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张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张剑  页数:307  

内容概要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理论部分资料翔实,论述充分,逻辑性强,论证有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在论述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部分,书中也有一些亮点,比如关于对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的论述,关于环境群体性事件与地方政府的责任的论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关联的论述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作用。但是稍有不足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部分的论述,相对于理论基础部分则显得薄弱。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关于生态政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形式的探索等等,都未能深入展开。当然这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些都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毫无疑问,这些方面需要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得以解决。同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课题化研究,也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世界与中国 第二节生态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相遇:资本主义的宿命 一、生态文明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二、2009年国内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概况与未来指向 第三节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研究生态文明 第四节本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与生态思想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生态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生态性的批判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激化: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存和演化 二、资本主义对人的剥削与对自然界的过分掠夺是同一历史过程 三、社会主义制度取而代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章生态马克思主义:界定•批判•借鉴 第一节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第二节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以本顿为例 一、本顿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和自然的限制》及评价 三、关于本顿“生态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与评价 四、几点思考 第四节消费社会的生态批判 一、消费社会生态批判的理论背景 二、消费社会生态批判的逻辑进路 三、几点思考 第五节生态殖民主义批判 一、生态殖民主义的表现与内涵 二、对生态殖民主义的实质批判 三、科学社会主义对待生态殖民主义的战略与策略 第三章中国生态意识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形式的历史进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与实际表现 一、儒道释的主流自然观概述 二、传统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意识因素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生态元素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至今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实践发展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阶段述评 二、对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总体分析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二、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内在要求 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内在要求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特点 五、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加强教育、宣传和立法,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第二节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优化 第三节狠抓食品安全与饮用水安全,切实改善民生 第四节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实施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关联 第一节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矛盾和解决的思路 一、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有关经验与教训 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关联 第二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明建设的保障和引导 一、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法治原则 二、环境群体性事件以及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责任 第三节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关联和互促关系 结束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中的责任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出发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然资源及其限制不在“稀缺”的范畴之内,毋宁说,它们是一个彼岸的存在,这种存在的位置决定了它们被与其自然主义性质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精神上认同它,但在现实中,却由于被无限远化而最终被抛弃。本顿对马尔萨斯同情的理解也是基于对当代自然资源“稀缺”的理解之上,历史情境的变化使与“稀缺”能指所对应的所指产生差异,从而在理论立场上产生分歧。可以说,“稀缺”不仅是一项关键的变量,而且是一个无法逾越的中介,“稀缺”本身的不变,在“稀缺”内容的不断变更之中被无限迁延,“稀缺”本身被物化成一个空位,它等待着被欲望、想象、符号等占据和填满。从此角度来看本顿对马恩批判马尔萨斯的批判,无疑是从一种填充物的角度去评判另一填充物,是以相对主义VS相对主义。 第三,本顿对马克思劳动过程概念的分析、批评和重建。 由于上文提到的“裂缝”的存在,本顿主张要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一些有问题的基本概念进行批判性的转型,以改变由于这些概念中包含一系列的合并、含糊和空隙,而不能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得以进行的生态条件和界限进行充分的理论化的状况。 1.马克思关于改造型劳动过程概念对生态约束型劳动过程概念的吸收。 本顿指出,马克思将劳动过程界定为人类的存在永久加之于自然之上的条件,在马克思那里,劳动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人类活动,即劳动本身,二是劳动材料,三是劳动工具。本顿指出,在马克思那里,土地、工厂、道路、运河等作为先前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过程的条件,但并不直接进入劳动过程。所以,马克思将这些包括在宽泛意义上的劳动工具中。本顿认为,对马克思而言,劳动过程的意向性结构就是改变形态的改造活动。马克思没有充分阐述劳动过程不受操纵的自然条件的意义,而是过度阐释了人类对自然的意向性的改造作用。本顿指出马克思甚至比李嘉图更为反对对资本积累而言、在经济上有意义的自然限制的观点。所以,本顿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以下两方面表现出其理论缺陷,其一,未能阐明各种经济形态对于自然前提的必要的依赖,其二,未能阐明这种依赖在资本主义积累中所采取的形式。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讲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方面有三大论题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批判、消费社会的反生态性批判以及基于资本主义本性的生态帝国主义批判。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