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物的文学价值研究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吕华亮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以往的《诗经》名物研究,大都着眼于博物学范围,较少谈及其与文学、美学的关系。该书在前人与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探讨《诗经》名物运用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艺术成就和审美趣尚。

作者简介

  吕华亮,1970年出生,安徽寿县人。2005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获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淮北师范大学教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

书籍目录

序(王洲明)绪论第一章 《诗经》的时代背景第一节 礼乐文化与远古“遗留”第二节 周代两大主题生活:祭祀与战争第三节 周代科技发展简况第四节 周人的主导思想小结第二章 《诗经》名物的特点及其生成原因第一节 名物的丰富性第二节 名物的选择性第三节 多用草木鸟兽虫鱼小结第三章 《诗经》名物与周人的时代精神第一节 《诗经》名物与周代君子的人格追求第二节 《诗经》名物与周人尚武精神第三节 《诗经》名物与周人“以农为本”精神小结第四章 《诗经》名物与周人的生活画面第一节 名物视角下的周人婚恋、家庭生活第二节 名物视角下的周人宴饮生活小结第五章 《诗经》名物与《诗经》的审美特征第一节 名物视角下《诗经》的质朴美第二节 名物视角下《诗经》的灵动美第三节 名物视角下《诗经》的含蓄美小结第六章 《诗经》名物与《诗经》的艺术成就第一节 名物、意象、意境第二节 名物与“赋、比、兴”第三节 名物与《诗经》人物形象塑造第四节 名物与《诗经》的语言小结结语附 从《诗经》名物的研究纠正今人对诗意的误解(三则)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著名史诗,它描写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展示了战争的暴烈、和平的可贵。诗中有关战争的描写,手法、风格与《诗经》迥异。具体地说,《伊利亚特》通过对战争过程、场面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了战争的真实面目。比如描绘冲锋陷阵:“现在一大队一大队的达那俄斯人冷酷无情地冲人战阵了,就像巨大的波涛,在一阵西来飓风的催逼下,一个接一个地冲到那轰然回响的海滩上”;描写两军格斗:“两军终于接触了,盾牌、矛子和披甲战士们都冲突起来了。那些盾牌的肚脐互相碰撞,发出轰然巨响,怕死者的尖叫混合着毁灭他们的人的大言,地上流着血。譬如冬天两条泛滥的山涧,从高处的大源泉出来,滚到一个深潭里去汇合”;描写武器和头盔:“雅典娜鼓动起堤丢斯之子狄俄墨得斯的勇气和决心……她使他的盾牌和头盔都闪出一派光焰,好像那天狼星刚刚从大洋里洗澡出来,照耀得其他的一切星都黯然失色”。这样的描写,诗中很多。  可见,同是写战争,《伊利亚特》重在对战斗过程的细致描述,充满着血腥;而《诗经》却精于车马名物的铺陈,不见刀光剑影。同是写战事名物,前者写盾、写矛、写头盔,其目的是以此表明战争的惨烈,突出将士视死如归的英勇;后者写车马、写旗帜,其目的是以此烘托王师之威,突出王师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诗经》的德战思想与周人以德服天下的总体思想是一致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诗经》名物的文学价值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