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沈玉华 页数:252
前言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大学教育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使命。为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进行的改革和探索近年来层出不穷,新出版的关于创新教育的著作争奇斗艳。现在读到沈玉华、谢安建两位教授的书稿,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部《百合千分胜造化——化学发现与创造思维》不是从理论方面来研究思维过程,而是从化学发现或发明过程出发,探讨这一过程给人的启示。这便是本书独特的视角,而这本身不也正是一种创新思维吗? 虽然我是一位人文科学工作者,依然可以大体读懂这本书,并被它所吸引,这大概是由于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知识性。本书囊括了化学发展史上的近60个重要的发明或发现,虽然都只是一些“点”,但还是可以隐约从中,见到化学发展的“线”。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化学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可以认识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伟大人物,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化学知识。 二、趣味性。本书告诉你化学的发现并不是一部索然无味的创造史,这其中虽然充满艰辛,却也不乏趣事。如:波义耳因为一束花而发明了指示剂;凯库勒在梦里发现苯环的结构;维勒宣布人工合成尿素后,瑞典著名的化学家贝采尼乌斯说:“能不能在实验室造出一个孩子来”;格氏试剂发明人格林尼亚原本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二流子”,却因遭一个姑娘的骂而发愤努力,终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尤里运用阿斯顿的错误结论发现了“氘”,成为“错误中的喜剧”。
内容概要
《百合千分胜造化:化学发现与创造思维》按时间顺序一共选取了化学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的57个发现或发明。其中,从20世纪开始,以获诺贝尔化学奖事件为主,回顾事件过程不是《百合千分胜造化:化学发现与创造思维》的主要目的,而是要通过回顾发现或发明的过程,从中寻求对我们有益的启示。针对每个发现或发明事件,《百合千分胜造化:化学发现与创造思维》都总结了启示。《百合千分胜造化:化学发现与创造思维》在遵循发现或发明过程的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融入一定的知识性,还尽量增加事件的趣味性。发现或发明过程的启示,不仅有成功的启示,也有失败的教训。《百合千分胜造化:化学发现与创造思维》可作为大中专教材或参考资料。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1.火药的发明2.波义耳元素论与微粒学说的提出3.指示剂的发现4.氢气的发现5.氧气的发现6.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7.燃烧理论的发现8.稀土元素的发现9.原子理论的创立10.气体反应体积定律的发现11.钾和钠的发现12.分子假说的提出13.溴的发现14.人工合成尿素法的发明15.同分异构现象的发现16.酒石酸同分异构现象的发现17.光谱分析法的发明18.苯结构的发现19.周期律的发现20.勒·夏特列原理的发现21.硝化甘油系列炸药的发明与开发22.渗透压规律的发现23.糖类结构的确定与合成24.电离理论的提出25.零族元素的发现26.氟的离析27.塑料的发明28.钋和镭的发现29.格氏试剂的发明30.配位理论的提出31.氨合成法的发明32.能斯特方程的提出33.同位素假说的提出34.第一种维生素的发现35.氘的发现36.尼龙66的发明37.合成橡胶的发明38.侯氏制碱法的发明39.第一种抗菌素——青霉素的发现40.双烯合成法的发明41.超铀元素的发现42.高分子理论的创立43.化学价键理论的建立44.支链反应的发现45.DNA结构的发现46.超导现象的发现47.蛋白质结构的测定48.结晶牛胰岛素——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49.“齐格勒一纳塔催化剂”的发明50.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的发现51.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52.交叉分子束方法的发明53.冠醚的发现54.逆反应技术的发明55.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发明56.富勒烯(C60)的发现57.飞秒化学的开创58.换位合成法的发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772年9月,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在这以前,波义耳曾对几种金属进行过煅烧实验。他认为金属在煅烧后的增重是因为存在火微粒,在煅烧中,火微粒穿过器壁而与金属结合,即:金属+火微粒一金属灰。 早在1702年,施塔尔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认为金属在煅烧中放出了燃素,即:金属+燃素一金属灰。施塔尔将有关燃素的观点系统化,并以此来解释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由于对燃素说的解释较过去更为合理,很快被化学家所接受,成为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化学理论。 拉瓦锡正是在研究了化学史的概况和前辈化学家的工作之后,发现了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并决心解决这一矛盾。 拉瓦锡在1772年进行了著名的金刚石加热试验:把金刚石密封在黏土烧制的管子里,在与空气隔绝下加热,结果没有发生变化;于是又把它放在用水密封的钟罩内,以大透镜聚焦加热,结果罩内的空气减少12%,金刚石的重量发生了损耗;而当以澄清的石灰水检验密封用水时,出现了白色沉淀,说明金刚石燃烧与木炭燃烧一样,产生了相同的“固定空气”。这个实验首次证明了金刚石与木炭是同素异形体。 拉瓦锡接着着手研究磷和硫的燃烧。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人们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他称量出它比原来的磷重。拉瓦锡判断,磷与空气化合了。它们是怎样化合的呢?于是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在密闭的器皿里燃烧磷,并称出有关各物质的重量。他把装有磷的小盘子放在水面的软木座上,用烧红的金属丝点燃磷,迅速用玻璃把它罩上。白色浓烟充满了玻璃罩,然后就熄灭了,水在罩内开始上升,过一会儿,水位就停止上升了。拉瓦锡认为,可能用的磷少了,不能跟罩内的空气全部化合。于是他用更多的磷做了十几次实验,水位上升的高度都相同。他想:“磷仅仅与五分之一的空气化合,难道空气是复杂的混合物吗?”拉瓦锡研究硫的燃烧,发现硫也只能同五分之一的空气化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