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贾东海 编
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没有按民族政策“史”的顺序来阐述,而以“史论结合”“论聪史出”的方式来写,《中国历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从历代民族观和民族理论观念、民族政策举措、民族机构官吏设置等方面的革故鼎新进行研究,纵观历朝各代史实,总结了进步经验和失误教训。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民族概况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民族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民族分布概述
第三节 中国古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特点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民族理论政策
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民族概述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三节 夏商周三代民族政策概述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围绕“夷夏之辨”
阐发的民族理论观点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发展变化
第六节 先秦时代宗教观研究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鼎新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民族概况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民族观
第三节 秦汉时期管理边疆的机构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民族理论政策的革故
第五节 两汉时期的“和亲”政策研究
第六节 秦汉宗教理论政策研究
第七节 秦汉时期民族理论政策的特点总结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政策的考察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概况
第二节 曹魏、诸葛亮的民族观及其政策实践
第三节 同化政策研究
第四节 抚纳政策研究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西域的经略之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宗教政策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民族状况概述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民族观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治边机构演变
第四节 隋唐的民族理论政策内容鼎新
第五节 对隋唐“和亲”政策的研究
第六节 对隋唐羁縻政策的探讨
第七节 隋唐对西域的经略及其对“丝绸之路”
保护所做的贡献
第八节 隋唐宗教政策研究
第六章 两宋时期的民族政策
第一节 两宋时期民族情势及其关系
第二节 两宋时期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与革故
第三节 两宋王朝的民族政策
第四节 两宋羁縻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唐代之比较
第五节 两宋时期的西域政策
第六节 两宋时期的宗教政策研究
……
第七章 辽、金、西夏王朝及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民族政策研究
第八章 元朝民族理论政策的鼎新
第九章 明朝民族政策法规的发展变化
第十章 清王朝民族理论政策的系统性多面性研究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民族问题、政策及其特点评析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夏、商两族和南方民族的关系主要以相互间的文化影响居多。商以后,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着一种几何印纹陶文化,这种文化的石器工具以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为特征。几何印纹陶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北三省南部。直到岭南、闽台地区,并传播到菲律宾、印度支那等地。在印纹陶文化分布区中,湖熟文化和吴越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深受商文化的影响而成为印纹陶文化的先进部分,青铜器颇有商文化风格,陶器也与商周陶器接近或一致,除文化影响外,还有部分商族迁居长江以南。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夏族被商族战败后,有部分人跑到北方,与北方的民族(或言匈奴之先民)融合了。“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集解》注引《汉书音义》曰:“(淳维)匈奴始祖名。”又《索隐》注引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二、周朝的民族关系 周人是黄帝族的一支,姓姬,始祖弃(帝喾后裔),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商末,周是一个受殷商戎狄压迫的小国,自由民人数较多,实行的是自由民向统治者纳贡的“助法”生产,因此周很快成为封建制度的先进国家。周武王姬发趁商军大举征伐东夷掠取奴隶的时候,率军攻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王朝灭亡。公元前1066年,周朝建立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丰镐村附近),史称西周。 西周最大的外患是北方的戎狄族。他们的入侵,严重威胁着周都镐京的安宁。宣王时候,戎狄入侵,经过多次战争,互有胜败。宣王子幽王宠爱褒姒,被犬戎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时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周朝建立后,为了稳固统治地位,首先是争取广大的前商王朝遗民的支持。武王封纣王子武庚于商故地,派遣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就近监视。武王克商两年后病死,儿子成王诵年幼继位,由武王同母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等不满,武庚乘机与之串通起兵叛乱。周公即带兵征讨,杀了武庚,罢黜三叔。随即,周公率兵征讨东部的前商王朝与国奄(今山东曲阜县)、蒲姑(今山东博兴县)等十七国及一些淮夷部落,这就是著名的周公东征。周公东征后,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以藩卫宗周。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是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中国历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革故鼎新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