难,咀嚼起来太苦涩。它的含义是说“尘心消尽道心平”(《临江仙》)、“人生有味是清欢”(《浣溪沙》)。与之相比,和陶诗又应是苏轼在其晚年对此种思想的再咀嚼。从审美效果来说,系列和陶诗如同夕阳西下之时漫天的彩霞。 (二)对后代,他是元明清以来文人所反复涵泳的偶像 众所周知,自孔子以来儒家学者所自觉遵循的人生理想是达兼穷独,但古往今来士人的努力,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将出世、人世分得太分明,因此在中华士人的内心深处个人与国家利益经常出现冲突。 苏轼的贡献在于成功地打破了出世与人世的界限,对儒家所关怀的“达”、“穷”等进行了重新组合。具体言之,苏轼的做法是致力于将所渭的理想铺陈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在平时言行举止中找寻理想(当然,宋人均愿意这样做,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是因为苏轼更有诗意,故经常使尖锐显得钝化。因为苏轼的诗词更接近生活真实,又因为他使尖锐钝化,故而不仅协调了理想与现实,还让后人通过阅读苏轼的诗词看到诗词背后更深层面。如果说苏轼在黄州之前就以“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拉近了此世与超越的距离,那么黄州之后苏轼更是加大了对此的思考。苏轼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只曾常总》)苏轼说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平头百姓。他认为,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编辑推荐
《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词》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书中,作者试着把苏轼和陶看成是苏轼对话陶渊明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苏轼最关切者是陶渊明的人生困惑及解决的思路等问题。在此苏轼赞同陶渊明直面人生的态度,同时又摆脱了陶渊明直面之后的苍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